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婴幼儿乙肝免疫效果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婴幼儿乙肝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匹配条件为性别、年龄、当前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研究因素.将2006年至2015年出生,符合入选标准的所有乙肝免疫失败的928例儿童全部纳入免疫失败组;在乙肝免疫成功且符合入选标准的2.43万名儿童中按照性别、年龄、当前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研究因素进行匹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与病例组相同数量的儿童分别纳入对照1-5组,分析乙肝接种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出生体重偏离、母乳喂养情况、上呼吸道感染情况、乙肝首针接种及时性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乙肝免疫失败与上述因素暴露在95%CI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存在关联.结论:出生体重偏离、母乳喂养情况、上呼吸道感染情况、乙肝首针接种及时性影响婴幼儿乙肝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
福安市不同人群HBsAg调查结果
为了解福安市实施乙肝免疫前HBsAg携带情况,2002年调查了该市部分人群HBsAg检测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实行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免疫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生儿和此间出生的儿童乙型肝炎(HB)患病率、HBV携带率平均下降约80%,部分地区下降90%以上.HBV疫苗联合HB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母婴传播亦收到较好效果.目前,一些国家HBV疫苗接种范围已扩大到新生儿以外人群.一些新疫苗已经或正在研制并用于HB免疫.但不同国家、地区HB免疫进展并不平衡,国内一些地区对新生儿尚未做到及时全程免疫.现用的HBV疫苗、标准接种方案有其局限性,对含有高危人群的流动人口、囚犯、性乱等人群的HB免疫从管理到系统接种尚未系统实施;对所发现的新老HB患者及HBsAg携带者除疫卡报告和数字统计外,对其本人、家族成员及密切接触者未作系统卫情调查和免疫等处理.HB免疫的任务依然艰巨.
-
乙肝免疫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问世近30 a以来,成效巨大,但因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乙肝(HB)免疫的重点或迫切性及免疫效果始终存在差异,即存在HBV疫苗接种群体化甚至个体化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选择不同接种方案和不同剂量;对高危等人群应采用快速接种方案,并监测其抗-HBs水平,必要时加强免疫或应用佐剂.对HB sAg阳性母亲的子女等应加大接种剂量和/或接种4针.HBV疫苗与某些其他疫苗联合或同时接种为一省时简便的方法,效果肯定.
-
新生儿和儿童乙肝免疫
自1991年WHO提出将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以来,绝大多数国家新生儿HBV疫苗接种覆盖率平均在90%以上,婴儿HBV疫苗接种覆盖率为85%-99%.我国HBsAg携带率从10.19%下降到0.2%-3.2%.不同地区新生儿和儿童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免疫覆盖率差异较大.对不同新生儿和儿童HB免疫尚需注意的问题如HBV疫苗接种程序和接种剂量,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免疫接种,HBsAg日性母亲子女的免疫接种和母乳喂养,抗-HBs保护时间和加强免疫问题.
-
乙肝病毒疫苗的类型及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乙型肝炎(HB)病毒(HBV)疫苗主要包括血源疫苗、基因工程酵母疫苗、地鼠及仓鼠卵细胞(CHO)疫苗.血源疫苗已被基因重组HBV(rHBV)疫苗所代替,后者现已发展到第3代及第4代,如含Pre-S的CHO疫苗及添加佐剂如寡核苷酸、3抗原(含S,Pre-S1和Pre-S2)的Hepacare疫苗和3'-单磷酸脂A(AS04)疫苗等.近年来又研制成功了肺炎球菌多糖苷蛋白结合rHBV疫苗及可口服和涂抹的DNA疫苗等.目前所应用的rHBV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已得到世界公认和肯定,且国内外无明显差别.不良反应普通rHBV疫苗小于2.5%,主要为针刺部位痛、红、肿、胀、痒,一般轻微,日余即消.小于0.5%的人有发热、嗜睡、食欲下降等反应,多见于HB-AS04疫苗,无需处理.
-
重点、高危和特殊人群之乙肝免疫
重点、高危和特殊人群除自身更易感染乙肝病毒(HBV)外,还包括当他们感染HBV后易形成慢性肝炎或携带并造成HBV传播,他们是乙肝免疫的重点对象或需要尽快接种HBV疫苗的特殊对象.该人群乙肝免疫覆盖率较低,而HBV感染率和携带率较高;其中一些人对HBV疫苗反应低下,常规接种程序和接种剂量免疫后抗-HBs出现晚,阳转率低,几何平均滴度低,有效保护时间短,宜用快速免疫方案和大剂量HBV疫苗或接种4针,必要时应用佐剂或免疫激动剂.
-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和乙肝免疫
编者按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我国目前慢性感染率和致病率高的传染性病原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HBV疫苗问世和实施HBV疫苗免疫接种以来,乙型肝炎(HB)的自然传播和流行得到有效遏制.然而,在具体实施免疫接种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影响免疫计划实施和免疫效果的问题.为此,本期论坛由多年从事HB防治研究的医师围绕HBV疫苗免疫的有关问题分别从7个方面作了专题讨论,首次提出HBV疫苗免疫的群体化和个体化问题,提出应根据不同人群或个体采用不同的HBV疫苗、不同的接种程序和剂量,强调在实施免疫接种时要考虑到影响HBV疫苗免疫及其效果的因素,如年龄、家族及个体差异、用药情况、疫苗种类、接种方案、方法和剂量、是否辅用佐剂等,对指导HBV疫苗免疫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
-
利培酮所致粒细胞减少一例
患者女,20岁,无业.患者于2008年下半年不明原因缓起自笑,喃喃自语,有时对空谩骂,眠差.曾于当年在黄冈康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4 mg/d治疗约6个月.疗效好转.因问断服药,2个月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表现自语,自笑,不与人交往,发呆,生活懒散,睡眠差,经常外跑由民警送回家.家人于2010年11月16日将其送入我院住院治疗.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晰,衣着不整,定向力完整;检查欠合作,言语单调、刻板,偶以摇头或点头示意,自言自语,内容不清,称有很多声音讲她坏话,自己的想法别人都知道;注意力不集中,智能无明显异常;无故发笑,情感反应不协调,无自知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0×109/L,肝功能、甲乙肝免疫、血糖、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给予口服利培酮2 mg/d,第3天加至4 mg/d,第7天加至6 mg/d.治疗第5周精神症状基本缓解.
-
济南地区出入境人员HBV血清标志物监测分析
实施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为突出人群乙肝免疫重要性,指导和制定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2006年度济南地区出入境人员乙肝情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肝免疫效果观察
龄的HBsAb分布与HBsAb几何平均滴度分布一致.结论 乙肝疫苗加HBIG联合免疫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好方法.
-
天津某学校教师乙型肝炎免疫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铁路地区教师乙肝免疫状态,检测乙肝抗体水平,有目的的开展乙肝疫苗接种,避免校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按照“乙肝疫苗及免疫诊断试剂应用指南”的要求采静脉血2ml检测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的滴度.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83.1%.结论 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好,乙肝免疫状况达到有效保护水平.
-
应用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FHBV)宫内感染既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又是新生儿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控制HBV传播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妊娠晚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肌注乙肝免疫蛋白球(HBIG),观察其阻断HBV宫内感染的效果.
-
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后保护性抗体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疾病负担十分沉重[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经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解通州区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3~12岁儿童乙肝免疫后保护性抗体分布情况,探讨产生抗体的影响因素.评价目前我区接种血源和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进行了本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贵阳市3 231名幼儿HBV-M测定及乙肝免疫效果评估
为了解贵阳市区2~6岁儿童HBV感染状况,评估乙肝免疫效果,本文测定3 231名儿童HBV-M.
-
520名1~6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调查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为确保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我国实行了儿童出生即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了解吉林大学南岭医院管辖区内儿童乙肝的免疫状况,
-
重视围生期孕产妇乙肝防治的健康教育
我国为HBV感染的高发区,发病率多年来一直高居前列,HBV感染年发病数约66万例,HBV慢性携带率至少8%[1],并明显呈现家庭聚集性的流行病学特征,在不同地区乙肝家庭聚集率达29.87%~44.10%[2~4],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率更是高达86.49%[5].在我国大力普及乙肝免疫之后仍不断有新生儿乙肝病例的出现,这些现象均与乙肝垂直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垂直传播是形成人群中慢性HBV感染和HBV储存库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方式除了大家熟悉的母婴垂直传播以外,还有日益受到关注的父婴垂直传播,即HBV通过生殖细胞即精子直接传给子代.乙肝给病患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我国现阶段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
铁路职工乙肝免疫状况调查
我们于2007年对吉林地区铁路系统的机务和工务两个单位职工进行了乙肝免疫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吉林地区铁路系统的机务段职工2 984人,其中男2 719人,女265人;工务段职工2 359人,男2 115人,女244人;合计5 343人.被调查职工年龄小21岁,大59岁,平均(40.85±5.63)岁,两个单位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仪器及试剂仪器为意大利RB 138全自动酶免仪.试剂为上海科华实验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两对半试剂盒.
-
乙肝病毒前S1蛋白与HBV DNA、乙肝免疫标志物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乙肝病毒Dane颗粒外壳是由前S1、S2和S蛋白组成,其中有关前S1蛋白(PreS1)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乙肝病毒复制有关,但其确切的临床意义尚存在争议[1].本文对666例住院患者同时进行Pre S1、HBV DNA和乙肝二对半(HBV M)的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
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乙肝免疫及感染情况的研究
目的:对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乙肝免疫及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132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接受乙肝疫苗免疫,观察组接受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对两组对象展开为期5年的随访,并观察研究对象的HBsAb和HBsAg携带情况.结果:经统计,观察组HBsAb阳性率在89.39%-96.97%之间,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为4.55%;对照组HBsAb阳性率较观察组低(P<0.05),乙肝免疫阻断失败率较观察组高(P<0.05).结论:积极实施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能够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进行有效阻断,降低HBV感染率,临床应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