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观察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RM)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RM)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3月-2018年3月收治SAP并发ARDS患者62例,按其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方法治疗的同时,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通气模式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IP、Cst、PaO2、PaO2/FiO2等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均较优(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接受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的效果更佳.
-
系统评价保护性肺通气在俯卧位手术的应用
目的系统评价保护性与传统肺通气在俯卧位手术的应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比较保护性及传统肺通气用于俯卧位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9项RCT,共449例患者.保护性肺通气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RR 0.30, 95% CI 0.12~0.73, P<0.01)、气道峰压更低(MD-3.52, 95% CI-6.93~-0.11, P<0.05);术中俯卧位时保护性肺通气组氧合指数(PaO2/FiO2)更高(MD 37.28, 95% CI 22.67~51.89, P<0.001)、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更低(MD-45.50, 95% CI-61.35~-29.65, P<0.001).结论在俯卧位手术中,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或低潮气量同时联合PEEP及肺复张技术的保护性肺通气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降低气道峰压、改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78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保护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保护组采取保护性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对.结果 保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气指数即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护性通气可有效改善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动脉血清指标和氧合功能,降低VILI和死亡率,临床效果显著.
-
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肺癌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保护性(单)肺通气在肺癌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肺癌手术44例,采用常规通气的对象22纳入对照组,采用保护性肺通气22例纳入观察组.对比手术情况、呼吸循环指标与术后拔管时间、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血量(135.6±63.2)ml低于对照组(173.5±82.4)ml,观察组术中HR差值、术中MAP差值分别为(9.6±3.1)次/min、(15.6±4.0)mmHg高于对照组(5.6±1.5)次/min、(10.2±4.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不张、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分别为0.00%、27.27%低于对照组18.18%、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癌麻醉中的应用保护性(单)肺通气,确实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少出血,但可能增加术中呼吸循环紊乱风险,对麻醉的质量要求更高.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新进展
本文评述了近年有关急性肺损伤(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及机械通气的国内外进展.
-
保护性肺通气的研究与应用
保护性肺通气,或称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是近几年来在针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 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出stress syndrome,ARDS)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产生的机械通气新策略.顾名思义是指在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的同时,保护肺组织免受机械通气性肺损伤.
-
保护性肺通气对老年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对老年肺叶切除术患者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青岛市市立医院2014年1~12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62~72岁,体重50~80 kg),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肺通气(CV)组和保护性肺通气(PV)组,每组各30例.CV组潮气量为10 mL/kg,PV组压力控制通气(使潮气量达到6 mL/kg,呼气末正压6 cmH2O),两组的吸入氧浓度为100%,吸呼比1∶2,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35~45 mmHg.在双肺通气15 min(T1)、单肺通气15 min(T2)、单肺通气60 min(T3)、恢复双肺通气15 min(T4)时点记录两组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eatu).记录两组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并在T1、T2、T3、T4及术后2 h(POD0)、术后1d晨(POD1)、术后2d晨(POD2)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两组的PaCO2和PaO2值,于POD2行胸部X线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径路、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点PV组PIP及PPleatu明显低于CV组(P<0.05),PaO2明显低于CV组(P<0.05),PaCO2明显高于CV组(P<0.05).POD0、POD1、POD2时点PV组PaO2明显高于CV组(P<0.05).术后X线胸片显示PV组肺不张、肺部炎性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CV组(P<0.05).结论 肺叶切除术中保护性肺通气能明显降低术中机械通气压力,改善术后肺氧合功能,减少了术后肺不张及肺部炎性病变的发生率.
-
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降低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但ARDS合并急性肺源性心脏病(ACP)的发生率仍高达22%~25%,且与患者死亡相关。因此,机械通气不仅需要保护肺,同时还需要保护右心功能。床旁即时超声的应用日益广泛,在ARDS及其合并症的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有关ARDS合并ACP的发生率、病理生理机制及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分析肺超声、心肺联合超声在临床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中的作用,从而指导机械通气,以保护肺及右心功能。但有效改善肺血管和右心功能的方法及超声导向治疗方案、诊疗流程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
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RM)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SAP并发ARDS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模式,即小潮气量(6 mL/kg)+佳呼气末正压(PEEP)的通气模式,试验组当腹腔内压(IAP)基本恢复正常(Ⅰ级腹腔高压)时联合RM治疗,其余同对照组.比较两种通气策略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d:13.82±4.40比19.87±7.40)、ICU住院时间(d:22.67±4.40比26.43±5.3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16.67%(5/30)比26.67%(8/30)〕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26.67%(8/30)比30.00%(9/3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IP)均较治疗前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以试验组治疗后72 h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Pplat(cmH2O,1 cmH2O=0.098 kPa):15.6±4.0比21.2±5.6,PIP(cmH2O):18.3±5.0比25.1±5.4,Cst(mL/cmH2O):41.2±4.8比31.2±6.0,PaO2(mmHg,1 mmHg=0.133 kPa):90.93±6.45比80.27±4.51,PaO2/FiO2(mmHg):238.33±18.31比185.83±11.14〕.试验组患者RM即刻血流动力学有一过性变化,心率〔HR(次/min):110.23±7.92比98.23±8.44〕和中心静脉压〔CVP(mmHg):8.62±1.52比6.32±1.4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MAP(mmHg):86.74±7.65比94.92±10.93〕、心排血量〔CO(L/min):5.32±1.36比6.42±1.32〕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RM结束后5 min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M后5 min HR、MAP、CVP、CO分别为(97.87±5.77)次/min、(94.54±6.87)mmHg、(6.33±1.44)mmHg、(6.32±1.41)L/min.结论 早期以保护性肺通气为基础,当IAP基本恢复正常后序贯RM治疗SAP并发ARDS,有利于改善肺顺应性,提高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
P-V曲线与保护性肺通气
机械通气造成的肺再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损伤肺病理生理的不均一性和大通气量、高通气压造成的区域性肺泡过张以及呼气末塌陷的肺泡随呼吸周期性张闭所产生的剪切应力性损伤.因此,个体化选择PEEP和Vt将减轻通气性肺损伤,有利于肺功能的保护和肺病理的恢复.P-V曲线反映肺的病理生理状况,依其下、上曲点个体化选择PEEP和下调Vt符合病理生理状况,有利于肺保护.
-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机械通气是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1-3].传统的常规通气方法虽可有效地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症状,但易对肺部产生急性损伤,对患者肺功能恢复及临床结局不利.作者选取本院胸外科2008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在重症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肺复张和保护性肺通气在急性肺损伤救治中的护理
目的 探讨肺复张联合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对42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均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并联合肺复张手法,给予35 cmH2O的气道压力,持续30 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结果 31例患者成功撤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愈出院,成功率73.8%.死亡11例,病死率26.2%.结论 肺复张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主要手段.做好保护性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及严密监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保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手法复张肺保护性策略对于多模式监测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120例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多模式监测+手法复张组(Mm组)、多模式监测组(M组)、常规麻醉+手法复张组(m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 Mm组、M组以BIS值45~55为目标靶控输注丙泊酚,用肌松监测仪闭环输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用vigileo监测调控液体输注;m组、C组根据麻醉经验进行麻醉深度的维持和管理. M组、C组维持气道峰压(airway pressure, Ppeak)≤30 cmH2O(1 cmH2O=0.098 kPa)和PETCO235~40 mmHg(1 mmHg=0.133 kPa). Mm组、m组从建立气腹后,每30 min行手法肺复张1次,直至术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15 min(T2)、气腹后10 min(T3)、气腹后30 min(T4)、Trendelenburg体位60 min(T5)、气腹停止后10 min(T6)及拔管后5 min(T7),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相应时间点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 Pplat)、PETCO2、呼气末正压(end-expiratory positive pressure, PEEP)和潮气量(tidal volume, VT),计算各时间点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ompliance, Cdyn)、呼吸指数(spiro-index, RI)、死腔率(dying cavity rate, VD/VT)、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PaO2/FiO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 arterial PO2difference, A-aDO2). 结果 T3、T4时Mm组、m组Ppeak较M组、C组稳定(P<0.05),T3、T5时Mm、m组Pplat较M组、C组稳定(P<0.05);Mm、m组在T5~T7时PaO2/FiO2较M组、C组升高(P<0.05);在T4、T5、T7时A-aDO2、RI较M组、C组降低(P<0.05);在T4~T6时Cydn较M组、C组升高(P<0.05). 结论 手法复张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改善多模式监测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肺功能.
-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给予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以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82例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采用常规通气法对对照组进行治疗,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法对观察组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血气分析、氧合指数、临床有效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通气后8小时、24小时的PaO2、PaO2/FiO2水平均明显升高,PaCO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通气后8小时、24小时的PaO2水平明显升高,PaCO2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通气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且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临床给予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以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且疗效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救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行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对照组48例行传统的常规通气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病死率、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通气时间(3.9±1.2)天更短,总有效率(91.7%)明显更高(P<0.05);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通气后8小时及24小时的PaO2、PaO2/FiO2明显更高,且通气后8小时及24小时的PaCO2明显更低(P<0.05). 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ARDS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且速度快,症状缓解有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诊的70例重症闭合性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通气组及保护性肺通气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切开后接呼吸机,分别采用常规通气及保护性肺通气,记录两组患者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进行通气12h、24h后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分析及氧合指数(PaO2/FiO2)分析,评判治疗效果.结果:与常规通气组比较,保护性肺通气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有所缩短,气压伤发生率、病死率有所降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通气12h、24h后PaO2、PaCO2、PaO2/FiO2获得显著改善.结论:保护性肺通气方式能够改善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通气功能,对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具有一定帮助.
-
保护性肺通气对肺功能正常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护性肺通气对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研究组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的改变.结果 研究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系统总阻力(Rr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机械通气模式对比,采用保护性肺通气,患者的Ppeak、Pmean,PETCO2、Crs显著提高,Rrs显著降低.
-
开胸术中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研究进展
术后发生肺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meta分析发现术后发生肺损伤的患者滞留ICU由1 d延长到8 d,病死率增加19.00%,腹部手术为12.20%,而开胸术后可达26.50%.[1].术后肺损伤的发生不仅与患者术前肺部情况、手术操作及术中输血输液有关,也与术中通气模式有关.保护性肺通气(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PLV)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开胸术中PLV进行综述.
-
呼气末正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呼气末正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呼气末正压.结果 实验组患者动脉血气PaO2在T1~T4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动脉血气PaCO2和PH在T0~T5时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T0~T5时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从T1~T5时RI和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D/VT在T0~T5时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2、T3时,实验组Pmea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Ppeak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达到拔管时间和送出PACU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并发症方面比较,2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呼气末正压联合保护性肺通气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肥胖患者的肺功能,促进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
肺保护性通气在妇科肥胖患者腹腔镜术中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肺通气模式下对妇科肥胖患者腹腔镜术中对患者肺功能和肺组织相关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5例,年龄30-65岁,体重指数30-35kg/m2,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人工气腹时间<150min,手术时间为2h以上,将其按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各15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采用容量控制呼吸,气腹前3组均以潮气量(Vt)8ml/kg为通气参数,呼吸频率为(RR)12次/min,吸呼比(I:E)=1:2,气腹后分别以Ⅰ组(Vt)6ml/kg,(RR)16次/min,PEEP=5cmH2O;Ⅱ组(Vt)10ml/kg,(RR)10次/min,PEEP=0cmH2O;Ⅲ组(对照组)同气腹前为通气参数.记录患者入室时(T0)、插管术前(T1)、开始手术(T2)、气腹30min后(T3)、气腹60min后(T4)、术后患者清醒拔管呼吸空气10min(T5)、及术后24h(T6).记录各时点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测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变化,T1、T3、T4、T5时采血血气分析,根据动脉血的PaO2、PaCO2与吸入氧浓度(FiO2)计算出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l)、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等.T1、T4、T5、T6时分别抽取静脉血监测3组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 3组患者各时点动脉压及心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相比,Ppeak气腹后显著升高,Ⅱ、Ⅲ组较明显,Pmean气腹后也升高,Ⅰ组较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yn气腹后显著降低,且Ⅱ组更明显;PETCO2显著升高,Ⅰ组较为明显,气腹后PH值显著降低,Ⅰ组较为明显、Ⅰ组、Ⅲ组PaCO2气腹后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机械通气时(T1、T3、T4)相比,3组A-aDO2拔管后T5明显降低(P<0.05),Ⅰ组更明显,氧合指数拔管后T5明显降低(P<0.05),3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呼吸指数拔管后降低显著,Ⅰ组明显(P<0.05).与T1时比较,3组T4时IL-8、TNFα的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T5、T6时IL-8、TNFα的浓度却明显增加(P<0.05),且Ⅰ组增加幅度相较于Ⅲ组更为显著(P<0.05)、T5、T6时IL-8的浓度Ⅰ组低于Ⅱ组(P<0.05).结论 小潮气量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不仅能有效降低气腹术中气道压,还能改善肺顺应性,增加其肺通气效率,有效降低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ALI)等并发症保护肺功能并减轻围术期相关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