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贺氏火针疗法配合委中放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呈爱

    目的 分析贺氏火针疗法配合委中放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贺氏火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委中放血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DQ)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RDQ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贺氏火针疗法配合委中放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腰椎功能,值得推广.

  • Modic改变分型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推拿近期疗效元

    作者:袁仕国;张志伟;徐明奎;周理;黄坚;陈美雄;李义凯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Modic 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推拿治疗CNLBP患者82例,根据MRI中Modic改变分4组:A组Modic 0型43例;B组Modic I型13例,C组ModicⅡ型20例,D组Modic Ⅲ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的推拿治疗。同时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采用IBM 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组间患者性别、年龄、腰痛时间、治疗前OD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组ODI明显减小(P<0.01)。A和B之间、C和D之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LBP Modic改变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原因之一。无Modic改变和Modic I型CNLBP比ModicⅡ、Ⅲ型患者的推拿近期疗效好,提出ModicⅡ、Ⅲ型患者需要考虑叠加其他疗法。

  • 腰椎斜扳手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尚全;尹逊路;陈明;闫安;魏戌;赵国东;高新霞;郭江舟

    目的:探讨腰椎斜扳手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至10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综合科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腰椎斜扳手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悬吊运动训练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随访1月、随访3月这6个时间点观测VAS评分、0DI评分及腰背肌大肌力值.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背肌大肌力值也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其VAS评分组间差值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从第2周开始疗效优于对照组;ODI评分及腰背肌大肌力值组间差值在随访3月时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斜扳手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康复功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悬吊训练疗法.

  • 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影响

    作者:王晓信;王一昕;刘剑

    目的 探讨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至2014年在理疗科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90例进行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包括肌力训练和日常生活姿势训练.干预前后均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疼痛得分、焦虑得分、抑郁得分及功能障碍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结论 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物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情绪及功能异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椎位置觉与腰肌耐力、疼痛的相关性

    作者:王新;舒适;方凡夫;顾伟

    目的 研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与健康人腰椎位置觉的差异,探讨腰肌耐力、疼痛与腰椎位置觉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选取CNLBP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采用Biodex System 3系统检测脊柱前屈、背屈位置觉误差(AE),同步测试腰肌耐力;CNLBP患者采用疼痛数字分级量表(NRS)自我评估腰部疼痛,计算AE与腰肌耐力、NRS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CNLBP患者前屈、背屈位AE均大于健康人(t>1.862,P<0.05),腰肌耐力低于健康人(t=2.307,P<0.05).CNLBP患者腰肌耐力与脊柱前屈位AE负相关(r=-0.71),与背屈位AE中度负相关(r=-0.47);NRS与脊柱前屈位AE高度正相关(r=0.78),与背屈位AE中度正相关(r=0.49).健康人前屈、背屈位AE与腰肌耐力低度负相关(r=-0.38、r=-0.29).结论 CNLBP患者的脊柱本体感觉下降,其脊柱本体感觉差异大小与腰痛程度、腰肌耐力有关.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梁育磊;高谦;乔璐;疏丹;赵丹

    目的 研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中的价值.方法 2016年3月至9月,临床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2例(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32例,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腰部竖脊肌进行测量,计算杨氏模量值.病例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杨氏模量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双侧竖脊肌杨氏模量值均无显著性差异(t<1.849,P>0.05),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9.931,P<0.001).病例组杨氏模量值与VAS正相关(r=0.614,P<0.001),与JOA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243,P=0.180).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用来区分腰痛患者和健康人,并可评价腰痛程度.

  • 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结合针刺、推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春镇;舒国建;陈颖;陶红星;向云;李娇;杨万章

    目的:探讨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结合针刺、推拿治疗腰痛的疗效.方法:10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随访半年,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A下腰痛评价表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VAS和JOA下腰痛评价表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VAS和JOA下腰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结合针刺、推拿对慢性腰痛患者的恢复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和预防作用.

  • 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及其与肌力的相关性

    作者:陈炳霖;郭佳宝;李欣;邹军;王雪强

    目的:对比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患者和正常健康青年腰部本体感觉及肌力的差异,并分析腰部本体感觉与肌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青年CNLBP患者纳入腰痛组,25例正常健康青年纳入对照组.采用CON-TREX等速系统测试其腰部本体感觉及腰部屈肌、伸肌肌群在60./s角速度下的等速向心肌力.以被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AE)作为个体本体感觉评价指标,以各肌群的峰值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及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作为等速向心肌力观察的主要指标.并分析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肌力的相关性.结果:①腰痛组患者腰部前屈、后伸的AE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腰痛组患者伸肌肌群的PT及PT/B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组患者屈肌肌群的PT及PT/BW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腰痛组F/E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腰痛组腰部AE值与PT、PT/BW及F/E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青年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及腰部伸肌肌群肌力均较正常健康青年有所减弱,且青年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肌力之间无相关性.

  • 腰椎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

    作者:胡鸢;秦江;唐金树

    目的:研究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91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人)和对照组(45人).两组患者均接受6周共18次治疗,治疗组患者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患者接受磁热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以及随访1年后分别评价其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在疼痛和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在随访1年后仍然得到维持(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是一种有效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碍的疗法.

  • 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高铭

    目的 剖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行腰椎稳定性训练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4年2月~2017年1月间接诊的3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进行分组:A、B两组各18例.A组采用腰椎稳定性训练法,B组采用磁热疗法.观察两组治疗后疼痛症状的缓解情况,比较ODI指数等指标.结果 A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为(1.94±1.26)分、ODI指数为(20.68±12.31)分,明显比对照组的(3.03±1.28)分、(32.86±13.29)分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施以腰椎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改善其功能障碍,减轻疼痛感.

  • 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应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苏彬;贾澄杰;尹传瑞;梁成盼;郑泽;管红波

    目的:观察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数字疼痛评定法评分(NPR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腰椎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对照组腰椎屈伸、旋转的A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ODI、NPRS、腰椎左右侧屈的A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ODI评分、NPRS和AROM同时点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康复效果满意.

  • 经筋刺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

    作者:李瑞杰;董宝强;林星星;单祖奇;胡淑平;张淼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29例)、训练组(29例)、结合组(30例).经筋组(经筋刺法)先进行触诊,后标记结筋病灶点,每次选取8~12个,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训练组(核心稳定训练)借助瑞士球,依次按照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每种运动方式持续10s,每次间隔体息1min,重复3次;结合组将两种治疗方式结合.3组均1次/d,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VAS、RMDQ分值,静、动态肌耐力评估,以及疗效评价.结果: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P<0.05);在减轻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以及静、动态肌耐力评估方面,结合组优于经筋组(P<0.05),经筋组优于训练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以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以及静、动态肌耐力,疗效显著.

  • 贺氏火针点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作者:王新伟

    目的 分析贺氏火针点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9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治疗,研究组采用毫针配合贺氏火针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腰痛和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的治疗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贺氏火针点刺能显著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症状,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促进日常生活及工作的功能恢复,具有优良的临床疗效.

  • 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分析

    作者:倪溢华

    目的:分析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84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两组,分别为电针治疗组42例、综合治疗组42例.电针治疗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综合治疗组则给予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总有效率、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消失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干预前后患者VAS评分、ODI指数、邻近节段生理活动度、JOA评分.结果:综合治疗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电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综合治疗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消失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电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78、9.244,P<0.05);干预前两组VAS评分、ODI指数、邻近节段生理活动度、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综合治疗组VAS评分、ODI指数、邻近节段生理活动度、JOA评分均优于电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活动度的增加和腰椎功能的改善,缩短疼痛消失时间和疗程,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 经筋刺法配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颖;董宝强;林星星;张小卿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29例)、训练组(29例)和结合组(30例).经筋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训练组采用普拉提训练治疗,结合组采用经筋刺法与普拉提训练结合的方法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评价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及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情况.结果:治疗后,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79.31%、86.67%,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疗效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经筋组的疗效亦优于训练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结合组的VAS、RMDQ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静、动态肌耐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及静、动态肌耐力,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Modic改变分型的针刺疗效分析——附78例临床资料

    作者:袁仕国;张佩;邹宇聪;陈美雄;李义凯

    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Modic改变的针刺疗效. 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CNLBP患者78例,根据MRI片Modic改变分为A组(无Modic改变)41例、B组37例(有Modic改变,其中B1组为Modic Ⅰ型12例,B2组为ModicⅡ型19例,B3组为Modic Ⅲ型6例),采用相同针刺治疗. IBM SPSS20.0分析组间的性别、年龄、腰痛时间、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差异. 结果:治疗后各组ODI均较治疗前减小(P<0.01). A和B1之间、B2和B3之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dic改变可能是影响C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原因之一. ModicⅡ、Ⅲ型患者针刺疗效较差,需要考虑叠加或选择其他治疗.

  •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变化及其与肌力的关系分析

    作者:蒋凯;张光明;陶星光

    目的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变化及其与肌力的关系,为其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4-12-2016-12我院收治的30例CNLBP患者作为CNLBP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腰部本体感觉与腰部屈肌、伸肌肌群的肌力进行测试,并分析CNLBP患者腰部本体感觉与其肌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NLBP组的前屈、后伸本体感觉绝对误差值(A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LBP组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LBP患者的腰部屈肌与伸肌PT、PT/BW以及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值(F/E),均与腰椎AE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NLBP患者的腰部本体感觉与其中肌力均有所减弱,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同时给予合理的肌力与本体感觉训练,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 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孙戴;林德快;蔡涵;林建强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1)和治疗组(n=25),分别采用单纯推拿和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10次.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分别对治疗前,治疗1次后和治疗10次后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在VAS,ODI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1次后,两组间在VAS,ODI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0次后,治疗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 运用《腰痛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方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

    作者:朱远;赵宏;李思诺;孙玉秀;韩明娟

    目的 评价应用《腰痛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方案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符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根据指南中的推荐方案进行治疗,每周3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进行疗效评价,并于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结果 首次治疗后即刻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即较首次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至治疗第28天末降至低值.治疗后不同时点腰部关节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至治疗第28天增加至大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末,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总分及各项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OD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指南中推荐方案治疗慢性腰痛,能够缓解疼痛,增加腰部关节活动度,减轻腰部功能活动障碍,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 针刺合并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忠华;李小梅;郭进华;郭苗苗;余圣贤

    目的 观察针刺合并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训练.记录开始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以及3个月后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DI)、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变化,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和NPRS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所得数据中,对照组ODI评分和NPRS评分较治疗后无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评分则较治疗后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维持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合并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