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识降压药的“ABCD"

    作者:叶晓莉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而真正的幕后黑手则是高血压.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朝着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脑、肾脏、血管、视网膜——不停地发射子弹.通常血压≥160/100mnHg或者从危险分层看属于高危的患者,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正确用药可使心脑血管“返老还童”.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降压药物,大家往往无从下手.

  • 积极调理血脂,分层管理达标《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解读

    作者:陶国枢;张红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于2016年10月24日发布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2016》,从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和规范诊疗入手,指导医护人员和公众提高对血脂异常防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及达标水平[1]. 据调查,我国2012年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约4.3亿人. 近30年来,我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升高,预计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猝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等)约增加920 万.《指南2016》 不仅适用于临床诊疗和卫生保健等专业人员,对患者及关注健康的公众都有指导意义. 因此,当今须大力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卫生工作者和公众对《指南2016》的认知率和践行率,以扼制目前心血管事件井喷式的上升和发展[2].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刘亚巍;衣志勇;王伟夫;孙玉发;蒋知新;陈春亮;熊琪;刘派;李玉龙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生物学参数,能够用来客观地评价和量化正常的生理反应、病理过程及治疗效果,可作为疾病筛查、诊断及监测的一个工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生物标志物是细胞结构的蛋白成分,当心肌损伤发生的时候,可以释放入血液循环.在胸痛、疑诊ACS以及心力衰竭急性恶化患者的诊断、病情监测、治疗、疗效评价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及欧洲心脏病学会提出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当中,已把心肌标志物放在了核心地位[1].

  • 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168例临床分析

    作者:鲁皖晋;刘小英

    我国目前约有1千万心房颤动(AF)患者,AF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其5倍的发病率[1]。A F与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2]。抗栓治疗是AF管理的重要措施。对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的危险分层,对采用不同的抗栓策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 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采用危险分层后进行口服抗凝药物(OAC)治疗,观察其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和治疗效果。

  • 血清hs-CRP、Hcy水平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琼

    目的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年修订版)》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中危组(n=21)、高危组(n=33)、极高危组(n=46),均检测外周血hs-CRP、Hcy水平,比较三组血清hs-CRP、Hcy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血清hs-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Hcy水平随高血压危险分层增加呈升高趋势,极高危组血清hs-CRP、Hcy水平高于高危组,高危组高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血清hs-CRP(r1=0.865)、Hcy水平(r2=0.807)与高血压危险分层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hs-CRP、Hcy水平与高血压危险分层密切相关,能作为判定病情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及时监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对治疗的决策作用

    作者:张建平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对治疗的决策作用。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危险分层观察治疗,对照组未实施危险分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差异。结果:对照组中,8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0例血压偏高,12例高血压症状无改变。观察组中,35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5例血压偏高,无持续性高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血管危险、靶器官受损及临床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运用分析危险分层方法后治疗效果更好,在临床提高了患者治疗过程中疗效及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的相关性

    作者:朱杰

    目的:对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将其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危险分层标准分成中危组、高危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展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高危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中危组(P<0.05).结论:随着高血压危险性的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

  • 高血压的用药及联合用药指导原则

    作者:荆珊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于2005年发表了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再次强调对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与危险分层,全面评估的目的是为综合治疗每一位高血压患者提供依据,并判断预后.

  • 心率震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曹莉芳;霍本良;王立旗

    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5%~100%.室性早搏常见,发生率为60%~100%.恢复期和晚期室性早搏频发或持续存在,提示猝死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多依据患者年龄、心率、血压、Killip分级、糖尿病、既往MI/CAD病史、生化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来判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 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研究及合理用药

    作者:李靖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层及用药原则.方法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1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危险性分层方法对131例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用药方案,观察其血压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危险性评估结果:26例患者(20%)为极高危;51例(38%)为高危患者;39例(30%)为中危患者;15例(12%)的为低危患者.经过制定合理化的用药方案,患者血压下降较为明显.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 AST、CK、CK-MB、α-HBDH、LDH检测对高血压诊断的敏感性分析

    作者:陈成塔;张邻川

    目的 调查心肌酶谱AST、CK 、CK-MB、α-HBDH、LDH在高血压不同分级患者中的水平,探讨其在高血压及心肌损伤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共698例为研究对象,测量血压后进行分组,共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苹果酸脱氢酶法测定AST,速率法测定CK、α-HBDH和LDH.结果 高血压组SBP、DBP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H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CK、CK-MB、α-HBDH、LDH在正常组、1级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中逐渐增高,CK、CK-MB、α-HBDH、LDH在正常组和高血压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在任何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血压的危险分级上升,心肌酶谱AST、LDH、CK、CK-MB、α-HBDH水平亦逐渐上升,心肌酶谱AST、LDH、CK、CK-MB、α-HBDH水平可以作为高血压诊断性评估的补充手段.

  • 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评估现状分析

    作者:陆凤;赵鸣;胡如英;方乐;张洁;王浩;何青芳;王立新;俞敏

    目的 了解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及危险分层评估现状.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10年对浙江省≥18周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WC、血压、FPG、2h餐后血糖及血脂等指标检测.结果 终完成全部调查项目17437人,其中高血压患者共5 227人.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水平以1级高血压为主(76.76%),年龄大(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FPG异常、糖耐量受损、TC异常、HDL-C异常、腹型肥胖、肥胖等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分别占42.78%、20.89%、5.31%、8.35%、9.87%、35.66%、40.55%、13.93%.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呈一定聚集性,具有2个(30.44%)、3个(29.96%)危险因素的比例高.高血压患者中心血管危险水平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的比例分别为9.70%、47.71%、18.81%、23.78%,心血管危险分层在年龄(x2=233.19,P< 0.001)、性别(x2=169.49,P<0.001)、地区(x2=30.94,P<0.001)分布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知晓与不知晓(x2=204.45,P<0.001)、控制与未控制(x2=18.06,P<0.001)的患者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浙江省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和很高危的比例高,尤其在≥60岁、男性、城市地区人群.

  • 754名基层医生高血压病临床知识和实际诊断处理能力的研究

    作者:王文化;赵冬;曾哲淳;贾妍娜;刘颖;朱秀萍;王志香

    目的了解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基层医院内科系列医生对高血压病诊断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高血压病例的临床处理能力.方法2002年7~10月,对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42家基层医院(包括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乡卫生院)以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医院共计754名内科系列的医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高血压病有关临床知识和实际处理病例能力的调查.结果(1)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级的正确率为64%,危险分层的正确率为28%,治疗策略选择的正确率为54%;(2)基层医生对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知识掌握不足;(3)基层医生对常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复方降压片和降压0号等)的慎用症或禁忌症的知识掌握较差.结论基层医生关于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知识和实际处理高血压病例的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亟需提高.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炎症状态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其相关中医证候的研究

    作者:索红亮;王硕仁;吴爱明;吕唏滢;孙逸坤;张冬梅;石凤芹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不同危险分层患者血液炎症状态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其相关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检测124例原发性高血压(EH)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全血PAgT)等指标,同时进行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的判别,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研究各危险分层患者血清Hs-CRP及全血PAgT水平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中、高危组及无心脑血管梗塞发生史的甚高危Ⅰ组人群Hs-CR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缺血性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人群全血PAgT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缺血性事件组(P<0.05);与曾有心脑血管梗塞发生的甚高危Ⅱ组比较,各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证可辨和虚证患者相比,实证与虚实相兼者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EH的危险分层与Hs-CRP、全血PAgT显著相关,中危及以上危险人群Hs-CRP与全血PAgT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反映炎症及血小板聚集水平较高,可能易发生血栓事件,应早期预防.

  • 基于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关系的高脂血症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研究

    作者:周苏娟;易法令;朴胜华;涂泳秋;黄展鹏

    目的:探讨基于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的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方法:在Matlab R2010a环境下,以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为输入,高脂血症危险分层为输出,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随机选取286例作为神经网络学习训练样本,剩余的30例作为测试样本.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建模前先对输入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结果:降维前后的结果对比显示,经过降维处理后的神经网络预测准确率有所提高,平均误差为10%左右,说明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高脂血症的风险等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提取中医证候与高脂血症危险分层的内在关系,将神经网络技术用于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的研究是可行的.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关系研究

    作者:覃裕旺;张爱珍;岳桂华;朱志华;温宗良

    目的:探讨基于共轭梯度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基于MATLAB7.0环境,采用改进的共轭梯度(trainscg)学习算法,以高血压中医症状为输入,高血压危险分层为输出,建立结构为24-7-4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使用120例样本进行训练,34例样本进行测试.结果:总体识别率为85.3%.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高血压中医证候与危险分层关系研究具有方法学上的可行性.

  • 不稳定心绞痛TIMI危险分层与中医血瘀证积分研究进展

    作者:钱伟;赵福海;史大卓

    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S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也是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一.随着UAP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变的预后危险性、指导介入、CABG 等的治疗措施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而中西医结合预判患者病情发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值得研究的临床诊疗手段.

  • 探讨血清心肌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相关性

    作者:杨丽;彭辉;刘琴;李晓征;乔荔;林雨薇;马俊杰;谢昆;徐菲莉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尿酸(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关联性.方法 将71例患者根据ACS诊断标准分为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根据GRACE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分并计算院内以及出院6个月时死亡以及死亡/心梗风险;按GRACE评分标准将各组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对不同分组及不同危险分层进行比较.结果 71例ACS患者,UAP22例(31%),其中低危组10例,中危组9例,高危组3例;NSTEMI 17例(24%),其中低危组3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7例;STEMI 32例(45%),其中低危组4例,中危组18例,高危组10例.根据危险分层,UAP与NSTEMI各组间的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和院内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的院内死亡率在低高危组、中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低中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在不同分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FABP和UA在三组各自的分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MA在NSTMEI组危险分层的低高危、中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余两组的各自分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NSTEMI和STEMI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院内死亡率、H-FABP、IMA、U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P、NSTEMI和STEMI的高危组比较,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在UAP与STE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死亡率、院内死亡危险积分是进行危险分层的有效指标,根据危险分层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但H-FABP、IMA、UA的检查结果尚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来指导临床.

  •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薛剑;蒋静;李军;金欣;于农;张孝忠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ACS患者.入院后测定血清hs-CRP水平,采用GRACE评分对ACS进行危险分层,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评估hs-CRP预测ACS高危患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共入组112例ACS患者.人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0.519,P<0.001).根据ROC曲线结果,hs-CRP诊断ACS高危患者的AUC为0.789(95% CI:0.701~0.878,P<0.001).设血清hs-CRP水平为3.5mg/L为预测ACS患者GRACE高危组的临界点,其诊断ACS高危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0%、58.4%.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入院早期的血清hs-CR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显著的相关性,其可以有效反映ACS患者的危险程度.

  • 心肌肌钙蛋白I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作者:何勤;郭呈香

    20世纪80年代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将心肌酶谱活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科研人员发现,肌钙蛋白(troponin, T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标志.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可检出微小心肌损害,成为心肌细胞损伤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的标志物之一,是公认的快速诊断AM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以及协助ACS危险分层和反映其预后的主要生化标志.

632 条记录 1/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