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置IUD妇女围绝经期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如何正确分析判断放置IUD妇女在围绝经期的出血原因,并给予合理的临床处理,是计划生育临床有待解决的问题.经上海市人口计生委立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刘晓瑷教授等组成的<放置IUD妇女围绝经期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课题组于2000年9月起进行了前瞻性观察,对240例放置IUD的围绝经期(46±3.8岁)、因月经失调而到医院就诊的妇女,进行系统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出血与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生殖激素之间的关系.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64例绝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与当日或次日诊刮的内膜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在生理改变,良性病变,癌及癌前病变三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以内膜厚度12 mm为预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65.5%、83.6%、86.4%.生理改变组58例(58/164)内膜区未检测到血流信号,良性病变组2例(2/98),癌前病变组中有癌3例(3/8).结论阴道彩超可把内膜厚度12 mm做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的临界值,但内膜形态、内部回声、边缘及内膜内血流对预测病变亦有诊断意义.
-
宫腔镜检查在诊断围绝经期出血中的价值
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开始衰退,可发生月经紊乱、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同时,围绝经期妇女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检视子宫内膜并可取活检送病理检验,是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特别是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手段.
-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的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1998年7月~2001年6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286例,年龄40~72岁,平均48.56岁.绝经后出血56例,围绝经期出血230例,绝经距出血时间1.5~32年,平均6.8年.2) 方法:全部病例经常规妇科检查,宫颈刮片脱落细胞检查.156例行子宫内膜诊刮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
围绝经期出血子宫内膜病理分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探讨 (附雌孕激素受体的观察)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出血子宫内膜病理分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出血诊断性刮宫病理分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免疫组化sp法ER、PR雌孕激素受体的观察.结果:围绝经期出血的主要病理分型分别是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即占围绝经期的50.85%,功能性内膜占19.77%,恶性肿瘤占2.82%,萎缩性内膜占9.60%,其它占16.96%,雌孕激素受体在围绝经期出血的内膜中治疗前后阳性反应无显著差异.病理分型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
-
雌孕激素受体在围绝经期出血子宫内膜病理分型与临床治疗中的表达
目的:雌、孕激素受体在围绝经期出血中的表达,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ER、PR雌孕激素受体的观察.结果:354例围绝经期出血的主要病理分型分别是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即占绝经期的50.85%,功能性内膜占19.77%,恶性肿瘤占2.82%萎缩性内膜占9.60%,其他占16.96%,雌孕激素受体在围绝经期出血的内膜中治疗阳性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雌孕激素受体在围绝经期出血方面的表达有一定的意义,而病理分型对治疗有较重要的指异意义.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性质的预测价值
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VCDFI)对预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性质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拟诊子宫内膜病变需做诊刮或宫腔镜检查的512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行常规经阴道超声检查(TVS)及TVS+CDFI,并与病理检查对照,比较两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TVS与TVS+CDFI两者比较:内膜生理性改变、内膜增生、内膜炎的诊断符合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内膜息肉、内膜癌TVS与TVS+CDFI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1.54%(32/52),61.54%(8/13);88.47%(46/52),92.86%(13/14),结果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VS+CDFI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性质有较高的预测价值.阴超检查子宫内膜时,常规应用CDFI观察内膜区血流信号,能有效提高子宫内膜微小病变及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