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静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生低于1500 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的成活率逐年上升.VLBW由于在宫内生活时间短,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生后短期内从肠道摄入的营养少,因而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是保证VL-BW生存质量的基础.我院采取了给予VLBW早期微量喂养来保证其营养,现报告如下.

  •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贾丽芳;闫小仙;赵倩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早期严重并发症多能得到有效控制,其病死率已大大降低,因此早产儿的营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协调的食管蠕动存在于孕32周时,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孕34周才成熟,故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不足,消化吸收功能有限且胃肠免疫功能低下。目前鼻胃管喂养是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较差的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常见的营养摄入方式。如何保证早产儿胃肠功能继续发育,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文通过对80例早产儿予以微生态调节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干预,并结合非营养性吸吮(no n‐nutritivsucking NNS),了解其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薄型泡沫敷料防治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孟红艳;黄霞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是经外周静脉插管,循着静脉走向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1]。PICC技术的开展为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成功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是抢救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可缺少的技术[1],但因其为侵入性穿刺手术,术中导管鞘易损伤血管内膜,术后2~10 d 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其发生率高达21.5%[3 ]。机械性静脉炎一般1~3d好转,如果经积极处理后无好转或加重可遵循医生意见予以拔管。我科自2011年6月开始应用薄型泡沫敷料预防治疗 PICC 并发的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胃肠功能影响

    作者:刘运启;何莉霞;雷月娥;陈金荣;王建伟

    近年来,早产儿出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早产儿易出现多种并发症,VLBWI更易并发喂养不耐受[1,2].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特别是早期早产儿营养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及远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3].对早产儿如何更早过渡到全胃肠营养,改善早产儿营养问题,临床上成了重要课题之一.设计本研究看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否能促进VLBW1胃肠道成熟度,更早过渡到全胃肠营养.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与PICC联合应用中的循证护理策略

    作者:郎平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策略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联合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结果:观察组受试患儿出生2周、4周时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置管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与PICC联合应用中采取循证护理策略,有利于促进患儿体质量的增加,降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

  • 自制铜导丝-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 ICC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杨占华;王亚娟;刘娟;胡金绘;武荣

    目的:观察自制导丝-心房内心电图定位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自2015年1—12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治疗且需要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采用自制导丝-心房内心电图的特征性P波变化进行定位,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定位,以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为金标准,比较两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定位准确率92.6%,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P<0.05);观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为(20.85±12.5) d,对照组为(22.33±10.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1,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05)。结论采用自制导丝-心房内心电图的定位方法,具有定位准确率高、易操作的特点,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中应用和推广。

  • 颅脑超声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伍玉晗;陈欣林;刘沁;刘丽萍;姚瑶

    目的 探讨颅脑超声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19例VLBW早产儿颅脑超声检查结果,与MRI结果做对比,分析该类早产儿大脑发育成熟度及颅脑损伤特点.结果 本研究中119例VLBW早产儿胎龄均<32周.此类早产儿大脑发育成熟度低:脑实质回声整体细腻而均匀,脑白质回声淡薄增强;脑岛轮廓存在但分化不完全;透明隔腔宽大;颅脑超声检查发现单纯脑室内出血者43例,脑室内出血并脑室扩大者38例,脑室内出血并脑白质损伤者5例,单纯脑白质损伤者1例,颅脑超声未发现明显异常者32例.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因各器官系统未发育成熟,出生后常常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不宜搬动;颅脑超声具有方便实时、可床边操作、非侵入性无损伤等优点,可作为早期筛查新生儿脑损伤的首选方法.

  • 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提高早产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乳喂养率的研究

    作者:郑华蓉;蔡燕;周红;蒋林;黄详智

    目的:分析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提高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院内外母乳喂养率的效果.方法:对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即组建程序化干预团队,规范宣教建档,早期泌乳干预,PDCA法维持泌乳,早期皮肤接触及口腔运动干预,哺乳技巧指导及出院后程序化护理干预等.结果: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早产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院内外母乳喂养率及生长发育达标率明显提升.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提升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院内外母乳喂养率,促进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54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冬丽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的救治措施,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对2002年至2007年在本院54例VLBW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54例VLBW中,都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死亡15例,死亡率27.7%.结论 在VLBW的管理上,应加强呼吸管理,感染控制及营养支持,及早发现治疗并发症,可降低VLBW死亡率.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两种静脉输液途径效果评价及成本分析

    作者:李建丽;董艳;郭永琴;王莉;候国强

    目的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应用外周静脉短导管(PIV)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输液途径进行效果评价及成本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山西省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95例应用PICC的VLBWI和同期90例留置PIV的VLBWI,分别作为PICC组和PIV组,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平均住院日、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成本及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比较,PICC组每周体质量增长高于PI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日比较,PICC组短于PIV组[(48.2±5.2)d比(53.2±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ICC组(35.4%)低于PIV组(44.9%),其中静脉炎(PICC组21例次,PIV组169例次)、液体渗出或外渗(PICC组2例次,PIV组185例次)、导管脱出(PICC组3例次,PIV组14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导管堵塞(PICC组7例次,PIV组84例次)和其他(静脉穿刺栓塞、感染)(PICC组1例次,PIV组3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静脉输液途径成本比较,PICC月成本(1 951.5元)稍低于PIV(2 008.5元),单次成本(1 691.5元)高于PIV(129.9元),PICC成本-效果比值(30.22)优于PIV(36.45).结论 对于VLBWI,PICC可减少患儿静脉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但单月成本两者相近,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观察时间过短有关,对于HCC,随着留置时间延长,其卫生经济学优点将更突出.

  •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顾志强

    目的:研究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患儿,随机把42例患儿分为研究组组和参照组2组,每组21例。医师对研究组患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后医师统计相应的的临床疗效,做好相应的记录。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辅助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后4小时、24小时、48小时,pH、PO2等指标统计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显著,这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挽救患儿的生命,降低疾病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8】。

  • 沐舒坦联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衰竭疗效研究

    作者:姚经哲

    目的:研究探讨沐舒坦联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8月~2014年5月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把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20例。对观察组患儿采用沐舒坦联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仪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后统计相应的临床疗效,做好相应的记录。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此外,观察组CPAP通气和住院时间等相关的数据统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沐舒坦联合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疗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还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 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智力发育、体格发育影响

    作者:朱兰兰;吉娟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智力发育、体格发育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娩出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评估两组患儿出院不同时间智力发育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 纠正胎龄3个月、6个月及1年,研究组患儿DQ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院时头围、身长、体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纠正胎龄6个月及1年身长均高于对照组,纠正1年时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智力及体格的发育,具有积极推广价值.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特点

    作者:庄秀娟;霍开明;徐莉;吴小红;岑红霞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 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确诊的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极低出生体质景儿是否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其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临床特点.结果 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73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9.01%;送检标本培养共分离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46.5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5.07%及真菌28株占38.36%;感染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血清白蛋白水平、胎龄、出生体质量、置管日龄、导管置留时间方面,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少、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低、置管日龄较早、导管置留时间较长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常见于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早期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给予相应预防处理,及时拔出PICC导管,控制l血流感染,满足患儿及家属期望值.

  • 极低体质量新生儿细菌感染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作者:蔡江云;汤昔康;贾雁平;刘玉凤;张莉

    目的 分析极低体质量新生儿(VLBWI)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在2012年2月-2015年5月产科出生VLBWI 26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VLBWI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VLBWI 262例,住院期间63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24.05%,共发生感染17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6.41%,20例死亡,病死率为31.75%;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胎膜早破、胎龄小、体质量低等与VLBWI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000 g、机械通气、胎膜早破等是VLBWI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VLBWI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胎龄、留置导管等,需要加强管理,改善NICU条件,降低细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戎群芳;张育才;张国琴;裘刚;龚小慧;张宇鸣

    目的 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NICU从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55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前5年只用有创通气,后5年采用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比较应用nCPAP前后5年通气策略改变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平均通气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结果 前5年机械通气53例,均为有创通气,平均通气时间(6.16±4.84)d.后5年机械通气102例:单纯ncPAP通气60例;有创通气结合nCPAP通气20例(10例在nCPAP治疗过程中病情有加重趋势,及时转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0例在有创通气后改为nCPAP);单纯有创通气22例.平均有创通气时间(3.93±2.48)d,与前5年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t=1.37,P>0.05).前5年治愈率为27/53(50.9%),放弃治疗20例(37.7%),死亡6例(11.3%).后5年治愈率为85/102(83.3%),与前5年比较有明显上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8.25,P<0.01);放弃治疗13例(12.8%),死亡4例(3.9%).应用nCPAP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下降(x~2=6.08,P<0.01),肺气漏、颅内出血及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nCPAP是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有创通气的应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鲍燕敏;刘晓红;郑义敏;杨慧;李腾;冯晋兴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临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NICU收治的4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分为BPD组(n=15)和非BPD组(n=34),分析BPD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与非BPD组相比,BPD组患儿在胎龄[(29.30±1.48)周vs(30.54±1.60)周]、院内获得性感染(9例vs 10例)、宫内感染(9例vs 8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12.47±5.83)d vs(4.24±4.19)d]、高浓度氧疗时间[(1.47±1.41)dvs(0.18±0.63)d]、动脉导管未闭(5例vs 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间以及宫内感染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预防宫内感染可降低BP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长时间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预示早期BPD的发生.

  •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

    作者:程可萍;童春晓;胡源

    目的 评估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入住我院的VLBWI 86例,分为PICC 46例和外周静脉穿刺(PIV)组40例,观察患儿住院期间静脉穿刺次数、呼吸暂停发生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低血糖持续时间和感染指标.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次数为1.4±0.2,呼吸暂停发生次数为61.2±8.7,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为(12.8±2.8)d,低血糖持续时间为(1.9±1.4)h,与PIV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感染指标阳性率和静脉炎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静脉置管术,是有效地应用于VLBWI的长期通畅的静脉通道.

  • 6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分析

    作者:杨晓岩;程宪;黄玉春

    目的 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2至2007年间我科收治的64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VLBWI中,42例(65.6%)治愈,16例(25.0%)放弃,院内死亡6例(9.4%).其中造成死亡及预后不良的主要疾病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败血症等.呼吸道管理与营养支持是VLBWI两大关键问题.结论 尽可能降低VLBWI的发生率,VLBWI的转归可能与发生并发症及严重程度相关.

  • NICU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院内获得性败血症41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红;俞生林;王莹;管欣娴;韩玉杰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VLBWI)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间我院NICU内出生体质量<1500g且住院时间≥72h VLBWI共41例,对入院72h以上血培养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4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7株(61.4%),革兰阳性菌13例(29.5%),真菌4例(9.1%).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占总感染率的45.5%,大肠埃希菌占1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strains,ESBLs)菌株共20例,占革兰阴性菌74.1%.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胞类抗生素耐药率显著高于头霉素类和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P<0.05),对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低.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我院NICU内VLBWI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体,其中产ESBLs革兰阴性菌比例高,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真菌感染所致败血症亦有一定比例;感染患儿应及早、合理选用抗生素.

206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