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莉;肖佩华;姚小芳;李瑶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镇静评分标准( 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患者30例,A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实施Ramsay评分,C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Ramsay评分,观察三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C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均优于A组以及B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镇静的指导作用

    作者:孙宇

    目的:本文将探究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对全麻妇科腹腔镜手术镇静的指导作用,使其能够保证患者麻醉效果,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同类麻醉药物,对照组患者通过体征变化判断麻醉深度;观察组患者使用脑电双频指数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镇静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针对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使用BIS值进行监测,能够有利于临床开展腹腔镜手术,使其能够个体化对患者用药,保证麻醉药物适中,从而改善患者苏醒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成本.

  • 癫痫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麻醉下的皮层脑电图分析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赵国光;薛继秀;单永治;王天龙;王玉平;凌锋

    目的 探索全麻手术下适宜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的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BIS)值范围.方法 随机前瞻性研究.选择13例在全麻下接受颞叶癫痫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行颞叶ECoG监测、靶控给药技术持续泵入丙泊酚4~6 mg·kg-1·h-1,瑞芬太尼0.05~0.15μg·kg-1min-1,麻醉深度以BIS值为标准分:BIS>60、BIS 51~60、BIS 40~50三个阶段逐渐加深,分别观察三种条件下的ECoG放电特点,并对发作间期癫痫异常放电(IEDs)和爆发性抑制(BSRs)的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总共208个记录电极点的分析中,90%的ECoG放电形式以独立棘波和重复棘慢波类型为主.IEDs放电频率比较发现,BIS 40~50与BIS>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三组间伴有棘波或尖波放电的BSRs频率分析显示,BIS 40~50组分别与BIS>60(P=0.00)和BIS 51~60组(P=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不同麻醉深度下手术区域ECoG探测到的棘波、尖波或棘慢波出现频率发生变化,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痈样放电频率有增加的趋势;(2)麻醉深度加深可诱发脑电BSRs,出现周期不固定、在慢波背景上的BSRs波,同时伴有痫样放电;(3)在靶控给药技术下BIS监测可以很好地控制麻醉深度,当BIS值处于40~50区间时,我们发现更有利于研究和分析ECoG的放电特点,为准确定位致痫灶范围提供依据;(4)我们推断麻醉药物特别是瑞芬太尼(阿片类)可能存在着诱发致痫灶异常放电的作用,而镇痛药物丙泊酚浓度与BIS临测下的麻醉深度存在正相关性.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值与术中知晓发生率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瑞;刘济泳;张玉兰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术中BIS值调控在40~60,对照1组在60~80,对照2组不行专门调控,比较3组BIS监测值,并对比术中知晓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试验组术中BIS平均值为(51.7±6.3),对照组1、2组分别(70.4±3.7)、(65.8±3.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术中知晓患者,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出现1例(2.5%)怀疑性知晓患者(P<0.05);3组术后睁眼、点头及对答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有着一定相关性,BIS值在40~60时麻醉安全性高,临床可进行参照。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作者:杨宁;石妤;王巧恒;左明章

    目的比较老年和青壮年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在意识消失和疼痛反应消失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方法拟行全麻患者共104例,青壮年组(18~64岁)和老年组(≥65岁)各52例,ASAⅠ~II级。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预计血浆浓度(Cp)从1.2μg/ml开始,每30秒升高0.3μg/ml,直至意识消失,维持异丙酚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 Ce)不变,同时 TCI 瑞芬太尼 Cp=2.0ng/ml,每30秒升高0.3ng/ml,以50Hz,80mA,0.25ms,4秒的强直刺激为疼痛刺激,以此刺激不能引起体动反应作为疼痛消失的终点,记录各时点异丙酚的Cp、Ce、脑电双频指数( BIS)、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计算青壮年组和老年组在意识消失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以及对疼痛刺激反应消失时BIS50~95及95%可信区间,探讨靶控输注异丙酚伍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BIS的影响。结果老年组意识消失时异丙酚EC50~95为1.5~2.0μg/ml 明显低于青壮年组2.2~2.9μg/ml,但两组患者在意识消失和对疼痛刺激体动反应消失时的BIS50~95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患者在意识消失所需异丙酚浓度明显低于青壮年,在意识消失和对疼痛刺激体动反应消失时的BIS值并没有差异。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郝海宁;刘峰;王浩;王丽;王波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中监测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 选择限期行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40例.BIS组在麻醉手术期间监测血压、心电图、BIS值,对照组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术中各组根据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来调节静脉给药剂量并调控麻醉深度.记录2组血压、心率及手术期间流泪出汗、皱眉体动情况,以及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情况.记录2组患者术毕拔管时间、苏醒室留观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 BIS组麻醉诱导期血压、心率变化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毕拔管时间以及术毕患者恢复室留观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性手术全身麻醉中应用BIS监测可加快围术期术后苏醒、术后拔管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恢复,并且麻醉平稳,有利于老年患者术中管理及合理用药.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作者:黄达;王东信

    背景 麻醉深度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量化麻醉深度的监测手段,随着BIS监测的普及,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目的 就BIS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内容 术中BIS监测可以使麻醉医师以适合的麻醉深度为目标个体化按需给药,既有助于避免麻醉过浅导致术中知晓,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麻醉过深而造成的术后恢复延迟,这对于慢性肝病患者的麻醉尤其重要.术中BIS监测有助于通过避免麻醉过深加快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并可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对于围术期全脑缺血的高危患者,术中BIS突然下降可能提示脑灌注不足.BIS监测可能还有助于对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判断,但用于预后判断的佳监测时间和界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趋向 术中BIS监测能够预防术中知晓和避免麻醉过深,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并在肝病患者神志判断和麻醉、高危手术围术期脑缺血监测及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判断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杨晓辉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1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BIS监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前、后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随访术中知晓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及两组间各时间点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各时间点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与全身麻醉诱导前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中知晓情况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技术应用于指导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促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段静辉;汪卫东;陈永学;李东兴;王新波;孙建红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01-2012-12收治的择期在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采用BIS麻醉把控。观察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麻醉期间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诱导时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其他各时点2组患者 HR、MAP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678±78)m g ,显著低于对照组(823±97)m 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拔管时间(9±3)min及清醒时间(13±4)min显著早于对照组(26±8)min、(21±6)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24.12±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9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麻醉过程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可显著提高麻醉镇静深度判断的准确性,有效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脑电双频指数联合镇静程度评分在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

    作者:王晶晶;浦伟青;卢菁;王婧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联合镇静程度评分(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意外脱管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8例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RASS监测,观察组采用BIS联合RASS监测,并根据镇静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意外脱管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结论 应用BIS联合RASS进行镇静程度评估使护理更加安全、有效,能有效避免机械通气患者意外脱管的发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叶阮昊;陈伟元;赖尚导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全麻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将于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梅州市人民医院在全麻下行泌尿系手术的15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BIS把控麻醉组(观察组,n=78)和常规麻醉组(对照组,n=78).记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BIS,于入室及术后第7d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简易智能状态评分(MMSE)]情况,记录POCD、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显著小于对照组,BI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BIS监测可把控麻醉深度,避免麻醉过深,于预防POCD有利.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童孜蓉;许彬;杨炜娟;赵琳

    目的 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实践中选择更好的镇静程度评估工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Scopus、Web of Science、PubMed、CNKI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建库至2018年发表的关于BIS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1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研究总样本量为1354例,其中BIS监测组664例,主观评分量表评估组6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镇静药物用量[标准化均数差(SMD)=0.28,95%CI:-0.20~0.76]、镇静持续时间[均数差(MD)=0.84,95%CI:-2.00~3.67]、停药后觉醒时间(MD=-6.20,95%CI:-19.76~7.35)、机械通气时间(MD=-0.33,95%CI:-1.20~0.54)、ICU住院日(MD=-0.82,95%CI:-3.94~2.30)、死亡率[比值比(OR)=0.83,95%CI:0.52~1.32]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BIS监测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OR=0.20,95%CI:0.10~0.42)明显低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BIS监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主观评分量表评估.

  • 护理干预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颅内血肿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利庆华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血肿清除术后仍昏迷患者的监测价值及其在预后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 外科ICU收治的因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仍昏迷在ICU行监护治疗的患者40例,术后均未使用镇静药及肌松药且GCS评分小于8分及BIS值大于30,男26例,女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入住ICU后予以常规脱水、营养支持、亚低温等治疗的同时,予以BIS监测,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血糖等变化,护理干预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及RLS分级.结果 护理干预发现早期BIS平均值大于70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较BIS平均值小于50的患者明显缩短,其中部分早期BIS平均值小于40的患者一直未脱离呼吸机(预后极差或放弃治疗);监护治疗第3天8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说明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对监护治疗第3天16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显示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30 d后三组不同预后的患者的BIS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预后好转组的BIS平均值明显较无好转组及死亡组的BIS平均值高.结论 RLS分级与BIS值相关性良好,BIS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早期BIS监测值的平均水平的高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宁忠;李富荣

    目的:运用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获取对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深度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分为A组(BIS监测组)和B组(常规组),每组均为40例,A组根据50≤BIS值≤60,调节丙泊酚用量;B组则根据临床体征调节.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BIS指导麻醉,可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BIS监测静脉全麻对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循环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作者:罗铁山;赵涛;卢敏;胡芸;黄建成;钱若筠;米克热依;韩春丽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老化、全身生理功能降低、对中枢性抑制药敏感性增加,导致麻醉用药不易掌握,麻醉深度不易控制,麻醉风险增加.以往根据常规监测项目如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等来判断麻醉深度,往往凭经验,缺乏客观依据,导致苏醒延迟、术后谵妄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预防全麻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作者:周龙成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预防全麻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进行全麻术后的80例老年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根据血压调整麻醉药的使用剂量,观察组采用BIS监测,调整麻醉药剂量使BIS值处于50~60之间.在术前1?d和术后7?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测定,记录术后7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1?d两组患者MMSE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7?d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进行BIS监测并使BIS值处于50~60之间可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方面的效果评价

    作者:李莉;肖佩华;姚小芳;李瑶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舒适度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患者30例,A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实施Ramsay评分,C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Ramsay评分,观察三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C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均优于A组以及B组,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Ramsay评分调整镇静深度,能够提升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莉;陈伟红;管学妹;万良海;许建红;陆佳丽;钱何布

    目的: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评价镇静深度,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患者30例,A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实施Ramsay评分,C组实施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Ramsay评分,观察三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结合Ramsay评分在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