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

    作者:王海燕;丁天凌;谢毅;许小平;余龙;陈彤

    目的 通过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脂肪和成骨能力的变化,研究骨髓MSCs成脂分化的异常在再障患者红髓脂肪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再障患者及正常人的骨髓,观察其一般生物学特性,并在体外诱导其向脂肪、成骨细胞分化,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成脂肪、成骨特异基因的表达时间,比较再障患者和正常对照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不同.结果 原代培养7 d,再障组贴壁细胞克隆形成率为(19.30±4.77)/(5×105 MNC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47.72±3.46)/(5×105 MSCs)(P<0.05).在培养初期,再障组MSCs与正常对照MSCs增殖能力相似,但在连续传8代后,其增殖能力降低.再障组MSCs体外诱导成脂滴早,诱导分化的脂肪细胞leptin(瘦素)基因表达早.再障组MSCs体外诱导成骨形成钙化结节少,碱性磷酸酶活性低,诱导的成骨细胞osteocalcin(骨钙素)基因表达晚.结论 再障患者MSCs成脂分化能力增强而成骨分化能力降低,可能在再障的病程中起一定作用.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克隆的演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莺心;朱明清;何广胜;王秀丽;方宝枝;路丛;刘真真;吴倩;杨永

    目的 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免疫抑制治疗(IST)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86例A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55例重型AA(SAA)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131例非重型AA(NSAA)予CsA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进行PNH克隆筛查,治疗后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2(18 ~76)个月.结果 SAA组10例(18.9%)患者出现PNH克隆,NSAA组9例(7.4%)出现PNH克隆,前者出现PNH克隆比例高于后者(t=5.041,P=0.025),治疗后SAA组在6、12、18、>24个月时PNH克隆规模大于NSAA组(13.38%比5.67%、14.88%比5.31%、20.00%比5.47%、18.85%比9.08%,P值均<0.05).PNH克隆对2种IST方案疗效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患者予ATG联合CsA或CsA治疗后,均可出现PNH克隆,SAA患者ATG治疗后更明显.IST前后伴PNH克隆不影响IST疗效.

  • 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恶性血液病13例临床研究

    作者:陶媛;吴秉毅;杜庆锋;孙璨;林遐;黄宇贤;涂三芳;宋朝阳;陆志刚

    目的 探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非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1年9月至2013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进行HLA单倍体相合HSCT的13例非恶性血液病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观察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不良反应及原发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均为非恶性血液病,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9例,重型地中海贫血3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l例.13例均接受HLA单倍体相合HSCT,预处理方案为非体外去T细胞的FBCA方案[氟达拉滨(Flu) 30 mg·m-2·d-1 ×5 d;白消安(Bu)0.8 mg·kg-1·6 h-1 ×4 d;环磷酰胺(Cy) 60 mg·kg-1·d-1 ×2 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2.5 mg·kg-1·d-1 ×5 d],并使用环孢素A(CsA,3 mg·kg-1·d-1)+短疗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3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均成功重建,并获得长期、稳定的完全独立供者植入.Ⅱ~Ⅳ度急性GVHD的发生率为3/13,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3/13.中位随访时间13(2 ~ 145)个月,除2例SAA患者死于感染外,其余11例均无病生存,生活质量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90分.结论 HLA单倍体相合HSCT治疗非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FBCA预处理方案可以使供者细胞植入、造血重建,无严重GVHD发生.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树突细胞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

    作者:王珺;邵宗鸿;付蓉;吴玉红;邢莉民;王化泉

    目的 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树突细胞(DC)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探讨SAA的免疫病理机制.方法 以25例SAA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以重组人白介素-4(rhIL-4)、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体外诱导骨髓单核细胞分化为成熟髓细胞样DC(mDC),与正常淋巴细胞按1:100、1:50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噻唑兰(MTT)比色法计算淋巴细胞增殖率.ELISA法检测MLR培养上清IL-12、干扰素γ(IFNγ)浓度.分析MLR上清液IL-4、IFNγ水平与淋巴细胞增殖率相关性.结果 SAA初治组、恢复组和对照组mDC与淋巴细胞1:100混合培养时,淋巴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19.8 ±94.0)%、(159.1 ±66.0)%、(160.1 ±91.9)%,培养上清IL-12水平分别为(8.2±3.6)ng/L、(6.5±2.8)ng/L、(6.1±2.6)ng/L,IFNγ,水平分别为(21.8 ±8.7)ng/L、(25.5±9.1)ng/L和(22.6±7.8)ng/L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治组、恢复组和对照组mDC与淋巴细胞1:50混合培养时,淋巴细胞增殖率分别为(322.1±171.1)%、(180.9±79.1)%、(192.3 ±91.9)%,培养上清IL-12水平分别为(12.6 ±4.4)ng/L、(9.4 ±3.3)ng/L、(8.5 ±3.7)ng/L,IFNγ,水平分别为(32.3 ±9.2)ng/L、(27.4 ±6.5)ng/L、(24.4 ±7.4)ng/L,3项指标初治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上清液IL-12水平与淋巴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r=0.529,P<0.01);MLR上清液IFNγ水平与淋巴细胞增殖率旱正相关(r=0.381,P<0.05).结论 SAA患者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增强,在SA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单克隆抗体CD4及CD8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

    作者:衣旭华;林春燕;郝志华;闫慎民;赵春燕;仲兆伟

    目的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早期死亡率以及提高疗效的安全方案.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CD4、CD8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组)治疗SAA 21例,并与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联合CSA(对照组)治疗SAA 2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2%与65.0%相近(P>0.05),但早期血象的恢复快于对照组(P<0.05),早期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发热反应、血清病反应等副作用则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克隆抗体CD4、CD8联合CSA是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SAA方案.

  • 流式细胞术在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薛丽凤;杨博;周决;王小钦;林果为

    目的 评价流式细胞术(FCM)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亚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盲法分析168例RCMD和77例AA患者的骨髓流式数据,比较流式分析结果与诊断金标准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结果 单个免疫表型的异常用于鉴别诊断RCMD和AA,特异度较高(75.3%~100.0%),但灵敏度较低(5.4%~50.0%).用提高灵敏度的平行试验重新进行评价,CD+34细胞≥1%、髓系原幼细胞≥3%、粒细胞CD117异常表达这3项指标联合髓系原幼细胞CD13表达缺失或粒细胞CD33表达增强,诊断的灵敏度有了较大提高(>62%),而特异度没有明显降低(>92%).根据上述评价得出的不同诊断价值,对8个原幼细胞和髓系异常抗原表达指标给以不同评分,以积分值≥1.5分判断为RCMD,<1.5分判断为A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在RCMD与AA组,分别为64.9%和93.5%.结论 单个免疫表型指标鉴别诊断RCMD和AA,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CD+34细胞≥1%、髓系原幼细胞≥3%和粒细胞CD117异常表达这3项指标与其他几项组合可获得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积分法可以更精确地鉴别RCMD和AA.

  • 无关供者与同胞相合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和青少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比较

    作者:周健;符粤文;梁利杰;王倩;韩利杰;祖璎玲;张莉;朱兴虎;喻凤宽

    目的 评估无关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和青少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01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allo-HSCT治疗的34例儿童和青少年SA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来源不同,将患者分为无关供者组(URD组,15例)和同胞相合供者组(MSD组,19例),通过与同期MSD组疗效的比较,评估无关供者allo-HSCT在儿童和青少年SAA治疗中的地位.结果 URD组和MSD组在移植后造血重建率、粒系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干细胞植活率和移植排斥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RD组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高于MSD组[42.9% (6/14)比10.5% (2/19),P=0.047];URD组Ⅱ~Ⅳ度急性GVHD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虽然高于MSD组,但差异均尚无统计学意义[21.4%(3/14)比5.3%(1/19),P=0.288;35.7%(5/14)比5.3% (1/19),P=0.062];两组移植后肺部感染、巨细胞病毒血症、EB病毒血症和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RD组和MSD组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4±6.6)%比(89.4±7.1)%,(82.5±5.4)%比(82.1±4.3)%,P值均>0.05].结论 无关供者allo-HSCT治疗儿童和青少年SAA的疗效与同胞相合供者allo-HSCT相当,可作为无HLA匹配同胞的儿童和青少年SAA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甘旭培;徐先明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妊娠期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病因包括药物因素、化学因素、感染和放射线照射等。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患者经治疗好转后可以足月分娩,无剖宫产指征者可经阴道分娩,需剖宫产者则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

  • 妊娠合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超;尹璐瑶;梁梅英;王山米;张晓红;王建六

    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合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患者的产科处理及妊娠结局,探讨其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41例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中的产科处理、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1例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孕前诊断明确28例(28/41,68%),孕期诊断13例(13/41,32%);11例( 11/41,27%)患者于妊娠晚期出现轻微出血倾向,7例重型再障患者均有出血倾向.(2)41例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的中位白细胞计数5.0 × 109/L,中位血红蛋白含量66.0g/L,中位血小板计数12.0×109/L.(3)产科处理包括严密的病情评估及随诊复查,适时输血支持治疗,及时发现妊娠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其中21例患者孕期接受输血支持治疗,10例(10/41,24%)并发子痫前期(均为重度子痫前期),12例(12/41,29%)发生产后出血,其中3例出血量超过1000 ml,均保守治疗成功.(4)41例患者的终止妊娠中位孕周为37周,其中16例患者分娩孕周不足37周,早产率为39%( 16/41),5例患者分娩孕周不足34周;2例患者分别于孕29周及30周时发生重度子痫前期,新生儿因重度窒息死亡.活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1500 -3660 g.(5)产后随访时间6个月至7年,33例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不需要依赖输血;4例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或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无明显好转,仍需间断输血,4例患者失访.(6)对并发子痫前期的10例患者与未发生子痫前期的31例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及终止妊娠孕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年龄、首次产检孕周、孕前即明确诊断的患者比例、重型再障患者的比例、孕期治疗方案、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109/L是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结论 妊娠合并慢性再障患者经过严密的产前保健及支持治疗,多数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其并发症以重度子痫前期为常见,血小板计数≤10×109/L可能是慢性再障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孕妇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超;梁梅英;王山米

    目的 探讨妊娠期红细胞及血小板(两系)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与治疗、妊娠结局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2年5月-200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妊娠期首次发现两系或伞血细胞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经过及妊娠结局,随访其预后情况.结果 (1)诊断: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检查、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测定、自身免疫抗体筛查、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24例患者中13例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6例诊断为骨髓增牛异常综合征(MDS),2例诊断为巨幼细胞性贫血(M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门尿(PNH)、Evan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各1例.(2)治疗及妊娠结局:孕期以积极的支持疗法和间断输血为主.6例出现妊娠并发症,其中重度子痫前期4例(同时伴有颅内出血及胎死宫内各1例),妊娠期糖尿病2例.21例患者妊娠至足月或近足月分娩,新生儿结局良好.(3)预后:产后对患者进行了为期2个月~4年的随访,其中2例MA患者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PNH患者和Evan综合征患者分别为轻度贫血及轻度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产后半年因复发而死亡;13例CAA患者中,血常规检查完全正常2例,部分正常6例,仍为异常4例,失访1例;6例MDS患者中1例血常规检查部分正常,4例仍为异常,1例转化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因拒绝化疗而失访.结论 CAA是妊娠期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其次为MDS.多数患者经积极的支持疗法,妊娠结局良好,但由于病因不同,患者的预后存在差异.

  • 扶正补血颗粒联合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因子变化及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王林中;王莉;皮巧娟

    目的 探讨扶正补血颗粒联合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免疫因子变化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于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44例AA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号的奇、偶数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22,采取扶正补血颗粒联合IST治疗)与IST组(n=22,采取单纯IST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象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液中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并评价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鄂州市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比,AA病程及严重程度与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21/22),显著高于IST组的68.2%(1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亦均较IST组显著增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儿CD4+T细胞比例减少,CD8+T细胞比例增加,而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IST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指标均逐渐恢复至正常值水平,而且联合治疗组患儿恢复程度略优于IST组患儿.CD4 +/CD8+在治疗前与正常值偏离很大,治疗后逐步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RT-PCR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液中IFN-γ mRNA和IL-4 mRNA相对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FN-γ mRNA与IL-4 mRNA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IST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补血颗粒联合IST治疗儿童AA,可以促进患儿造血功能恢复,降低免疫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独采用IST.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易感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文金全;冯海琳;庞菊萍;王华;李丹;孟烈素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s,GS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确诊的42例初诊AA患儿,对照组选择68例保健门诊查体儿童,分别抽取骨髓及外周血2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单个核细胞,储存于-49℃冰箱备用.用血液TIANamp Genomic DNA kit提取DNA,多重PCR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结果 GSTT1基因型:AA组42例,基因缺失16例(38%);对照组68例,缺失36例(53%),两组缺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96,P=0.1297).GSTM1基因型:AA组缺失15例(36%);对照组缺失34例(50%),两组缺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5,P=0.1430).GSTT1/GSTM1基因双缺失型:AA组双缺失6例(14%);对照组双缺失20例(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291,P=0.0697).结论 AA患儿GSTT1、GSTM1基因缺失率似乎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GSTT1、GSTM1基因缺失对AA的易感性可能降低,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表达研究

    作者:王敏;王宁玲;王会平;储金华;汪燕;杨林海;谢志伟;涂松济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6的水平.结果 AA患儿外周血Th17/CD4+细胞比例为(1.44±0.30)%,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的(0.37±0.17)%(P<0.01).AA患儿血浆中IL-17、IL-6水平分别为(184.44±31.94)pg/mL、(19.89±4.70) pg/mL,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120.47±18.39) pg/mL和(10.44±2.51)pg/mL(P <0.01),且IL-17和IL-6水平均与Th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 =0.74,P<0.01;r =0.68,P<0.01).结论 AA患儿Th17细胞数量、血浆IL-17和IL-6水平显著增高,提示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在A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爱民;吴晓珊;尹忠钦;罗劲松;石清照;徐之良;万申红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骨髓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免疫诱导再障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当归组、再障组、正常组,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及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再障组及当归组小鼠的体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较正常组均有降低,但当归组明显高于再障组(P<0.05),当归组骨髓细胞CD34+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9.0±8.3)明显高于再障组(33.6±9.1,P<0.05),而与正常组(78.2±9.4)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障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62.7±7.1)明显高于正常组(21.5±3.6,P<0.05),当归组骨髓单个核细胞Fas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43.0±6.8)明显低于再障组(62.7±7.1,P<0.05).结论 当归能降低再障小鼠骨髓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有刺激造血作用.

  •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研究

    作者:丁婧;王叨;李白;赵彦婷;刘玉峰

    目的 利用流式细胞术探讨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体内Th1和Th2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特点.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0例初诊重型再障患儿,同时选择正常体检儿童20名为对照组,采取其静脉血,分别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所取血样标本中IL-2、IL-4、IL-1O和IFN-γ的含量.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两组儿童外周血中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用ROC曲线评价上述4种细胞因子对于诊断重型再障的临床意义.结果 (1)重型再障患儿外周血中IL-2、IFN-γ浓度分别为7.56±5.93(pg/mL)、8.67 ±3.72(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4.45±2.94 (pg/mL)、4.89±2.86 (pg/mL),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IL-4、IL-10浓度分别为4.48 ±3.28 (pg/mL)、9.00±3.60 (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7.36 ±7.02(pg/mL)、10.93±5.13 (pg/mL),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重型再障患儿外周血中IL-2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 (95%CI0.697 ~0.816),具有中度诊断价值;IL-4的AUC为0.662(95%CI 0.597~0.716),为低诊断价值;IL-10的AUC为0.616(95% CI0.458 ~0.774),为低诊断价值;IFN-γ的AUC为0.817(95%CI0.697~0.978),具中度诊断价值.结论 IL-2、IFN-γ为负调控造血因子,参与再障发病机制,但是Th1和Th2细胞相关因子(IL-2、IFN-γ和IL4、IL-10)的表达水平高低,对于儿童获得性再障的诊断价值比较有限.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菌素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覃大卫;谢晓恬;李威;宋婷婷;梁俊娟;包涵

    目的 探索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40例再障患儿(重型再障28例,依赖成分输血的慢性再障12例)接受ATG联合CSA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病程和外周血三系下降程度;ATG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下降程度、血清病发生率及不同制剂ATG治疗等临床因素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9(9 ~44)个月,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8%和45%.疗效相关统计分析显示:(1)ATG治疗后2周内,ALC下降幅度≥2×109/L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下降幅度<2×109/L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54% (P <0.05).(2)从确诊再障到接受ATG治疗,病程≤6个月者有效率明显高于病程>6个月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53%(P<0.05).(3)采用两种ATG制剂(美国Genzyme或德国Fresenius)各治疗18例和22例,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TG联合CSA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儿童再障的有效疗法,目前常用的两种ATG制剂,均能获得显著疗效.再障确诊后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ALC下降程度,对于ALC下降不明显者,是否需要适当增加ATG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TG治疗相关急性肺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郭晔;王书春;杨文钰;竺晓凡

    目的 探讨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C)治疗后出现少见血清病反应一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第二次使用ATG后合并ALI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本例患儿于第二次使用ATG后10 d,出现发热、关节痛、肌痛、皮疹等临床表现,伴随突发烦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CT提示双肺弥漫毛玻璃影,临床诊断为ALI,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好转.通过文献检索发现8例类似报道,病死率较高.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ATG相关ALI至关重要.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外周血Tre g/Th 17细胞失衡的研究

    作者:王宁玲;王敏;王会平;储金华;汪燕;黄玲玲;杨林海;谢志伟;涂松济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细胞失衡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A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17和IL-6的水平。结果 AA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1.45±0.28)%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0.45±0.10)%(P<0.01),而Treg细胞比例(4.05±1.07)%及 Treg/Th17细胞比值(2.89±0.88)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儿童(6.96±0.79)%、(15.77±2.77)(P<0.01)。AA患儿血浆中IL-17、IL-6水平分别为(185.96±40.42)、(20.78±5.49)pg/mL,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120.47±18.39)、(10.44±2.51)pg/mL (P<0.01),且IL-17和IL-6水平均与Th17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67,P<0.01;r=0.57,P<0.01),而Treg细胞比例与IL-6水平呈负相关(r=-0.39,P<0.05)。结论 AA患儿Treg细胞比例的减低和Th17细胞比例的增加所致的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在儿童再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L-6高表达可能是导致Tre g/Th 17细胞失衡的原因之一。

  •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文金全;冯海琳;王旭青;庞菊萍

    目的提高对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AA)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30例CAA、1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4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pre-ALL)做血象、骨髓象及骨髓活检分析.结果CAA组与MDS组血象单核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CAA组骨髓增生低下,原始+早幼粒细胞、原始+早幼红细胞、巨核细胞明显少于MDS,各组间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并见MDS各系病态造血.骨髓活检CAA组96%以上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巨核细胞缺如或减少(均<2个/片),检出率9.7%,纤维组织增生检出率16.3%.MDS组70%增生良好,近60%检出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近90%检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全部病例见纤维组织增生和小巨核细胞等异常.4例preALL示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0~6个/片,活检示脂肪组织增多,造血组织明显减少,亦可见病态造血,1~4周内转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结论CAA患儿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态造血.MDS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良好,具有多系病态造血;ALIP、巨核细胞形态异常及红系同一阶段发育幼红细胞岛伴纤维组织增生是其特征.pre-ALL具有CAA和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但在短期内转变为ALL又与之不同.

  • 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3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书春;邹尧;张丽;刘芳;陈晓娟;杨文钰;阮敏;刘天峰;王雅琴;周剑锋;曾慧敏;郭晔;陈玉梅;竺晓凡

    目的 分析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AA)患儿的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43例MAA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诊断后均按照患儿家长意愿选择以下三种治疗方案中的一种:中药组(Ⅰ组,3例):只接受中药治疗;雄激素+中药组(Ⅱ组,10例):接受中药联合康力龙[0.1 me/(kg·d)]治疗;环孢菌素A+雄激素+中药(Ⅲ组,30例):接受环孢菌素A、康力龙[0.1 ms/(kg·d)]及中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5~116个月).结果 在随访时间内,Ⅰ组3例患儿中仅有1例获得部分缓解,1例在随访73个月时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无效;Ⅱ组10例患儿中有3例(30%)获得部分缓解,其余7例(70%)均无效,无一例进展为SAA;Ⅲ组30例患儿中有9例(30%)获得完全缓解,5例(17%)获得部分缓解,1例(3%)在随访至11个月时进展为SAA,其余15例(50%)无效.结论 早期给予干预的MAA患儿进展为SAA比率较低.

675 条记录 3/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