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纯黏膜电切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嵘;李晓北;杨光;李文华;王勇;田慧忠

    目的 探讨仅行黏膜电切而不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 48例腺性膀胱炎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25例患者,行黏膜电切(或电灼)+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一组为研究组,23例患者,仅行膀胱黏膜电切治疗.观察二组术后3个月膀胱镜检查病变有无残留或新发以及症状改善情况,以比较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5例对照组,21例膀胱镜检查正常,病变清除率84%;17例治愈,3例缓解;1例未愈;4例膀胱镜检病变残留或新发(囊泡或绒毯状),再次电切并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1例治愈,2例缓解,1例未愈.本组治疗方法治愈率72%,有效率为92%.23例研究组患者,19例患者膀胱镜检查正常,病变清除率83%;16例治愈,2例缓解,1例未愈;4例膀胱镜检查残留或新发(绒毯状或微囊泡状),再次行黏膜电切,1例治愈,1症状缓解,2例未愈.本组治疗方法治愈率为74%,有效率为87%.结论 腺性膀胱炎单纯黏膜电切治疗是可行的.可节省患者费用,节约社会成本.

    关键词: 腺性 膀胱炎 复发 治疗
  • 骶神经调节治疗顽固性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短期随访观察

    作者:张鹏;张建忠;吴栗洋;牛会清;杨云波;张小东

    目的 总结骶神经调节(SNM)在治疗顽固性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IC/PPS)中的相关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疗法治疗的26例IC/PPS患者(其中男5例,女21例)资料,对比术前、Ⅰ期自固定电极植人后及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后短期随访中相关症状的改善程度,观察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26例患者均在局麻下接受了骶神经调节Ⅰ期自固定电极体验治疗,7例患者测试效果不佳,于局麻下实施电极拔除.19例患者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Ⅰ期至Ⅱ期转换率为73.1%,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1个月.接受Ⅱ期永久植人患者治疗前和截止随访时的相关数据分别为:24 h排尿次数(24.3±9.6)比(13.5±5.7)次,夜尿(4.6±2.2)比(2.7±1.5)次,尿量(109.4±45.3)比(172.6±61.6) ml,0'leary-sant评分(26.0±3.1)比(17.0±3.8)分,QOL评分(5.7±0.4)比(3.3±1.3)分,性生活评分(5.4±1.4)比(2.9±1.6)分,数字疼痛评分(8.4±1.7)比(3.9±1.2)分(均P<0.05).19例患者随访过程中,11例症状持续缓解;5例出现轻微反复,3例出现较严重的盆底疼痛及尿频症状反复,42.1% (8/19)的患者进行过参数调整,平均参数调整为1.73次/人,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术后症状改善>50%的比例为84.2% (16/19).结论 SNM是治疗IC/PPS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IC/PPS的Ⅰ至Ⅱ期手术转换率较高,是SNM较好的手术适应证;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定期随访,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进行参数调整.

  • 下尿路症状患者中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群;杨勇;夏溟;张宁;吴士良;肖云翔;李贵忠;詹胜利;刘磊;肖河;赵继懋

    目的 明确具有下尿路症状(LUTS)而排除泌尿系感染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乃至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2008年11月20日至2012年8月24日8家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表现为LUTS的954例患者,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和有效的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等诊断,明确IC/PBS诊断.对IC/PBS患者可能的风险因素应用Fisher检验、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因素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54例有LUTS症状的患者中427例(44.7%)符合IC/PBS诊断.女性LUTS症状患者中IC/PBS发生率[51.7%(254/491)]高于男性LUTS症状患者[37.4%(173/463),P<0.05].女性患者中IC/PBS与食用刺激性食物(OR:81.16,95%CI:11.50~590.00,P=0.001)、肛肠疾病(OR:54.90,95%CI:9.52~401.00,P=0.001) 显著相关.男性患者中IC/PBS与咖啡因摄入(OR:4.29,95%CI:1.86~9.86,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食用刺激性食物、肛肠疾病和咖啡因摄入是IC/PB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它们对IC/PBS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腺性膀胱炎中肿瘤相关指标的改变和临床分型的探讨

    作者:陈志强;位志峰;叶章群;杨为民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良恶性及癌变可能性,并探讨临床分型的合理性.方法根据膀胱镜下表现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低危型及高危型.25例腺性膀胱炎新鲜组织,其中低危型12例,高危型13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DNA含量;38例腺性膀胱炎蜡块组织,其中低危型20例,高危型1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p21ras、bcl-2及Rb等的表达.结果正常二倍体DNA指数为1.00±0.03,低危型腺性膀胱炎组为1.01±0.05,高危型组为1.05±0.07,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9,P=0.115);PCNA及p53在低危型组均表达阴性,在高危型组分别表达5例(27.8%)及4例(22.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41);p21ras、bcl-2及Rb在低危型组和高危型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和低危型腺性膀胱炎同为良性病变.高危型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因此将腺性膀胱炎分为高危型及低危型具有合理性.p53基因可能在高危型腺性膀胱炎的恶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女性尿道狭窄二例

    作者:陈岳兵;许力为;成晟;吴海洋;李新德

    病例1,患者,女性,42岁.因"反复尿频、尿急20余年,无尿3 d"于2005年10月5日入院.20余年来因反复尿频、尿急在当地医院诊断膀胱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近5年出现排尿费力,尿线细情况,曾在当地医院给予尿道扩张3次,近3 d无尿转入本院治疗,查体:贫血貌,全身浮肿,膀胱平脐.

  • 长期口服环磷酰胺致出血性膀胱炎一例

    作者:陈冬莹;杨岫岩;梁柳琴

    患者女,75岁,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血块2周于2011年8月2日以出血性膀胱炎(HC)被收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患者于2004年4月因四肢皮肤硬肿伴吞咽困难被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

  • O'Leary-Sant问卷表在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徐凌;张鹏;张宁;杨勇;武治津;张朝华;张小东

    目的 评价O'Leary-Sant问卷表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因反复尿频、尿急、排尿费力、憋尿时耻骨上膀胱区疼痛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初步考虑IC并应用O'Leary-Sant问卷表对症状进行评估的患者资料.根据终的临床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IC组和非IC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O'Leary-Sant评分(OPSI评分)、及其中的问题指数评分(ICPI评分)和症状指数评分(ICSI评分)的分布情况,并分别绘制相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评价其在IC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共收集82例患者,其中IC组58例,非IC组24例.IC组和非IC组的OPSI评分分别为(24.7±6.9)和(23.2±7.8)分(P=0.403),ICPI评分分别为(11.7±3.2)和(10.2±3.7)分(P=0.070),ICSI评分分别为(13.0±4.0)和(13.1±4.3)分(P=0.9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若以OPSI评分≥12分诊断IC,其敏感度为98%,特异度为8%,敏感度非常高,可将OPSI作为筛查IC的一项工具.在ROC曲线中,OPSI 、ICPI和ICSI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8±0.071、0.622±0.069、0.492±0.070,这三项指标对IC的诊断价值均不高.结论 O'Leary-Sant问卷表诊断IC敏感性高,特异性低,作为诊断IC工具其诊断价值不高.以OPSI评分≥12分筛选IC,其敏感性高,有一定临床价值.

  • 膀胱平滑肌自噬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膀胱炎中的作用

    作者:赵江;王亮;杨星亮;董兴有;李龙坤;宋波

    目的 探讨膀胱平滑肌细胞是否存在自噬及其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膀胱炎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30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4 h组、48 h组、72 h组、96 h组),每组6只.实验组腹腔给予环磷酰胺150 mg/kg处理,对照组腹腔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0.6 ml处理.Western印迹检测膀胱肌层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变化.LC3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免疫荧光双标膀胱平滑肌细胞自噬斑点共定位.透射电镜观察膀胱平滑肌细胞自噬小体.HE染色行膀胱病理组织评分.结果 电镜、免疫荧光双标以及Western 印迹证实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平滑肌细胞均存在自噬.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实验4 h组膀胱肌层LC3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08±0.01比0.13±0.01,P<0.05);实验48、72及96 h组膀胱肌层LC3表达高于对照组(0.29±0.04比0.13±0.01,P<0.05;0.23±0.03比0.13±0.01,P<0.05;0.16±0.03比0.13±0.01,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19、1.75、1.20倍.电镜和免疫荧光双标的结果支持该变化趋势.此外,实验组膀胱肌层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以及膀胱病理组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膀胱平滑肌细胞存在自噬.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大鼠膀胱炎中膀胱平滑肌自噬的激活不充分,未能保护大鼠膀胱肌层.

  • 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王锋

    急性细菌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急性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因女性尿道短而直,尿道外口的畸形常见,会阴部常有大量细菌存在,正是女性这些尿道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特点而使本病多发,尤其在新婚期及更年期后更容易发病.只要有感染的诱因存在,如性交、导尿、个人卫生不洁及个体对细菌的抵抗力降低等,都可导致上行感染.男性尿道较长,单纯急性细菌性膀胱炎较少发生,常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如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包皮炎、尿道结石、尿潴留等.

  •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附26例报告)

    作者:范力;杨正雁;张卫然;张俊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气化切除,术后一周丝裂霉素 20mg加NS40ml膀胱灌注,1次/周×6次,1次/月×6次.结果 26例获得随访6-60个月,治愈23例,好转3例,在6-24个月复发再次电切气化切除,随访期间内未发现恶变者.结论 经尿道电切气化切除加膀胱药物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但腺性膀胱炎具有恶变倾向应密切随访.

    关键词: 膀胱炎 诊断 治疗
  • 腹痛患者的辩证施护

    作者:于妍丽;金凤霞;王翠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而言。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于泄泻、痢疾、肠痈、虫积、淋证、疝气、积聚等多种疾病中。西医的多种疾患,如急慢性肠炎、急慢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过敏性紫癜、膀胱炎、疝气等,凡病程中出现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和护理。我院2012-2013年共收治腹痛患者10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辨证施护及饮食调理,取得一定效果。

  • 山木通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作者:

    山木通Clematis finetiana Levl.et Vant.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膀胱炎、尿道炎等症~[1].

  • 松针油体外抗腺病毒作用研究

    作者:魏风香;商蕾;曲章义;陈晶;高虹;王鹏;张鸿彦

    腺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腺病毒感染人类可引起许多疾病,如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暴发性眼结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损疾病,脑炎,脑膜炎以及婴幼儿胃肠炎等,而其中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是高的.

  • 妇炎康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王临润;张国兵;倪晟;蔡捷

    妇炎康分散片是由妇炎康片改剂型得到,由赤芍、土茯苓、三棱(醋炙)、川楝子(炒)、莪术(醋炙)、延胡索(醋炙)、芡实(炒)、当归、苦参、香附(醋炙)、黄柏、丹参、山药13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对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慢性阑尾炎、尿路感染有较好疗效.

  • HPLC法测定复方石韦片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

    作者:苏静州;刘明言;董海荣

    复方石韦片是由石韦、苦参等药味组方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消炎、燥湿利尿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泌尿系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苦参为其主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苦参中主要药效成分,均具有抗炎、抗肿瘤、杀菌等作用,氧化苦参碱还具有镇静、抗免疫作用.为控制该药品内在质量,本实验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石韦片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该方法处理简单、快速、结果稳定.

  •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附38例报告)

    作者:刘军;李家明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38例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的资料.结果单纯药物治疗8例,单纯电切术12例,术后复发2例,经再次电切治愈.电切术后加用膀胱灌注化疗16例,全部治愈.膀胱部分切除2例.结论对腺性膀胱炎病变不太广泛,无结石,无前列腺增生的病例均可行电切术.对乳头状瘤样型腺性膀胱炎,电切不能彻底者应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需行尿流改道,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应慎重进行.

    关键词: 膀胱炎 外科手术
  • 出血性膀胱炎误诊为膀胱占位1例

    作者:窦玉娟

    1 病历简介男,42岁.主因间断肉眼血尿2个月于1998年6月11日入院.B超检查提示:膀胱壁不均匀增厚,膀胱左侧壁实质性占位.

  • 亲属单倍型与同胞全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特征比较

    作者:郑凤美;付海霞;韩婷婷;王峰蓉;王景枝;陈瑶;闫晨华;张圆圆;韩伟;陈育红;陈欢;王昱;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许兰平

    目的 比较亲属单倍型供者(HID)和同胞全合供者(MS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清髓性预处理行allo-HSCT的60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HID组406例、MSD组203例)中发生H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HC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HID组和MSD组发生HC者分别为183例和17例,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5.6±2.5)%和(8.5±2.0)%(x2=77.331,P<0.001),重度HC(Ⅲ~Ⅳ度)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2.1±1.1)%(x2=12.883,P<0.001),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HC发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7(0~177)d和29(6~72)d(P=0.766),HC持续中位时间分别为21(3M57)d和13(5~67)d(P=0.182),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9%和70.6%(x2=0.003,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D组移植后HC发生率和重度HC发生率均较MSD组增高,两组患者HC发生和持续的中位时间及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尿BK病毒载量与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关系

    作者:谢颖;韩悦;吴德沛;孙爱宁;岑建农;姚利;阮长耿

    目的 分析BK病毒尿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相关性,探讨BK病毒载量与LOHC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4月113例HSCT患者的晨尿标本,提取病毒DNA,崩PCR方法扩增多瘤病毒DNA,以4JD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尿BK病毒阳性患者在LOHC不同时期的尿标本中BK病毒DNA拷贝数.结果 113例HSCT患者中22例(19.5%)发生HC,中位发生时间为+44(+13~+114)d,包括1级7例,2级11例,3级3例,4级1例.其中21例(95.5%)LOHC患者尿标本经PCR检出BK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非LOHC组(31.9%)(P=0.000).健康对照组均未检出BK病毒.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LOHC患者尿BK病毒DNA拷贝数在HC发病前1周的平均水平较初次阳性时有明显上升(105拷贝数/μl比104拷贝数/μl),在HC发病当周及缓解后1周无明显改变.不同级别LOHC患者在发病前和发病时尿BK病毒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LOHC患者尿中BK病毒DNA拷贝数平均水平为103~104拷贝数/μl,低于LOHC患者.结论 BK病毒尿是HSCT后LOHC的重要致病原因.如HSCT患者尿中BK病毒DNA拷贝数呈动态上升并超过105拷贝数/μl时可能预示LOHC的发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红宇;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韩伟;陈欢;陈育红;陆道培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HSCT的250例患者发生HC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2例患者发生了HC,移植后180天的累积发生率为(28.80±0.29)%,其中轻度HC(Ⅰ~Ⅱ度)51例(70.83%),重度HC(Ⅲ~Ⅳ度)21例(29.17%);全部为迟发性(LOHC);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33(14~170)天,中位持续时间为[35.0±4.9(3~185)]d.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小于25岁、预处理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疾病高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Ⅳ度、非血缘关系或HLA不相合的血缘关系供者移植为HC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急性Ⅱ~Ⅳ度GVHD[相对危险度(RR)=2.75;95%可信区间(CI)=1.63-4.66;P<0.01]和非血缘关系或HLA不相合供者(RR=2.60;95%CI 1.52~5.20;P<0.01)移植为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C发生对移植后1年的生存率无影响(RR=0.67,95% CI0.33~1.36).结论 HC是异基因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GVHD和非血缘关系或HLA不相合供者移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597 条记录 7/30 页 « 12...45678910...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