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LA-B27用于下背关节痛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苏卓娃;周汝云;查文清;马文松

    目的观察HLA-B27在常见下背及关节痛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49例下背、关节痛患者进行HLA-B27的检测.结果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炎和腰背筋膜炎4例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组的阳性率高,达84.2%(16/19例),骶髂关节炎组10例中仅1例阳性.其他2组未发现阳性.荧光强度也是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组高,平均为572.6.HLA-B27阳性率在男女性别差异较大,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HLA-B27用于下背、关节痛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 定量超声与肌电图在下背痛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周光泉;郑永平;陈淑德

    下背痛(Low Back Pain)是现代社会非常常见的问题,其成因非常复杂,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脊柱结构稳定(Spine Stability)性不足是可能的成因.脊柱稳定系统由脊柱、腰背肌肉和神经系统构成,所以腰背肌肉的研究对Spine Stability和Low Back Pain有着重要的意义.Low Back Pain患者的腰背肌肉功能会有所退化,导致Low Back Pain复发率高.肌电图学(Electromyography,EMG)和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ound)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Low Back Pain腰背肌功能的研究中.本文总结了Low Back Pain的研究现状,介绍了EMG和Quantitative Ultrasound在Low Back Pain研究中应用,并且讨论了Quantitative Ultrasound在Low Back Pain肌肉评估中的主要问题.

  • 以脊柱稳定性理论阐释下背痛的脊柱失稳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乔梁;李晨光;王拥军;舒冰;刘书芬;张利;王利波

    下背痛是指下背部的疼痛,通常是指背部肋骨下缘以下的部分,由于好发于第四和第五腰椎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腰椎间,也有不少人称之为“腰痛”。有关下背痛的的治疗效果一直缺乏有效和客观的测量方法,基于脊柱肌肉功能和结构特征,本文将重点讨论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提出,核心肌群的确定与分类,核心稳定肌群与下背痛的联系,并探讨训练运动疗法在提高核心力量方面的特点、作用。人体核心主要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3部分围构而成,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稳固脊柱并起到传递力量作用。如何通过训练提高核心力量继而减轻腰背疼痛,同时针对其疗效进行有效的评价的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丁献军;范顺武;虞和君

    本研究对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进行随机单盲对比观察,旨在探讨运动疗法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2002年8月-2003年8月期间在我院急诊室和骨科门诊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长短[1,2]将其分为急性下背痛组(病程<4周)和慢性下背痛组(含亚急性)(病程>4周),每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对分组情况不知.

  • 手法加电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管卫东

    以柔松手法为主,配合电动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1)症状:下背痛伴下肢放射痛.(2)强迫体位:跛行或不能行走;站立位脊柱侧弯或不能站立;不能自然睡卧.(3)背肌紧张;腰椎生理弧度改变;病变腰椎旁深在压痛并向痛侧下肢后外侧放射.(4)直腿抬高<60°,挺腹试验阳性.(5)痛侧坐骨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改变;?%趾屈伸肌力改变.(6)CT征:椎间盘纤维环突出伴侧隐窝狭窄.

  • 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磁共振成像变化

    作者:林彩娜;万青;曾伟科;栗晓;伍少玲;马超

    目的:探讨单侧下背痛患者脊柱核心肌群的变化,为指导制定下背痛运动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178例单侧下背痛患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组(n=76)和慢性期组(n=102),采用Onis软件和Image J软件分析受试者腰部MRI图像,比较痛侧和非痛侧腰大肌(PM)、腰方肌(QL)、多裂肌(MF)和竖脊肌(ES)的肌肉横截面积(CSA)、肌肉平均信号强度(MSI)和脂肪浸润(FI)比例.结果:急性期组中,痛侧PM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慢性期组中,痛侧MF和ES的CSA较非痛侧肌肉小(P<0.05),MSI和FI比例较非痛侧肌肉高(P<0.05);急性期组痛侧ES的CSA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大(P<0.05),MSI和FI比例较慢性期组痛侧肌肉低(P<0.05).结论: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患者存在痛侧竖脊肌的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慢性期组患者痛侧多裂肌萎缩明显.通过MRI研究LBP患者腰椎核心肌群情况,可为出现异常变化的肌肉设计针对性训练动作和方法提供依据,有助于尽快恢复脊柱力学,改善功能障碍.

  • 12周Tergumed标准化运动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影响

    作者:王连成;章礼勤;许世波

    目的:观察12周Tergumed标准化运动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男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Tergumed训练组(n=30)和对照组(n=30),Tergumed组接受12周的Tergumed标准化运动治疗,每周3次(36次训练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12周前后使用Tergumed系统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部神经肌肉功能评价和VAS疼痛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躯干肌力量、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肌力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屈伸肌力量比、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后Tergumed组患者的躯干肌力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屈伸肌力量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周Tergumed标准化运动治疗能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躯干肌力量,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 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下背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潘化平;冯慧;王健

    目的:观察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下背痛患者疼痛及功能改善的价值.方法:78例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电刺激仪引导下行复方倍他米松2mg联合利多卡因2ml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给予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l周和第2周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改善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86.8%,改善率为64.3%;二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件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改善下背痛及提高腰椎活动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 视动力刺激对下背痛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

    作者:李睿;王宁华;魏坤琳;颜翔

    目的:研究下背痛患者站于不同支撑面接受视动力刺激时的姿势控制特征,为进一步认识下背痛和丰富治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和证据.方法:选取13例25-40岁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实验组,年龄、性别一致的1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试者站于由随机运动点构成的投影屏幕前,点的运动分为向前汇聚(-)和向后扩散(+)两种,点移动速度有80°/s,40°/s和20°/s 3种.视觉刺激采用刺激—间歇的间]断刺激模式,并使用压力平衡板记录每位受试者在平板和软垫两种支撑面上接受视觉刺激时,双侧足底压力中心(COP)的移动情况,包括Y轴峰值移动速度、不同阶段移动幅度标准差(SD)和X轴移动轨迹总长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站于稳定平面时,实验组COP各项参数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站于不稳定平面上,只有接受+40°/s的视觉刺激时,实验组体息中期标准差(SD)值为(3.74±1.22),对照组为(2.83±0.7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接受同样刺激时,两组站于不稳平面时COP的各项参数均显著高于稳定平面(P<0.001).结论:下背痛患者在任务环境更复杂时,对视觉信息,特别是向后的信息,依赖程度增加,姿势调整效率的降低,提示对下背痛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治疗需要考虑任务环境因素.

  • 表面肌电与腰背功能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刘加海;王健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又称腰背痛,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其发病率仅次于普通感冒,病理机制复杂,治疗费用高.但目前对LBP缺乏客观有效的诊断标准,已成为医学和社会学问题[1].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分析技术因其特点和优点引起临床和康复医学研究的关注,本文就sEMG在腰部肌肉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作用

    作者:师东良;王予彬

    1 核心稳定训练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Bergmark[1]把作用于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组:局部的和整体的。局部肌肉包括直接作用于腰椎并附着于腰椎的肌肉(如:多裂肌),整体肌肉(如:竖脊肌、腹直肌)传导胸椎和骨盆之间的负荷。Panjabi[2]提出:被动的、主动的和神经的亚系统起着稳定脊柱的作用。被动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及相连的肌肉肌腱的被动成分。主动的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与脊柱相连的或影响脊柱的肌肉肌腱单位。

  • 下背痛的物理治疗

    作者:顾新

    1 下背痛的定义"下背痛"是从英文"low back pain"直接翻译的医学术语,与中文常用的词汇"腰痛"比较,下背痛涵盖的解剖部位更广泛,它是指人体背部肋缘至臀皱襞之间任何部位的疼痛,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下背痛不是疾病名称,不是病理诊断,它是以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状群或症状综合征[1-3].

  • 下背痛与生存质量

    作者:顾新

    1下背痛的诊断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当下背痛作为诊断时,它不是一种疾病诊断,而是以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状群或症状综合征[1].在影像技术发达和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广泛应用"下背痛"这种模糊的诊断呢?WHO专家顾问团在下背痛的诊断建议中指出[1],尽管许多医师建议下背痛患者进行X线、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但影像检查的阳性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性差,对非手术治疗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 运动与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背痛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姚卫光;罗晨玲;陈清

    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一类腰痛总称.NLBP占总LBP的85%以上.过去20多年的研究表明,NLBP是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种很常见的疾病,患病率在11%-74%之间[1].到目前为止,NLBP的病因还不清楚,运动与NLBP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 以腰臀肌牵张训练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

    作者:张璞

    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史,LBP中约85%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low back pain,NLBP)[1].治疗NLBP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推拿、针灸、理疗、局部封闭等单一疗法报道为多见.我们采用以被动、主动牵拉腰臀肌训练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NLBP,对缓解症状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取得良好疗效.

  • 下背痛康复与核心稳定性

    作者:魏鹏绪;张景

    下背痛(low back pain)能够导致沉重的社会负担,发达国家报道其患病率高达75% ~85%[1] .据美国医师协会和美国疼痛协会推荐,包括治疗性锻炼在内的多种康复疗法可用于急性和慢性下背痛的治疗[2] .Hayden 等[3] 也指出,个体化的治疗性锻炼能够改善下背痛患者的预后.

  • 神经内科护士下背痛的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李俊莲;霍迎难;刘建华

    目的:明确神经内科护士发生下背痛的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在该人群中制定有关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庆市第一医院、第四医院及第五医院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12名神经内科护士进行下背痛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神经内科护士下背痛患病率高达88.4%,统计学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每天输液处置的次数、弯腰工作时间、频率,工作紧张、疲劳等与下背痛患病有关.结论神经内科护士是患下背痛的高危人群.通过了解神经内科护士下背痛的原因,为在该人群中制定有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保守治疗研究

    作者:林芳堃;李仰军;张素蕊

    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生率为4.7%~4.8%,男性多于女性,所以也是一种多发病,主要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腰椎3~4、4~5,腰5~骶1,如不及时治疗易成为缠绵不愈的腰腿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LIDP是引起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的常见病因之一。

  • 太极拳练习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作者:刘静;赵文楠;袁咏虹

    目的: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太极拳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影响的中枢认知机制.方法:40名非特异性慢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n=14)、核心训练组(n=13)和对照组(n=13),训练周期为12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太极拳组练习16个动作组成的陈式太极拳,核心训练组运用瑞士球进行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不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实验前后采用视觉图片进行运动想象认知任务,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测量顶区Pz、额区Fz、中央区Cz、枕区Oz、中央区C3点P300的波幅、潜伏期和疼痛程度判断的行为学变化指标,并同步采用Oswestry功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下背痛失能程度评定.结果:(1)训练后,太极拳组Cz(P<0.05)、Fz (P<0.01)点P300波幅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核心训练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且太极拳组Fz点P300波幅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P<0.05).(2)训练后,各组各点P300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太极拳组Oz点P300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训练后,太极拳组不痛频次增加,非常痛频次减少(P<0.01);太极拳组不痛频次显著高于核心训练组,痛频次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4)训练后,太极拳组和核心训练组ODI各项分数均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太极拳组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核心训练组(P<0.01).结论:太极拳练习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降低失能程度,且效果优于核心稳定训练.这可能与太极拳练习改变患者对日常易产生疼痛动作的认知加工过程,提高前馈控制,进而增强姿势稳定性,减少对疼痛的感觉有关.

  • 下背痛高尔夫球手挥杆时核心肌群及生物力学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李令岭;赵鹏;李洪彪

    随着高尔夫运动普及性和参与性的提高,其相关性运动损伤也日渐增加.高尔夫球手间不同的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社交能力和技术水平也影响着运动损伤的类型[1].目前,高尔夫运动损伤以过度使用性损伤为主,下背区损伤常见,发生率高达34.5%,且右侧损伤较常见(右利手球员)[2].下背部损伤不仅影响球员的训练和运动表现,也潜在影响了高尔夫球员身体特征的变化[3].本文对高尔夫球手患有下背痛后挥杆时核心肌和生物力学的变化研究做一综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1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