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输血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贫血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新生儿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贫血患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纽,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之上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之前,两组患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发现,重度、中度贫血患儿的Hb)、RBC、HCT的稳定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与医护人员需高度重视新生儿发生贫血的原因,日常需高度预防,避免新生儿因为贫血而引起其他疾病,促进我国人口素质提升,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
晚断脐对母儿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晚断脐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治37周≤妊娠<42周的单胎顺产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晚断脐,对照组按常规早断脐。结果:两组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小时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晚断脐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建议临床产科工作中选择晚断脐,减少早断脐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
血液分析仪中红细胞MCV、RDW在新生儿贫血中的应用
目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近年来国内外常作为贫血的一项诊断指标,通过检测新生儿MCV、RDW探讨其在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意义.方法:以112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1DA)组40例,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分析MCV、RDW.结果:健康对照组RDW均值为0.159.MCV均值为95.40fl,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的正常人;缺铁性贫血患者MCV降低,RDW升高.结论:MCV降低、RDw升高时缺铁性贫血有诊断性意义,可以作筛选指标.
-
胎母输血综合征2例
胎母输血综合征(fetomatemal hemorrhage, FMH)指某种原因引起的胎儿血液由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导致胎儿不同程度失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极为少见.大量胎母输血可致胎儿贫血和发育梗阻,严重时可致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贫血、休克、死亡.围生儿病死率达33%~50%.本院近2年来发现2例严重的胎母输血综合征,报道如下.
-
足月顺产新生儿脐带自然搏动时间及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目的 分析足月顺产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的时间以及与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观察和记录120例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停止的时间;按脐带自然搏动时间分为<60 s、60~90 s、>90 s,比较各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脐带自然搏动时间为18~540 s,平均(120.1±85.9) s,中位数90.0 s.脐带搏动时间<60 s组的胎盘端的残血量、新生儿胆红素、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高危监护比例分别为(42.7±24.9)ml、(15.6±1.7)g/L、(11.5±4.1)min、(197.6± 86.6)ml、20 %(5/25),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脐带自然搏动时间长,显示了更好的母婴结局,或更健康的新生儿;研究支持应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
-
新生儿断脐时间研究现状
脐带有无残端出血、脱落时间长短,小血肿及感染现有直接影响新生儿脐带结扎的好坏。该文综述从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生后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胆红素峰值等比较早期断脐与晚期断脐的利弊。目前,国内文献多支持脐带停止搏动后再结扎脐带对婴儿更有利。
-
延迟脐带结扎对母儿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分别随机选取150例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头位、单胎孕妇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30 s以上结扎脐带),对照组行早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30 s内),比较两组产后出血、蓝光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贫血及新生儿核黄疸发生率.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新生儿贫血及颅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产后出血、蓝光治疗及新生儿核黄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可减少新生儿贫血及颅内出血率,不增加产后出血率,虽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但新生儿蓝光治疗率、核黄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延迟脐带结扎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安全可行.
-
四种断脐时机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的断脐时机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1-12月分娩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四组:早断脐组,晚断脐1组、晚断脐2组、晚断脐3组,每组各100例,比较断脐时机对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妇血红蛋白值、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新生儿胆红素峰值的影响.结果 早断脐组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后血红蛋白值、新生儿1 r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胆红素峰值与晚断脐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晚断脐组之间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后血红蛋白值、新生儿l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断脐组新生儿生后72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高于早断脐组(P<0.05);三种晚断脐组之间新生儿生后72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晚断脐方法均增加了新生儿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是有益的,未显示晚断脐对产妇有不良影响,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胎盘娩出后断脐,以防止过早断脐可能潜在的不良影响.
-
不同断脐时间新生儿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单胎阴道分娩孕妇444例,分为早断脐组(215例)和延迟断脐组(229例).早断脐组在新生儿娩出后立即断脐;延迟断脐组在新生儿娩出后1 min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d的结局.结果 延迟断脐组新生儿血红蛋白(Hb)值[(178.75±30.21) g/L]高于早断脐组[(149.96±23.79) g/L],延迟断脐组胆红素峰值[(11.21±2.13)μmol/L]高于早断脐组[(10.15±2.2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新生儿贫血发生率(3.49%,8/229)低于早断脐组(9.77%,2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娩出后1min断脐,可以减少新生儿贫血,未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足月新生儿早期贫血26例分析
新生儿早期贫血一般指在生后7d内,末梢毛细血管血红蛋白(Hb)≤145g/L.新生儿早期贫血与新生儿中晚期及婴幼儿时期的贫血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
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究断脐时间的不同对产妇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足月顺产产妇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婴儿出生后10s内剪断脐带,观察组脐带停止搏动后剪断脐带。观察两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及新生儿的脐血血红蛋白、生后高1次胆红素值、Apgar评分以及是否贫血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和新生儿生后高胆红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脐血血红蛋白、5min的Apgar评分以及贫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不仅遵循了自然规律,而且减少了产妇产后24h出血量,降低了新生儿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理想的断脐时间。
-
延迟脐带结扎18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两种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1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45 s钟结扎脐带),对照组按临床常规断脐(新生儿娩出后于10 s钟内结扎脐带),对比分析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生后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Apgar评分及贫血、光疗例数.结果 两组脐血血红蛋白及新生儿1 min、5 min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产后出血量及出生后高1次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贫血和光疗者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延迟断脐比常规断脐减少产后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对母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
新生儿贫血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贫血是新生儿常见并发症之一.黄英[1]等报道121例新生儿贫血中失血性贫血50例(41.32%);溶血性贫血38例(31.40%);感染性贫血28例(23.14%);原因不明5例,占4.13%.结果显示,新生儿贫血病因以失血性贫血占首位,溶血性贫血次之,感染性贫血第3位.
-
新生儿贫血的防治
新生儿贫血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去除病因:这是治疗贫血的关键,对贫血病因未明的应积极寻找病因.②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注意保证液量和热卡.③药物治疗:针对贫血病因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④输血疗法:当贫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时,输血是抢救措施,慢性贫血者,若代偿功能良好,可不必输血.⑤治疗并发症.
-
新生儿贫血概述
新生儿贫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系指单位体积周围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也是新生儿血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
胎母输血综合征1例
胎母输血综合征(FMH)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是指一定量的胎儿血液通过破损的胎盘绒毛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失血,以及母亲和胎儿溶血性反应的临床症候群.因为它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在多数情况下,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大量胎母输血可致胎儿贫血和发育受限,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新生儿贫血、休克、死亡,围生儿病死率达33-50%[1].
-
断脐时间的选择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通过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黄疸、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渗血情况及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率的影响,选择新生儿断脐的佳时机.方法 选取新生儿669例,随机分为早期断脐组、延迟断脐组及晚期断脐组,每组223例.对3组新生儿Apgar评分、血红蛋白、胆红素峰值、脐带情况、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出生72 h后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延迟断脐组及晚期断脐组明显高于早期断脐组(P<0.05);3组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及晚期断脐组与早期断脐组比较,新生儿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感染、脐部渗血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脐周发红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期断脐可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生儿的血容量,预防新生儿贫血,延期断脐并不明显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且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亦不受影响,还具有使新生儿脐带的脱落时间缩短,感染发生几率降低.
-
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危险因素分析
早期新生儿贫血病因复杂,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均与晚期新生儿贫血有较大差别,本文对60例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预防和减少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
延迟结扎脐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结扎脐带时间的文章,很多证据支持延迟结扎脐带,可增加胎盘输血,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增加铁储备,减少贫血,增加早产儿脑含氧量,减少脓毒血症发生.并对国外延迟结扎脐带的新进展进行总结以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新生儿贫血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析新生儿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新生儿贫血患儿,根据贫血程度分为两组,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另一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输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重度贫血组患儿治疗前Hb、HCT、RBC分别为(96±24)g/L、(0.222±0.151)、(2.6±0.6)×1012,治疗后分别为(174±23)g/L、(0.589±0.141)、(4.3±0.6)×1012,中度贫血组治疗前分别为(97±20)g/L、(0.233±0.092)、(2.8±0.5)×1012,治疗后分别为(99±24)g/L、(0.344±0.015)、(2.9±0.6)×1012,重度贫血组稳定性优于中度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Hb、HCT、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贫血需引起医务人员与育龄期妇女的重视,做好日常预防工作,以降低新生儿的患病率,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保障新生儿智力发育与生长发育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