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心肌群训练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作者:丰利;王君

    脑瘫是发生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功能紊乱引起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性永久障碍,由于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在脑瘫患儿四肢表现为直观和充分,因此核心肌群训练的重要性亦越发凸显.也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核心功能的稳定性对人体的运动和脑瘫的康复具有重要影响[1].资料与方法2004 ~ 2012年收治脑瘫患儿80例,诊断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以痉挛型为主,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2~18岁,平均10岁.

  • 髂腰肌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荣;范华雨;程坤

    脊柱退行性病变随着发病率的逐步升高对人们社会生活及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核心肌群的力学改变与脊柱病变相关,而髂腰肌作为核心肌群之一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活动度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目前针对脊柱退行性病变以髂腰肌为主的治疗方式较局限,现对其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相关性及与髂腰肌治疗相关的手法、针灸等治疗方案进行总结以期推广临床应用.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拿手法的力学特征和上肢核心肌群的疲劳研究

    作者:汪鹏;王殊轶;龚利;杜云霄;左艳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理学(表面肌电)特征,定量分析推拿手法的力学指标,建立一种客观评价推拿医生上肢核心肌群的疲劳状况的方法.招募10位推拿科医生,实时采集推拿医生拇指垂直压力和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研究垂直强度、次做功期与主做功期的时间比;研究操作该推拿手法时的上肢核心肌群;研究核心肌群的疲劳状况.结果表明,该推拿手法1 min内按压4次,平均垂直强度为(228±13)N,主做功期持续时间为(4.83±0.88)s,次做功期持续时间为(11.43±1.94)s,有效做功时间比为2.37±0.63.由上肢各肌肉群的平均积分肌电值(iEMG)和贡献率的降序可知,手法涉及上肢的核心肌群为拇短展肌(8.32±0.29,21.65%)、尺侧腕屈肌(5.67±0.32,14.74%)、肱三头肌(4.79±0.36,12.46%)、桡侧腕屈肌(4.60±0.12,11.96%).在4 min的推拿过程中,拇短展肌的平均中值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的下降程度是大的,分别为30%和22%,即拇短展肌更易发生疲劳.因此,所研究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理学(表面肌电)特征,为后续的人因工程研究和研制可替代推拿医生手法的自动化装置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婷;谢琪;王健;张舒平;王育庆;申丽莉;刘娟;章莹;吕晓宇;尹庆水;夏虹

    目的 观察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患者整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 min);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 min)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每次20 min.以上训练每天2次,每周5 d,连续治疗2周.训练前,训练1周、2周、3个月后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前及训练后1周,两组HHS评分、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和MB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训练后各评分均随时间显著增加(F>248.165,P<0.001).训练后2周及训练后3个月,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11,P<0.001).结论 术后进行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躯干稳定性,以及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 多点多轴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孙悦;潘伟超;孙武东;徐亮;汤从智;赵祥虎;蔡倩;马明

    目的 通过表面肌电图探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24例单侧NLBP患者(NLBP组)随机分为动态组(n=12)和静态组(n=12);另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NLBP组均采用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训练,动态组选择仰卧位骨盆上移训练,静态组选择仰卧位腰椎中立保持训练,共训练10 d.治疗前后测量痛侧多裂肌平均肌电值(AEMG)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照组测单侧多裂肌AEMG.结果 治疗前,静息位及骨盆上移时NLBP组AEMG明显高于对照组(t>3.209,P<0.01),中立保持位NLBP组AEMG低于对照组(t=-2.364,P<0.05).治疗后NLBP组各体位AEMG均改善(t>2.982,P<0.01),静息位和中立保持位AEMG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F<2.921,P>0.05),骨盆上移AEMG动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静态组(P<0.001).治疗后,静态组和动态组VAS均显著降低(t>10.416,P<0.001),静态组显著低于动态组(t=-4.389,P<0.001).结论 NLBP患者疼痛肌肉出现特异性表面肌电改变;多点多轴悬吊训练通过改善腰部核心肌群产生治疗作用,且静态保持训练比动态上抬训练效果更佳.

  • 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解清云;侯梅;赵建慧;李君;于荣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的痉挛型双侧性瘫痪的脑瘫患儿,诊断及分型明确、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CS)为Ⅰ-Ⅱ级、能够理解并听从指令、入组前6个月内未行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术或矫形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脑瘫类型及GMFCS分级水平匹配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进行常规PT训练1次(30min)和核心稳定训练1次(30min),对照组进行常规PT训练2次(30min/次),所有治疗项目均为每周5次,每次持续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中的各能区评分、10m步行测试(10MWT)、上下楼梯测试(TST)分别评估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的A、B、C区评分均无明显提高(P>0.05),D区、E区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适步速独走10m所用时间(代表步速)、和上下5层楼梯时间,两组均亦减少(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独走10m所需步数(代表跨步长)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减少(P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常规PT训练更有利于提高痉挛型双侧瘫痪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行走适步速及上下楼梯速度,但对提高步长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

  •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亮;马明;赵祥虎;孙武东;骆丽;宋鹏飞;汤从智

    目的:观察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CST)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影响.方法:将44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膝周肌群力量训练和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3次,持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评估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等速肌力测定膝关节屈、伸向心收缩峰力矩(PT)进行记录.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差异无明显的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PT值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膝周力量训练以及超短波治疗基础上辅以CST,有助于减轻PFP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屈伸膝肌群的力量.

  • 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磁共振成像变化

    作者:林彩娜;万青;曾伟科;栗晓;伍少玲;马超

    目的:探讨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变化,为指导制定下背痛运动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178例单侧下背痛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组(n=76)和慢性期组(n=102),采用Onis软件和Image J软件分析受试者腰部MRI图像,比较痛侧和非痛侧腰大肌(PM)、腰方肌(QL)、多裂肌(MF)和竖脊肌(ES)的肌肉横截面积(CSA)、肌肉平均信号强度(MSI)和脂肪浸润(FI)比例.结果:急性期组中,痛侧PM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慢性期组中,痛侧MF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急性期组痛侧ES的CSA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大(P<0.05),MSI和FI比例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低(P<0.05).结论: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患者存在痛侧竖脊肌的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慢性期组患者痛侧多裂肌萎缩明显.通过MRI研究LBP患者腰椎核心肌群情况,可为出现异常变化的肌肉设计针对性训练动作和方法提供依据,有助于尽快恢复脊柱力学,改善功能障碍.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影响

    作者:龚剑秋;司马振奋;张芳;梁文清

    目的 通过核心肌群表面肌电时频参数的变化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30例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2组治疗4周、8周后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表面肌电图测试结果.采集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NR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多裂肌及臀中肌的IEMG、RMG、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各部位肌肉IEMG、 RMG、M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持续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肌群的募集能力和耐疲劳性能,并同时改善其腰痛症状及功能障碍,效果优于常规物理治疗.

  • 平衡仪坐位动态训练核心肌群对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

    作者:曹玲;章峰冰;吴炜

    目的:观察坐位动态平衡训练改善核心肌群力量对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与常规徒手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坐位动态平衡仪成组方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坐位重心轨迹长度(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对患者功能进行评价,同时选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对患者步速及步行中对称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的BBS评分、LOM、LO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BBS评分、LOM、LOS明显优于对照组,步速及步长偏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坐位动态训练可以有效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有利于步行姿势的改善,是较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下背痛高尔夫球手挥杆时核心肌群及生物力学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李令岭;赵鹏;李洪彪

    随着高尔夫运动普及性和参与性的提高,其相关性运动损伤也日渐增加.高尔夫球手间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社交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影响着运动损伤的类型[1].目前,高尔夫运动损伤以过度使用性损伤为主,下背区损伤常见,发生率高达34.5%,且右侧损伤较常见(右利手球员)[2].下背部损伤不仅影响球员的训练和运动表现,也潜在影响了高尔夫球员身体特征的变化[3].本文对高尔夫球手患有下背痛后挥杆时核心肌和生物力学的变化研究做一综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徐建忠;彭辰;徐献民;贾玉玉;李振海

    目的: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比较两组日常ADL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IM评分均有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 浅谈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患者脊柱侧弯的影响

    作者:肖勇;李顺铭;代新年;闫玮娟;刘杰;胡西;陈杰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患者脊柱侧弯的影响。方法20例伴有脊柱侧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支具佩戴训练,观察组在佩戴支具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8周后测量每位患者的Cobb角。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评定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支具佩戴训练对改善脊柱侧弯有更好的疗效。

  • 核心肌群控制及共济失调训练改善小脑萎缩症三例

    作者:陆亮;孙超磊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OPCA )是一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起病缓慢,呈进展性,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预后差.本院康复医学科自2015年至2017年治疗3例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患者,报告如下.

  • 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促进脑性瘫痪患儿核心肌群稳定性康复的应用研究

    作者:鲍克秀;杨忠秀;李之林;李新剑;王敏;吴野;仇爱珍;武改;王冀平

    目的 探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刺激胸腰段脊髓神经根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联合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治疗2个月后调整治疗组18例患儿治疗参数.于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CF-CY)坐姿保持能力(d4153)评分评定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结果 处理方法与时间对GMFM卧位和翻身(A区)评分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999,P交互=0.020);时间对GMFM A区、坐位(B区)和ICF-CY(d4153)评分的影响,主效应均显著(F帅=29.304、6.328、9.257,P时问<0.05);处理方法对GMFM A区、B区和ICF-CY (d4153)评分的影响,主效应均显著(F组间=5.158、17.639、10.670,P组间<0.05).其中,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GMFM A区、B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ICF-CY(d4153)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调整治疗参数的18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GMFM A区、B区评分均高于治疗2个月后(t配对=10.168、6.230,P<0.001);治疗3个月后ICF-CY(d4153)评分与治疗2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配对=1.458,P=0.163).结论 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起到一定作用,可以增强其核心肌群稳定性,提升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且前2个月效果明显.

  • 核心肌群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康复的作用

    作者:白金;郭立群;徐沛沛;苑家敏;赵树华

    目的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几年来一直在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真正有效且物美价廉的康复手段却鲜见报道.核心肌群训练是近年来热议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下背痛、小儿脑瘫及亚健康的治疗.我科将此方法引入脊髓损伤患者的后期步行能力方面的康复治疗中,旨在为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基于脾肉系统的核心肌群肌力训练结合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肌力改善临床观察

    作者:熊德启;黄彬洋;刘晓瑞;曾明虹;李秘;刘浩;王舒敏;陈洋;张安仁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肌力结合电针训练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78例住院患者按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成两组.基础治疗均为电针,治疗组39例,采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肌力训练.观测徒手肌力评定以及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以及中值频率,连续治疗8周,判定疗效.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肌力的改善优于常规肌力训练,值得推广.

  • 核心肌群训练对2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曲铭;林惠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GMFM得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加强核心肌群的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 站桩功对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变化研究

    作者:周雪竹;张志星;崔洪健;张妤;李春日

    目的:观察站桩功核心肌群表面肌电图变化,分析站桩功对核心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3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技术分别记录自然站立位和太极拳站桩位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变化,对每块肌肉的肌电均方根值与其大随意收缩力肌电均方根值的比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自然站立位和站桩位竖脊肌上段、腹横肌、腹直肌下段、腹外斜肌左右负荷差异明显(P<0.05),核心肌群左右负荷不完全等同;站桩位与自然站立位相较竖脊肌、多裂肌、左侧腹横肌和右侧腹直肌上段肌肉负荷明显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桩功激活核心肌群肌电,锻炼核心肌群功能.结论:站桩功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增强腰背部肌力,有效锻炼核心肌群功能.

  • 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

    作者:吴运明;郑鹏;楚云杰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老年偏瘫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 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 w后,两组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降低跌倒的风险。

    关键词: 核心肌群 偏瘫 跌倒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