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进行研究,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心脏瓣膜手术,观察组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疗情况相关信息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低心排综合征、心脏不良发应以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伤.
-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63例报告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方法:连续63例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PB)和非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房纤颤、液气胸、胸骨感染、肾功能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等,均经积极治疗痊愈.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患者危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PB下手术者(P<0.02)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手术方法精确.术后积极处理并发症,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完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经胸壁3个1.5 cm小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以4头25 ~60 kg的猪和72条8~24 kg的狗为研究对象.在胸壁打3个1.5 cm小孔,胸腔镜下,心脏跳动下,桥血管远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等做连续吻合,近端与锁骨下动脉吻合.用11-0无损伤线连续缝合. 结果 76只动物,共行冠状动脉吻合140个,每个吻合口的吻合时间20 ~ 72 min,(31.3±4.9) min,其中3个吻合口出现严重狭窄;左锁骨下动脉吻合52个,吻合时间18 ~58 min,(25.5±3.1)min,无严重狭窄. 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动物实验中可行性.
-
冠状动脉搭桥温血心肌保护的代谢研究
目的从代谢角度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温血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52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于阻断升主动脉前后不同时间点抽取心肌灌注血及灌注后流出血,观察心肌代谢指标动态变化及心肌损伤特异性标志物释放量.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末期顺灌组心肌氧摄取率为26.7%±10.6%,逆灌组为32.4%±12.4%.心肌无显著酸性产物或乳酸释放.开放升主动脉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心肌氧摄取率、酸性产物及乳酸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即刻显著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释放.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温血心肌保护维护了心肌有氧代谢的连续性.
-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进展
近年来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诊断及其危险分层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其发病学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侵蚀或破裂,附壁血栓形成,急剧影响心肌的血供而引起临床症状.基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段改变和心肌细胞损伤的生化标志物的危险分层有助于确立治疗策略和预后判断.抗心肌缺血药降低氧需,缓解冠脉痉挛和改善冠脉血流;抗血栓药(包括低分子肝素,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抑制血栓形成.经皮冠脉扩张形术和旁路手术恢复有效血流.尽管现代治疗方面进展较快,很多临床试验长期的随访显示仍有较高的临床事件发生.因此仍需寻找新的治疗以使斑块稳定,防止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复发.
-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析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72例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等方式治疗,分为同期组(n=36)和非同期组(n=36),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同期组患者术后ICU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非同期组短;且同期手术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非同期组,P<0.05.此外,在随访调查后,同期组患者的瓣周漏发生率、心脏起搏器植入率及死亡率的发生情况与非同期组相比较低,P<0.05.结论 应用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同期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病人实施手术前后预防性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病人实施手术前后预防性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病人实施术前、术后预防性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式,对比分析手术后康复效果.[结果]实施术前、术后预防性康复护理的干预组病人康复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和术后预防性康复护理.在消除病人心理负担、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使病人出院的社会康复及功能康复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
-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延迟拔管的治疗作用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拔管延迟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策略的技术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按照标准的拔管程序超过8 h仍不能拔管的患者30例.临床出现有创-无创通气切换窗后,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15例.Ⅰ组立即拔除气管导管,应用口鼻面罩正压通气逐步撤机.Ⅱ组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比较两组患者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ICU停留时间及费用等方面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Ⅰ组在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费用等方面低于Ⅱ组(P<0.05);VA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拔管延迟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性撤机,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早期拔管,改善治疗效果.
-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效果,总结围术期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痛患者64例,均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术后送入ICU.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心功能分级和心脏超声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64例患者中,死亡2例,余62例治愈出院并获得随访.术后12例(19.4%)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其中3例二次手术,余9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均好转.与手术前相比,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内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我院于2000年5月11日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1例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73岁。因反复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1周住本院内科病房。既往有2次心肌梗死病史,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查体:心率64次·min-1,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I、avL、V4~6T波倒置,I、avL、V4~6S-T段下移。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中下1/3至心尖部动度减弱,射血分数0.58;心肌酶CK-MB74U·L-1;选择性冠状动脉加左心室造影见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90%,左前降支在左主干发出后即完全阻塞,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部分狭窄,左心室心尖部动度减弱,无室壁瘤及其他机械并发症。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转入心外科。
-
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折叠术9例,线形缝合术28例,心内膜环缩术15例,并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二尖瓣成形术或附壁血栓清除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出院前)及术后24个月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早期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2例;术后早期及术后24个月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4±3.0)、(56.3±3.1)mm)较术前((62.7±3.7)mm)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49.5±2.9)%、(51.4±4.2)%)及NYHA心功能分级((1.9±0.3)、(1.8±0.8)级)较术前((41.0±4.0)%、(3.3±0.6)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50例随访24个月无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根据室壁瘤部位、大小选择手术方式,并同期完全心肌再血管化及矫治瓣膜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行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5例为CPB组,非CPB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28例为非CPB组,分别测定2组术前及术后24 h血浆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未行心脏机械辅助治疗,未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01±0.14) nmol/L、(3.06±0.49) prnol/L,较术前((1.26±0.13) nmol/L、(4.22±0.63) pmol/L)明显降低(P<0.05);非CPB组术后24 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分别为(1.19±0.23) nmol/L、(3.89±0.46) pmol/L,与术前((1.21±0.45) nmol/L,(4.53±1.15) p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及术后24 h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B下心脏停跳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可致术后发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体外循环 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
药物涂层支架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探药物涂层支架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50例冠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冠脉多支病变220例,行DES置入术148例,行CABG术72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并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327例患者(93.42),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两组间无差异.心力衰竭发生率CABG组高于DES组(P<0.05),死亡发生率CABG组高于DE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4个月随访结果,再发心绞痛DES组高于CABG组(P<0.05),靶血管重建,DES组高于CABG组(P<0.05).病死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 70/72(97.22)及DES 143/148(96.62)组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远期效果也较好,围手术期心力衰竭发生率较低,再发心绞痛及需血运重建者DES 5/148(3.38)组高于CABG 0/72(0)组.
-
严格限制血管造影纲要--1998年美国部分医师对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争论
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腔内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脉搭桥再血管化手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史已近 30年,自80年代以来血管支架手术至今方兴未艾.可以肯定的是,CAG的检查方法是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大进步,它比较客观地显露病变血管的病损情况,有助于医师客观地诊断.PTCA,CABG与支架术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患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不打算论述这部分内容.这里只介绍1998年部分美国开业医师及其合同医院拟就的溶栓后住院患者诊治纲要(纲要).目的是检讨回顾近年来美国内CAG的情况及利弊,也就再血管措施的必要性作一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