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热性惊厥诊治中的临床对策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临床诊治对策。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热性惊厥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常规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布洛芬混合液直肠给药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10 min止惊率54%,再发惊厥率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10 min止惊率54%,再发惊厥率18%,两组比较P<0.05。另外,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24.20±0.65)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32.83±1.25)h,两组比较,P<0.05。结论: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布洛芬混合液,能快速有效地降低体温,止惊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左乙拉西坦预防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研究及随访
目的:随访并研究左乙拉西坦预防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所收治的108例高烧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54例。为对照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地服用地西泮和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丙戊酸来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对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左乙拉西坦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预防效果,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于防治的满意程度。治疗后,随访两组患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高烧所引起热性惊厥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服用左乙拉西坦的54例患儿当中有8例患儿出现了热性惊厥,对照组间歇性服用地西泮和长期服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的54例患儿当中出现了24例热性惊厥,观察组的预防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预防效果,而且观察组患儿的家长对治疗和预防的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随访一年以后,观察组患儿没有因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并发症产生,复发热性惊厥患儿1例,对照组因为药物副作用而引发并发症的患儿有5例,复发热性惊厥患儿10例,综合比较两组,观察组服用左乙拉西坦的预防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临床验证和随访调查,左乙拉西坦在预防儿童热性惊厥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相比常规的治疗而言,具有很小的副作用,引发患儿并发症的概率较低,且具有低的复发率,更容易得到患儿家长的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左乙拉西坦用于预防儿童热性惊厥的随访研究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用于预防儿童热性惊厥的效果.方法 将近1年本院诊治或上级医院诊治的FS患儿60例左右纳入研究,根据患儿家长愿望,将患儿分两组,对照组仅体温在38.5℃以上时给予退热治疗;LEV组应用LEV(比利时UCB公司生产,500 mg/片)治疗,采用间断给药法,体温超过37.5℃时开始口服LEV15 mg/(kg·次),每天2次,连续口服7 d后,开始减量,第8~12天予以10 mg/(kg·次),第13~15天予以5 mg/(kg·次),在治疗的16天停药,每天服用2次,若体温在38.5℃以上则给予退热药物口服.随访1年,对患者惊厥复发情况、发热次数、药物副作用、用药情况等进行观察.癫痫的诊断标准为:连续出现超过2次无热惊厥,或者出现1次且伴随EEG痫样放电.比较两组FS复发率、两组发生癫痫率和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随访期间LEV组的FS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化为癫痫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V组仅2例出现轻度嗜睡症状,停药后症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乙拉西坦用于预防儿童热性惊厥的效果确切,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和降低转化癫痫概率效果明显,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服用方便,适合基层医院儿科推广.
-
儿童热性惊厥脑电图改变
单纯性热性惊厥是指非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发热T38℃以上,所引起的全身抽搐伴意识丧失数分钟而言,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急症,大多数发生于四个月至五岁以下的儿童,复杂性的热性惊厥儿童可大于六岁,绝大多数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中枢不稳定,对热阈值耐受性差而致抽搐,有家族史者复发率高.
-
儿童热性惊厥诊治中的临床对策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临床诊治对策。方法:选择100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安痛定药物直肠给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P <0.05。结论:常规处理基础上联合安痛定药物治疗,能快速有效的降低体温,止惊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65例小儿热性惊厥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本组病例男121例,女44例,年龄在4个月~5岁之间,首次在我院治疗且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均为首次热性惊厥病例为研究对象,对临床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伴随的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尿路感染、胃肠感染、腮腺炎、幼儿急疹、风疹、小儿腹泻;热性惊厥一般发生在4个月~5岁儿童中,其中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较高;热性惊厥发热在39℃~39.9℃的患儿居多,占84.9;惊厥时间3分钟以内的115例,3分钟~10分钟的25例,10分钟~30分钟的10例,超过30分钟的5例;有35例家族中存在热性惊厥病史,占21.2%;15例家族中存在癫痫病史,占9.1%;2周以后对165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了脑电图检查,其中148例脑电图显示正常,15例有轻微的异常,2例脑电图结果为癫痫初期。结论:儿童热性惊厥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引发发热的感染,与发热温度、惊厥持续时间、遗传史、年龄有关。
-
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危险因素.方法:结合36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因素情况.结果:复发共19例(53.0%),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有关(P<0.01).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儿童应密切随访,一旦发热,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
热性惊厥的新进展
一、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5岁以内儿童热性惊厥( feverile convulsion, FC) 在我国的发病率为 3.9% , 在北美和欧洲为 2% ~ 5% , 日本为 6% ~ 9% , 西太平洋马利亚纳群岛高达 14% . 这种地域差异是否与局部环境、感染因素及民族的不同有关目前尚不清楚 . FC发病呈明显的年龄依赖性 , 呈钟型分布 , 90% 在 6个月~ 3岁 , 4% <6个月 , 6% >3岁 , 中间年龄为 17个月~ 23个月 . 这种年龄的分布特点可能与脑发育、免疫状态或遗传因素紧密相关 . 在 FC患儿中 , 1/3有第二次惊厥 , 其中 1/2有第三次惊厥 , 大约 1/10有 3次或 3次以上的复发 . FC再发均发生于首次发作后 3年内 , 93% 发生在 2年内 , 87% 发生在 1年半内 , 67% 发生在 1年内 , 30% 发生在 6个月内 . 影响再发的危险因素 : ①首发年龄小于 12个月 ; ②首次发作为复杂型 FC; ③有家族阳性癫史或 FC史 . 关于 FC再发是否影响远期预后仍有不同意见 . 部分作者认为只要 FC发病前无神经系统异常 , FC多次再发甚至呈 FC持续状态 , 均不会增加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 ; 另一部分作者根据临床资料和 EEG分析认为 FC再发与癫发生密切相关 . 脑电图 ( EEG) 作为 FC的常规检查 , 通常在 FC后 1周~ 2周进行 , 发作期间 EEG异常率波动在 20% ~ 50% 之间 . EEG异常类型分为发作性异常 ( 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 ) 和非特异性异常 ( 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 ) . EEG异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 局灶性发作及 FC持续时间大于 15分钟时 EEG异常率增高 ; 随着 FC再发次数增多 , EEG异常率逐渐增加 , FC再发 3次以上其 EEG异常率高达 36% ~ 54% ; 同时 EEG异常率有明显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 , 但该变化是否与脑发育或遗传因素相关尚不清楚 . 有明显的癫发作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病人 EEG异常较多 , 应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分析 . EEG异常与热性惊厥或无热惊厥的家族史无关 , 与 FC患儿围产期及原发病也无关 .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 EEG研究 , 有人推测 FC与癫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础 , FC初发后 36个月内出现棘波或棘慢波与以后的癫发生有密切关系 , 反复多次的 EEG监测更有意义 .
-
地西泮两种给药方法治疗热性惊厥疗效比较
热性惊厥(FC)是儿科常见急症,在5岁以下的小儿惊厥中约占50%,5岁以内儿童热性惊厥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9%[1],是儿科急救常见的疾病.为探讨如何快速简便的有效治疗方法,我科采用地西泮直肠给药与缓慢静脉推注给药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对比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
60例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照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95例和复发组6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热性惊厥类型,分析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儿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复发组患儿首次发作平均年龄及发作时平均体温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围产期异常、癫痫家族史、复杂性热性惊厥、贫血、脑电图异常、低龄和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需采取有效预防性治疗干预。
-
112例儿童热性惊厥随访观察
自1989年1月至1996年5月我院共收治热性惊厥(FC)195例,对其中112例进行了随访,发现FC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现报告如下:
-
儿童热性惊厥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在儿童热性惊厥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热性惊厥患儿152例,其中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为观察组,无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热性惊厥症状.结果 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和惊厥时体温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发病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与儿童热性惊厥发作密切相关.
-
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也是继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复发。每发作一次,脑细胞就会遭受一次损伤,并直接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重者可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癫痫、脑瘫、感觉障碍、视力障碍、智力发育低下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儿童出现热性惊厥,一定要快速采取急救措施,大限度上降低由此可能带来的脑损伤。
-
24 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24 h动态脑电图(24 h-AEEG)对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本院儿科于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两组患儿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及监测配合度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使用24 h-AEEG的观察组患儿的脑电异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使用常规脑电图的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的检测配合度与对照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AEEG有助于提高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确诊率,同时不降低患儿的配合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热性惊厥患儿550例复发因素的临床和脑电图分析
热性惊厥(FC)是小儿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症,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不影响智力及生长发育,部分患儿会导致儿童癫痫的发生[1].1985年国际抗癫痫协会将其归类于特殊类型的癫痫[2].多数国家报道儿童发病率为2%~5%,我国儿童的发病率约为3.9%[3].首次发作年龄多为出生后6个月至3周岁间,平均18~22个月[4].脑电图(EEG)作为热性惊厥的常规检查,在儿童热性惊厥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首次FC发作的患儿进行了随访观察至10岁,通过对其有关复发因素和EEG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小儿FC对其脑功能的影响,并针对高复发儿童采取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儿童热性惊厥12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转归,强化对儿童热性惊厥的认识.方法 将122例热性惊厥患儿采用针刺加中药疗法治疗.采用毫针直刺患儿人中穴,随后进行物理降温,待患儿停止惊厥抽搐后给予口服清热息风汤,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4.6d,大部分患儿痊愈出院,6例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无效.在长期随访中有6例患儿转化为癫痫.结论 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医生及家属对热性惊厥的认识,对预防及治疗儿童热性惊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试论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治
目的:旨在对儿童热性惊厥临床特点、诊治方法进行探索。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台州市三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热性惊厥儿童患者的临床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0名患者均痊愈出院,随后回访中,有15名小儿复发。结论:想要确保患儿得到良好的预后,避免不良后遗症,关键在于对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并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