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榆;张茜

    目的 对50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血栓弹力图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的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再同期选取50例健康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的抗凝血,按照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 对照组的血栓弹力图结果 显示,K值、a角、MA值等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的血栓弹力图结果 显示,R值缩短,a角及MA值增大.两组患者的R、K、MA、a角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凝血过程可以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并反映出来,及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以便于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疗.

  • 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

    作者:苏靖凯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选用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确诊的86例脓毒症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小剂量肝素治疗.观察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24 h后、治疗72 h后、治疗7 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4 h后、治疗72 h后、治疗7 d后APTT分别为(37.14±7.08)s,(35.08±9.72)s,(33.25±7.69s),PT分别为(14.05±2.25)s,(13.25±2.53)s,(12.71±2.58)s,均低于对照组的(40.14±8.17)s,(39.58±7.25)s,(39.12±5.89)s,(15.87±2.97)s,(15.49±1.98)s,(14.33±1.6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24 h后、治疗72 h后、治疗7 d后TT分别为(16.41±1.38)s,(14.26±1.25)s,(13.68±1.24)s,FIB分别为(4.97±1.36)g/L,(4.24±1.54)g/L,(3.02±0.82)g/L,均低于对照组的(18.78±2.04)s,(16.52±2.39)s,(15.13±2.97)s,(5.69±1.32)g/L,(5.23±1.72)g/L,(4.34±1.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患者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可有效纠正患者凝血异常,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康永慧;廖舒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收治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38例,终死亡17例,存活21例.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情况.结果:死亡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结果发现,轻度8例,中度16例,重度14例.重度患者各项指标较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患者较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的情况,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情况与凝血功能紊乱存在密切的联系.

  • 凝血功能紊乱对重症手足口病预后的意义

    作者:罗兰;朱德胜;姚震亚;肖娟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患儿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收住我院PICU的重症手足口患儿,按照疾病的转归分为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组,非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组,通过测定PT、APTT、FIB、TT,并比较二组间入院时PLT、D-Dimer,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第1、2、7d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PT、APTT、TT、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的D-二聚体阳性率及数值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估重症手足口患者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 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研究

    作者:周艾强;周树录;王健;钟小兰;蔡卫环;杨宏志;李杨湄;戴敏;杨丽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乙肝肝硬化及凝血功能紊乱诊断标准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转化规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凝血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病程的加快,遵循热伤营阴(舌红绛、脉细数)-热伤血络(皮肤瘀斑,淡紫色)-由营入血-血分证之血热阴伤(瘀斑颜色变深)-血热动血的发展规律逐渐出现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症状;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51.40%,在肝肾阴虚证型(74.19%)和瘀血阻络证型(65.63%)中的发病率高;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Child-pugh评分依次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证型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12%,明显高于未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14.49%.结论: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型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增长,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加剧,且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凝血指标及Child-pugh等因素,注意辨证施治,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 人重症胸腹损伤所致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李志伟;王著军;徐旭;乔帅;梁永刚;周志军;边慧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磷脂酶A2(PL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253医院就诊,创伤指数≥17分,除外合并颅脑损伤及急诊死亡的胸腹损伤患者82例,在救治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TNF-α、LPS、PLA2和PAF,对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PLT:83.4 ±38.5(109/L),D-D:1 824±608(U/L),TT:58.3±12.4(s);TNF-α:36.4±18.1(ng/mL),LPS:344±106 (IU/L),PLA2:41.4±14.3 (ng/mL),PAF:15 765±4 432 (ng/L).PLT与TNF-α、LPS、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小于-0.881,显著负相关,D-D、TT与TNF-α、LPS、PLA2、PAF之间r均大于0.917,显著正相关.结论 TNF-α、LPS、PLA2、PAF可能参与了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TNF-α、LPS、PLA2、PAF早期干预,或可改善伤者的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 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微粒的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海涛;赵淑艳;刘志宇;侯金晓;张迎媚;杨东光;王萍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释放的微粒(MP)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初发APL患者骨髓APL细胞;提取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NR(0.1,0.5,1.0和2.0μmol/L)处理APL细胞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MP.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的微粒的形态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MP数量;应用一步复钙时间法测定M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提取的微粒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中空囊性结构,其直径为100 nm左右,符合微粒的形态学特点.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数量相比,骨髓APL细胞释放的MP数量增加(P<0.05).DNR促进APL细胞释放MP,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3,P<0.01).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相比较,APL细胞释放的MP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5).DNR处理可显著增强MP的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8,P<0.01).结论:DNR可促进APL细胞释放MP,并且增强这些MP的促凝活性.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微粒在凝血紊乱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迎媚;陈波;吴龙月;侯金晓;付金月

    目的:评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来源微粒(microparticle,MP)及其携带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患者高凝状态中的作用,以及化疗/分化治疗药物对MP促凝血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APL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48 h,收集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从一定体积的含MP细胞培养液中提取MP.采用ELISA法检测MP上TF的表达,应用凝血酶生成实验检测含MP细胞培养液和去MP细胞培养液的PCA,利用人TF特异抗体检测TF在MP相关PCA中的作用.测定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TO)和柔红霉素(DNR)处理APL细胞48 h后MP的PCA.结果: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几乎无TF表达,而APL细胞来源的MP明显表达TF.无论是APL患者骨髓MNC还是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均具有明显的PCA,但与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相比,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更高.TF在对照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中几乎无作用,而在APL患者骨髓MNC细胞来源的MP的PCA中发挥重要作用.DNR处理的APL患者骨髓MNC能使其释放的MP的PCA增高,而ATO和ATRA的作用则完全相反.结论:APL患者骨髓MNC来源的微粒具有明显的PCA,而TF在这一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疗药物DNR可增强APL患者骨髓MNC释放的MP的PCA明显,而分化治疗药物ATRA和ATO则可降低这一活性.

  • 凝血功能紊乱与颅脑外伤分型及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

    作者:谭彬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紊乱与颅脑外伤分型及迟发性颅内出血关系。方法236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3组;把重型颅脑外伤分为迟发颅内出血组和非迟发颅内出血组。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这四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TT分别为(16.58±1.83)s、(18.48±2.66)、(19.50±2.28),Fbg分别为(3.08±0.89)g/L、(2.82±0.75) g/L、(2.64±0.39) g/L,随病情程度地加重TT时间延长而Fbg 水平降低(P<0.05);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非迟发性出血组 PT (12.18±2.35)s,Fbg (2.78±0.35)g/L;迟发性出血组 PT (14.87±2.14) s,Fbg (2.29±0.27)g/L。两组PT和Fbg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功能与颅脑外伤患者疾病的分型、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可通过这些数据变化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李志伟;王著军;徐旭;马之嘉;乔帅;梁永刚;王树龙;孙瑾;赵晓峰

    目的 探讨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胸腹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和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253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I)≥17分,除外合并颅脑损伤及在急诊死亡的患者82例,在救治同时抽血检查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LPS、IL-6、PAF,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凝血功能:PLT:(83.44±38.52)×109/L,D-D:1823.89±608.02U/L,TT:58.27±12.44s.损伤因子:LPS:343.66±106.02IU/L,IL-6:393.83±143.86ng/ml,PAF:15765.31±4431.65ng/L;PLT与LPS、IL-6、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0.9227,呈显著负相关.D-D、TT与LPS、IL-6、PAF之间r均>0.926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LPS、IL-6、PAF参与了重症胸腹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LPS、IL-6、PAF早期干预,有可能改善重症胸腹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 组织因子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紊乱发生的影响

    作者:兰文家(综述);史策;周晋(审校)

    出血和血栓并发症是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出血及凝血功能紊乱发生、发展中,组织因子( TF)的高表达可以造成患者血液高凝,进一步促进凝血紊乱的发生。 TF的高表达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密切相关。作为凝血活化的交汇点,选择性抑制TF对改善APL 出凝血紊乱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极为重要。

  •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

    作者:何松彬;廖冬梅;邓莺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休克组10只、复方丹参液组10只及肝素组10只四个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血浆SFMC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AT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肝素组与复方丹参组、假手术组的血浆TM水平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液优势显著,主要表现在安全好、出血少、疗效快.

  • 血小板计数和血清钙离子水平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子贤;李娟红;陈锦源;汤翠霞;陈世豪;李健茹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清钙离子(Ca2+)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输血治疗的104例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输血量1000~2000 mL的50例大出血患者为输血组,输血量≥2000 mL的54例大出血患者为大量输血组,另选54例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两组输血1 h后,分别检测各组的PLT和Ca2+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输血组和大量输血组PLT和Ca2+浓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组和大量输血组PLT和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在输血组和大量输血组中PLT和Ca2+均无相关性(r=0.058,P=0.512;r=0.061,P=0.38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LT、Ca2+浓度与大量输血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独立相关.(OR=0.134,P=0.019;OR=0.140,P=0.008).与输血组相比,大量输血组的低血小板血症和低血钙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563,P=0.000;x2=35.884,P=0.000).结论:PLT和Ca2+浓度可作为大量输血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的风险评估指标.

  • 中西医结合疗法调整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静;王维秀;孙长恩;任新生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方法 54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血必净;观察两组患者1、3、5、7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ATⅢ、APACHEⅡ评分.ICU住院天数,28d病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PACHEⅡ评分逐渐降低,从第5d起比同一时间的对照组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ICU住院天数方面:对照组11.89+7.52d,治疗组10.97+6.45d,两者差异无明显意义.在28d病死率方面:治疗组(37.04%,10/27)低于对照组(44.44%,12/27),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INR、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ATⅢ等方面,治疗组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利于脓毒症凝血功能异常的调整.

  • 微粒与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

    作者:殷冬梅;李银平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因素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业已证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凝血活化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 [2].

  • 益胃汤加味治疗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凝血功能紊乱

    作者:奚蕾;沈伟生;杨洪志;张瑶;袁明

    目的 探讨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 肝硬化肝癌并发凝血功能紊乱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益胃汤加味辨证加减联合西医药综合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西医药综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PT、FIB、Pl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出血事件、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FIB及PT等指标、控制出血事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对凝血功能的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73.3%,对照组42.8%,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 01).结论 益胃汤加味治疗肝硬化肝癌并发凝血功能紊乱,能较好地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韩炳超;杨绪庆;王少峰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rn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院新生儿病房在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合并sIRs早产儿65例和未合并sIRs早产儿45例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Ⅸ、X、Ⅻ及PT、APTT、TT、DD、PLT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早产儿的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可活化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进一步活化炎症细胞,引起炎症自我放大的级联反应和损伤,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反过来又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凝血系统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早产儿的凝血与止血在一个低水平维持平衡,更容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病因治疗对获得性出血十分重要.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早期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张跃强;高小辉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1].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2].如何提高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课题[3].高压氧(HBO)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已经得到了医疗界的认可[4].但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在患者颅内血肿基本吸收后才行HBO治疗,本研究尝试在病程早期即采用HBO治疗,观察其疗效以及探讨HBO改善预后的可能机制.

  • 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组织低灌注发生率与凝血功能紊乱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田军;戴金龙;何卫华;刘宝

    目的 研究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入院时组织低灌注的发生率,并探讨组织低灌注与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4-01~2011-03入住安徽省市医院重症病房119例单纯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凝血指标、生存率、血乳酸等.根据乳酸水平计算入院时患者发生组织低灌注的比例,同时行Logistic回归明确组织低灌注是否为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乳酸预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价值.结果 以乳酸水平>2mmol/L为组织低灌注诊断标准,78例患者入院时血乳酸高于该值,发生率为65.5%,其中44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56.4%);而41例入院时血乳酸<2 mmoL/L,只有14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34.1%).乳酸水平>2.85 mmoL/L预测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敏感性为67.2%,特异性为88.5%(AUC=0.806±0.042.95%C1 0.723~0.889,大约登指数0.558,P<0.0001).58例患者入院时即有凝血功能紊乱,其中死亡组32例(64.0%),存活组26例(3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凝血功能紊乱组乳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结论 单纯严重脑外伤患者发生组织低灌注的比例非常高,而且低灌注是这类患者发生凝血功能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

  • 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4项、血小板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董孝云;王群思;熊虹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在小儿脓毒症不同病情阶段的变化,为防治小儿脓毒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重症监护室住院患儿51例为脓毒症组,同期本院普通病房患儿30例为普通感染组,健康小儿20例为对照组.对入选病例即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和24,48,72 h病情评估 .结果:(1)血浆D-二聚体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P<0.05), 随病情加重而升高,与危重评分呈负相关(P<0.05﹚;(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脓毒症组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危重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小儿脓毒症纤溶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动态观察小儿脓毒症凝血、纤溶变化,可为脓毒症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