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及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对其干预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对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实施不同营养支持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本院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宫外发育迟缓早产儿共200例作为分析对象,分组方式为计算机表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方案,观察组予以早期足量的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方案,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积极实施后,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实际发育情况,且将宫外生长发育的迟缓产生率降低.
-
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调查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VLBWI)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发生率,为其出院后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的9家医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出院的ELBWI/VBWI的住院资料,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的体重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单胎与多胎组的IUGR、EUGR发生率,并计算各组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生长曲线参照“Fenton生长曲线2003一胎儿、婴儿生长曲线(供早产儿参考)(WHO生长标准版)”.结果 318例ELBWI/VLBWI出生时IUGR发生率为33.3%(106例),出院时EUGR发生率为70.8%(225例).以出生胎龄(<30周、<32周、≥32周)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55.7% (68/122)、66.9% (79/113)、94.0% (79/83)(x2=34.964,P=0.000),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9.2% (60/122)、51.3% (58/113)、1.2% (1/83) (x2 =63.024,P=0.000);以出生体重(≤1200 g、≤1350 g、>1350 g)进行分组统计,EUGR发生率分别为83.8% (88/105)、65.3% (66/101)、63.4% (71/112) (x2=13.009,P=0.001),较I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2.9% (45/105)、35.6% (36/101)、33.9%(38/112)(x2=2.045,P=0.360);以单胎和多胎进行分组比较,则IUGR、EUGR及EUGR较IUGR增加的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BWI/VLBWI出院时EUGR发生率仍然很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增加或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且出院时EUGR较出生时IUGR增加的发生率随出生胎龄的降低而升高,但EUGR发生率与胎数无明显相关性.
-
晚期早产儿校正胎龄足月时潮气呼吸肺功能的观察
目的:初步探讨未接受机械通气的晚期早产儿在校正胎龄足月时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且出院时校正胎龄达足月的未接受过机械通气的晚期早产儿(26例),为晚期早产儿组;以同期因高胆红素血症或新生儿ABO溶血症住院的足月儿为足月儿组(31例);比较两组患儿潮气呼吸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差异。其中根据生后体重增长情况进一步将晚期早产儿分为宫外发育迟缓组(13例)与非宫外发育迟缓组(13例),比较两组的达峰时间比( ratio of time to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and total expiratory time,TPEF/TE)、达峰容积比( ratio of expiratory volume at peak tidal expiratory flow and total expiratory volume,VPEF/VE)有无差异;并进行非宫外发育迟缓组患儿出生体重与TPEF/TE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在监测潮气呼吸肺功能时的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晚期早产儿组在校正胎龄足月时体重[(2.39±0.44) kg vs.(3.21±0.43) kg]、身长[(46.51±3.22) cm vs.(50.16±2.14) cm]仍落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晚期早产儿组、足月儿组潮气呼吸肺功能各项指标的比较:晚期早产儿组的TPEF/TE[(41.74±10.94)% vs.(48.17±11.79)%]、VPEF/VE[(42.66±9.66)% vs.(48.31±9.94)%]、达峰容积[(8.02±2.85) ml vs.(10.23±3.56) ml]、每分通气量[(0.76±0.23) L/min vs.(1.00±0.44) L/min]明显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足月儿组、晚期早产儿组的TPEF/TE与VPEF/VE均有相关性(足月儿组:r=0.950,P=0.000;晚期早产儿组:r=0.958,P=0.000)。(4)晚期早产儿非宫外发育迟缓组的TPEF/TE、VPEF/VE更接近足月儿组,宫外发育迟缓组TPEF/TE、VPEF/VE均较非宫外发育迟缓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75,-2.109,P=0.011,0.047)。结论未接受机械通气的晚期早产儿在校正胎龄足月时气道(尤其是小气道)的阻力仍高于足月儿。宫外发育迟缓对晚期早产儿的气道阻力有影响。
-
东莞地区早产儿出院6个月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探讨东莞地区早产儿出院6个月内的营养状况。方法选取儿童保健门诊常规随访的早产儿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儿童保健门诊常规随访的正常足月儿100例作为对照组,监测其1、2、3、6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社区感染发生次数,对比并回顾分析其资料。结果早产儿在1、2、3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白蛋白值低于足月儿(P<0.05),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在1、2、3、6个月时血红蛋白值均低于足月儿(P<0.05);早产儿社区感染发生次数明显高于足月儿(P<0.01)。结论早产儿易发生宫外发育迟缓,6个月内营养状况受影响较大,感染发生率高,应规范随访及营养指导,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营养状况与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目的: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早产儿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并总结产生宫外发育迟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入住在重症监护室中的86例早产儿的病例。根据宫外发育迟缓的诊断标准对早产儿进行诊断,将宫外发育迟缓的早产儿作为研究组,将未产生宫外发育迟缓的早产儿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儿营养状况,并分析产生宫外发育迟缓的相关因素。结果导致早产儿产生宫外发育迟缓的因素有很多种,如:母体本身有合并症或是并发症、多胎、感染、生理性体质量下降较大等。结论防预相关危险因素、合理的给予营养支持对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
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相关因素及早期干预的效果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和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35例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析其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是否发生宫外生长迟缓分组后,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引起宫外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分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组(观察组)和常规喂养组(对照组),通过观察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等指标,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胎龄(OR =2.981)、出生体重(OR =4.215)、出生头围(OR=1.989)、IUGR(OR =1.283)、静脉用氨基酸大量(OR =2.057)、达到肠道标准热卡所需时间(OR=4.782)是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的达全量肠营养时间、吮吸吞咽建立时间、拨胃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每日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出生体重、感染、IUGR、出生头围是极低出生体重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12月住院治疗的18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以2003 Fenton早产儿宫内生长曲线为标准评价宫内发育迟缓(IUGR)、EUGR.结果 IUGR较非IUGR更易发生EUGR;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恢复自身宫内生长水平时胎龄、性别、母亲妊高症在纠正胎龄40周及44周时的EUGR组与非EUGR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恢复自身宫内生长水平时的胎龄是早产儿在不同时期EUGR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纠正胎龄40周时,出生体质量、IUGR分别是EUGR发生的保护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发生EUGR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新生儿后期EUGR发生主要与围产期因素、出生体质量、住院期间营养相关.
-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院内营养现状多中心调查
目的 了解不同地区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院内营养状况以及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全国15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时间>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包括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及诊断和治疗,并对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肠内外营养、体质量增长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EUGR的相关因素.结果 入选572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0.6±2.0)周,出生体质量(1 255.7±164.8)g;开始肠道喂养的时间为(68.2±85.4)h,口服能量达到100 kcal/(kg.d)(1 cal=418.68J)的日龄为(29.9±14.1)d;住院期间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后其体质量增长速度为(11.8±5.5)g/(kg.d).住院时间(42.2±20.8)d,出院时校正胎龄(36.6±2.7)周.出生时,出生体质量小于第十百分位(P1G)者占52.6%.<P3者占29.0%;出院时,体质量<P10占80.9%,<P3占63.6%,较出生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状况指标、体质量增长指标、出院时指标等在各医院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小、出生体质量<P10、口服能量达标日龄长、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慢均为出院时存在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我国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院内营养状况地区差异显著,大力推广早期积极规范的早产儿营养支持策略是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的关键因素.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素剂量与其近期转归的相关性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配方中不同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的应用剂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8例出生后72 h内开始并接受5 d以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VLBWI临床资料,VLBWI根据应用肠外营养素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结果328例患儿中,204例为低剂量组,124例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VLBWI住院期间早产儿合并症发生率低,其中颅内出血发生率降低明显;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低;肠外营养代谢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高,其中高血糖、电解质紊乱和胆汁淤积发生率均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肝损害、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LBWI可以耐受早期积极的肠外营养,减少宫外发育迟缓和早产儿合并症。
-
有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效果
目的 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有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出院后喂养的效果.方法 对采用3种不同方式喂养达10个月的215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喂养奶粉的不同分为3组:A组早产奶喂养53例;B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112例;C组婴儿配方奶喂养50例.选择2005年九省市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以体质量作为评判标准,生长指标≤P10(生长曲线第10百分位)为生长发育迟缓;体质量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以上为肥胖症.结果 3组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64.15%、62.50%及6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6,P=0.97),出院时均未见肥胖症病例.喂养5个月时EUGR发生率分别为20.75%、32.14%及48.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P=0.01),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0.08),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喂养5个月时肥胖症发生率分别为1.89%、0和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7,P=0.22).喂养10个月时EUGR发生率分别为7.55%、7.14%及40.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5,P=0.00),其中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肥胖症发生率分别为18.87%、1.79%和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0,P=0.00),其中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0).结论 出院后配方奶对有营养不良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出院后喂养的效果较好,在喂养10个月时大部分不仅能实现追赶性生长,而且能避免营养过剩.
-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16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本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的早产儿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EUGR的相关因素.结果: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2%,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3%,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4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发育迟缓(IUGR)、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结论: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IUGR及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对EUGR影响大,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缩短患儿的体重下降时间是避免EUGR的关键.
-
早产儿出院后追赶生长的随访观察及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
目的 研究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的情况,并分析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后出院的,并建立序贯化定期随访档案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早产儿321例,按2015年"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出院后分组随访标准分为低危早产儿组(n=69)和高危早产儿组(n=252).采用Z评分法对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评估,分析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6月龄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Z值<-2(未达追赶生长)的百分比均随纠正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低危组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未达追赶生长的比例分别降为1.4%(1/69)、2.9%(2/69)和1.4%(1/69),高危组早产儿相应的比例为1.2%(3/252)、1.6%(4/252)和3.6%(9/252).高危组纠正6月龄EUGR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8.2%vs 15.9%,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纠正6月龄EUGR的危险因素包括多胎(OR=2.68,P=0.010)、出生体重较低(<1000 g:OR=14.84,P<0.001;1000~1499 g:OR=2.85,P=0.005)、宫内发育迟缓(OR=11.41,P<0.001),而出生后营养强化可降低EUGR的风险(OR=0.25,P<0.001).结论 早产儿多可在纠正月龄6个月内达追赶生长;高危早产儿6月龄EUGR发生率较高;多胎、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为早产儿EUGR的危险因素,而出生后合理营养强化可降低早产儿EUGR的发生.
-
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 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 (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
早产儿宫内外体格发育迟缓的研究
目的:监测早产儿出生时、住院期间及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指标,探讨早产儿宫内、外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新生儿科收治、出院后随访至校正年龄3岁的早产儿145例,出生时胎龄< 34周为早期早产儿(EPI)组,34周≤胎龄<37周为晚期早产儿(LPI)组;监测两组早产儿出生时、住院期间、出院后随访至校正年龄3岁期间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两组宫内发育迟缓(IUGR)、宫外发育迟缓(EUGR)以及婴幼儿期体格发育迟缓的发生率.结果:EPI组和LPI组患儿的性别、主要基础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45例早产儿以出生体重、头围、身长为评价指标,IUGR发生率分别为20.0%、24.8%及48.3%,LPI组高于EPI组(P <0.05);145例早产儿以纠正胎龄40周体重、头围、身长为评价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53.8%、35.9%及33.1%,LPI组头围评价高于EPI组(P<0.05);以体重、头围、身长为评价指标,婴儿期6月、12月及36月时体格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56.8%、49.6%、51.2%,43.5%、42.6%、39.8%,30.2% 、40.6%及32.3%;6月龄时,以身长为评价指标EPI组高于LPI组(P <0.05);12月龄时,以头围为评价指标EPI组高于LPI(P <0.05);36月龄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I患儿生长潜能优于EPI,纠正年龄6月龄是体格发育迟缓的高峰.
-
宫外发育迟缓早产儿早期体格发育与IGF-Ⅰ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宫外发育迟缓(EUGR)早产儿的早期体格发育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的关系.方法:早产儿60例,分为EUGR组及非EUGR组,以同期收治的足月并正常出生的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后7d与2周时测量体格发育指标(体重、头围、身长),同时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清中IGF-Ⅰ水平;随访3月后测量2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指标,记录体重、身长及头围发育落后例数和计算体格发育指标增长情况,同时测定血清IGF-Ⅰ水平,分析体格发育指标增长与IGF-Ⅰ水平相关性.结果:早产儿7d、14d时体重、头围、身长、IGF-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UGR组早产儿7d、14d时体重较非EUGR组低(P<0.05);随访3月发现EUGR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及IGF-Ⅰ水平低于非EUGR组(P<0.05),体重、身长及头围发育落后例数高于非EUGR组(P<0.01、P<0.01、P<0.05),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及身长增长均低于非EUGR组(P<0.05);EUGR组和非EUGR组IGF-Ⅰ水平与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及身长增长均呈正相关(r=0.399、0.453、0.377、0.615、0.443、0.435,P<0.05).结论:IGF-Ⅰ水平变化与早产儿体格发育相关,EUGR早产儿更明显.
关键词: 早产儿 宫外发育迟缓 早期体格发育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发育 -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与生化指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 th retar-dation ,EUGR)概念由美国学者Clark等首先提出,指出院时生长参数较同胎龄平均生长参数低10%的早产儿[1 ] .其发病率较高 ,除关系到早产儿近期并发症和体格发育外 ,还对远期健康有一定影响.
-
早期积极经口喂养对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经口喂养对早产儿达到稳定全肠内营养及宫外发育迟缓( EUGR)的影响。方法比较生后24小时内给予经口喂养(A组,n=35)与24小时后给予经口喂养(B组,n=32)的早产儿住院期间达到稳定全肠内营养所用时间、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排除不能早期经口喂养的早产儿。结果 A组早产儿达全肠内营养时间( z=-6.34,P<0.001)、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t=-2.30,P<0.5)及住院时间(z=-3.29,P<0.5)均较B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t=-6.28,P<0.001)较B组低。 A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B组快(z值分别为-2.53、-3.76、-4.65,均P<0.05),EUGR的发生率较B组低(体重、头围及身长EUGR发生率χ2值分别为4.07、4.28、7.84,均P<0.05)。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经口喂养,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
出院后配方奶粉对早产儿发育迟缓的预防及治疗
目的 研究配方奶粉(PDF)对早产儿出院后实现追赶生长防止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行PDF喂养,对照组母乳喂养(BM)或母乳和足月儿奶粉(TF),比较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并于6个月后比较两组神经行为评分(NBNA)及两组早产儿1年后EUGR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于生后第1个月、第3个月以及第6个月体重(F=5 562.14,P<0.05)、身长(F=556.38,P<0.05)、头围(F=232.54,P<0.05)经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经SNK法分析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生后第1个月体重、身长、头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个月、第6个月研究组体重、身长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同期两组头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6个月儿心量表评分中,研究组大动作(t=2.52,P<0.05)、精细动作(t=2.16,P<0.05)、适应能力(t=2.09,P<0.05)、语言(t=0.16,P<0.05)以及社交行为(t=2.58,P<0.05)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1岁时EUGR发生率(24%)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5.81,P<0.05).结论 早产儿配方奶粉在实现追赶生长及防止EUGR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及其相关因素167例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NICU 2012年2月-2013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出院胎龄(周)=入院胎龄+住院天数/7;宫内生长曲线值采用中国15个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定义为生长指标≤P10(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结果 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2%,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3%,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4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中,宫内发育迟缓、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其中IUGR及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对EUGR影响大,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缩短患儿的体重下降时间是避免EUGR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