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舟山市婴儿抚养者对捂热综合征的知信行现状及教育需求调查

    作者:王波清

    目的:了解要儿主要抚养者对捂热综合征的知识、态度、行为及教育需求,为开展捂热综合征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78名婴儿抚养者进行捂热综合征知识、态度、行为和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38.1%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捂热综合征,其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为24.8%~62.9%,预防态度持有率为70.5%~95.0%,预防捂热综合征错误行为形成率为8.6%~19.1%.91.0%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接受捂热综合征相关知识宣教,且对教育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偏好.结论:婴儿主要抚养者的捂热综合征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待提高,应根据居民的需求,普及预防宣传,杜绝该类疾病的发生.

  • 婴儿捂热综合征5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冯刚;马丙祥;郑宏;张璠

    目的 分析婴儿捂热综合征(IMS)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5例IM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5例患儿均有明显的运动、智力发育落后,同时伴有癫痫发作,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脑电图检查均提示明显异常.5例患儿均予以综合康复及抗癫痫治疗,3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随访3~14个月患儿死亡;1例患儿遗留严重运动、智力发育落后;1例患儿失访.5例患儿均对临床治疗反应差,存活患儿遗留有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IMS应加强预防、尽早发现、及时诊治,可通过脑电图评估其预后.

  • 婴儿捂热综合征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2例

    作者:魏明昆;张春治;李兰芳

    1病例报告例1,男,26d,因高热、口吐白沫1d于2003年2月22日入院.患儿为双胎第二产,出生体重为2 800g,母乳喂养,吸吮好.因天气寒冷,其家人用热水袋置于患儿体表保暖并包裹严密后放于火炉旁,约2h后,患儿出现高热,体温达40℃,伴有口吐白沫,在院外用青霉素治疗1次,体温不退急来诊.

  • 纳洛酮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治疗婴儿捂热综合征32例

    作者:宋晓美

    婴儿捂热综合征是小儿急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64例,其中应用纳洛酮与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治疗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婴儿捂热综合征32例救治体会

    作者:周爱菊

    婴儿捂热综合征(LMS)是一组哺乳期婴儿因过度捂闷造成的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呼吸及循环衰竭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多发于4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婴儿,因衣被捂盖过多过严,母乳喂养姿势不当鼻部受压造成窒息而发病,死亡率高,是儿科常见的急症,现就1990年5月……

  • 婴儿捂热综合征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秀平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IMS)致多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8例IMS的临床资料.结果:IMS可并发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59例(46.09%).其中以神经系统27例(45.76%)常见,循环系统20例(33.40%),呼吸系统16例(27.12%),消化系统8例(13.56%),泌尿系统5例(8.47%).结论:IMS可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予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 婴儿捂热综合征43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忠;柏振江;谢敏慧;李莺;华军

    目的 探讨捂热综合征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捂热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死亡7例(死亡组),存活36例(存活组).结果 死亡组患儿的平均热峰(40.82±0.95)℃,明显高于存活组患儿的(39.87±1.01)℃(P<0.05),抽搐、昏迷、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及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均高于存活组(P<0.05),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氧合指数(OI)、pH值、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均低于存活组(P<0.05);血糖(Glu)、WBC计数和Na+浓度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 捂热综合征死亡患儿易出现超高热、昏迷、抽搐、休克和DIC,OI、Glu和Na+浓度以及PCIS评分和PRISMⅢ评分均有助于早期病情的判断和及时处理.

    关键词: 婴儿捂热综合征
  • 综合治疗联合乌司他丁在婴儿捂热综合征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谈小云;齐海锋;黄丽丽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联合乌司他丁在婴儿捂热综合征危重患儿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40例婴儿捂热综合征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息儿采取降颅压、止惊、补液纠正酸中毒及呼吸机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儿入院24 h后血气分析各值的变化,并观察比较两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对比2组息儿治疗24h后血气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的△pH增值为(0.04-0.02),△BE增值(4.06±3.01) mmol·L-1,△Na+增值(2.58±2.26) mmol·L-1,△K+减值(-1.11±0.65)mmol·L-1,治疗组的△pH增值为(0.11±0.11),△BE增值(9.53±3.34)mmol· L-1,△Na+增值(6.84±2.44)mmol·L-1,△K+减值(-1.60±0.65)mmol.L-1,2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儿入院期间的机械通气时间,发现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0.60±2.06)d,治疗组为(5.05±1.67)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患儿的病死率,对照组为50%,治疗组为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较快地改善婴儿捂热综合征危重患儿的电解质及酸碱紊乱,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清降钙素原在早期判断婴儿捂热综合征严重程度中的价值

    作者:蔡小芳;孙继民;李文斌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早期评估婴儿捂热综合征(IMS)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预测价值。方法50例IMS患儿,根据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n=29)和非MODS组(n=21);根据患儿随访30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36)和死亡组(n=14)。记录患儿入院后24 h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转归。采用半定量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床旁检测血清PCT水平。结果50例IMS患儿中,47例(94%)入院时血清PCT≥0.5 ng/mL;死亡组中血清PCT水平及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CIS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PCT水平与PCI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5)。MODS组患儿血清PCT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1)。以发病24 h内血清PCT值为10.6 ng/mL作为截断点,预测发生MO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79.3%和90.5%,AUC为0.924(P<0.01)。结论 PCT作为一项炎症指标,入院时其血清水平与IM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可早期预测MODS的发生。

  • 纳洛酮佐治婴儿捂热综合征38例分析

    作者:茹锦岩

    用纳洛酮佐治婴儿捂热综合征38例,总有效率达84.2%,两组随访1年后后遗症发生率下降明显.

  • 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的研究

    作者:杨军

    目的探讨血清抗利尿激素水平对婴儿捂热综合征分度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999年5月-2001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婴儿捂热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即抽血测查ADH和血钠,根据临床和预后进行分度,将ADH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重度LMS的血清ADH为54.8±19.7pg/ml,和轻度相比有差异.结论(1)重度IMS患儿存在ADH分泌增加;(2)高ADH可以作为衡量IMS轻度程度的指标,可避免血钠正常而误认为缺氧程度轻,对提示预后有一定的意义;(3)ADH可作为临床朴液的参考.

  • 婴儿捂热综合征脑 MRI 诊断及临床分析

    作者:席艳丽;管红梅;唐文伟;高修成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IMS)脑 MRI 表现及其与临床分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 IMS 患儿初期及9例复查病例的 MRI 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MRI 能显示 IMS 患儿颅脑7种早期异常征象,其中硬膜下积液、幕上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种征象在非危重组与危重、极危重组差异无显著性(P >0.05),而另外4种征象(皮层及皮层下异常信号、弥漫性脑实质出血、基底节及胼胝体水肿或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在非危重组与危重、极危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MRI分型与临床分度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MRI 可以客观反映婴儿 IMS 脑损伤的严重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 婴儿捂热综合征阴离子间隙临床变化

    作者:肖英

    目的:探讨婴儿捂热综合征阴离子间隙变化与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的关系.方法:对1996-1998年收治的婴儿捂热综合征(IMS)21例,取静脉血测定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按AG=Na+-(CL-+HCO3-)计算阴离子间隙,动脉化末梢血测定血气分析.结果:高AG11例,低AG7例,正常AG3例,血清钠高AG组高,低AG组明显降低,正常AG组略低于正常,P<0.01.血清钾三组均偏高,尤以高AG组处于高钾状态,P>0.05.血清氯低AG及正常AG组降低明显,P>0.05.HCO3-三组均低于正常,尤以高AG组降低明显.血浆渗透压高AG组呈高渗状态,正常AG及低AG组在正常范围.高AG及低AG组中均有1种以上的酸中毒存在,2种以上的混合酸碱失衡比例较高,并有三重失衡存在,预后较差,正常AG存在代酸症状轻,预后好.结论:血清钠离子水平的高低是决定AG类型的主要因素,血气分析结合计算阴离子间隙,可诊断二重以上酸碱失衡,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不同AG组病人治疗措施各有偏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