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在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MAD)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功能的评价.方法:收治心力衰竭患者65例,根据射血分数分为两组,将31例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归为A组,34例射血分数≤40%患者归为B组,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斑点追踪技术(STI)检测3组MAD参数.结果:A、B两组MAD各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MAD各参数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的LVEDV和LVESV均显著增高, LVEF显著降低,B组的LVEF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D参数与LVEF呈正相关.结论:斑点追踪技术通过测量MAD可为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
二尖瓣环位移对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二尖瓣环位移对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孤立性心房颤动且经常规经胸超声测量左室收缩功能(LVEF)≥50%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据左心耳内血栓情况进一步分为无血栓组(NTH组)、自发显影组(SEC组)和血栓组(TH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TMAD)值,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常规经胸超声参数,比较各组的TMAD值,分析左心耳血栓与TMAD值间的关系.结果 各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心率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内TH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心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病例组的左房内径(LAd)均大于对照组,TMAD值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内,SEC组和TH组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和左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均大于NTH组,各TMAD值均小于NTH组(均P<0.05).结论 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环位移值与左心耳血栓有明显相关性.
-
二尖瓣环位移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MAD)评价心衰患者左心功能,并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HFNEF) 25例和射血分数减低心衰患者(HFREF) 29例,另选健康者对照29例.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测量二尖瓣环位移(MAD)参数:左室室间隔处瓣环插入点大位移(TMAD1),左室侧壁处瓣环插入点大位移(TMAD2),室间隔-侧壁瓣环连线中点的大位移(TMAD Midpt)及其占左心室长径的百分数(即左心室长轴缩短率,TMAD Midpt%).结果 对照组、HFNEF组、HFREF组3组间LVEDV、LVESV依次递增,LVEF依次递减,但HFNEF与对照组相比LVEDV、L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心衰各组的MAD各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FREF组减低HRNEF组更为显著(P均<0.01).MAD各参数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所测LVEF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 (TMAD1),0.71 (TMAD2),0.74 (TMAD-Midpt),0.78(TMAD-Midpt%)(P均<0.01).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MAD有望为心衰患者提供一种简便、快捷、可靠的新方法,尤其对于卧床、肺气干扰、声窗较差的老年患者优势更大.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M型超声技术在测量胎儿二尖瓣环位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M型超声技术在测量胎儿二尖瓣环位移(M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22~26周胎儿心脏所获取的STIC容积数据,应用STIC-M型超声对MAD进行测量,并与传统M型超声测量MAD的数值进行对照,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MAD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及分析MAD与孕周、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STIC-M型超声所测得的MAD为(6.55±0.96)mm,而传统M型超声所测得的MAD为(6.54±1.06)mm,两种测量结果具有相关性.MAD值与孕周、体质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STIC-M型超声测量的MAD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优于传统M型超声.结论 STIC-M型超声可用于MAD测量,并且有可离线分析,较传统M型超声有更好的可重复性等特点.
-
超声斑点跟踪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的左室心肌力学特性,探讨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STI技术测定D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左室扭转(LVtw)和MA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心肌应变和扭转参数与MAD和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CM患者各参数减低(P<0.01),纵向应变在整体功能上的作用减弱(beta值0.66 vs 0.54,P<0.01),周向应变作用加强(beta值0.38 vs 0.44,P<0.01);DCM组GLs及LVtw是TMAD的独立预测因子;如果设定MAD为8.9 mm时,其诊断LVEF≤50%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结论 MAD和L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DCM患者左室整体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新方法.
-
二尖瓣环位移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左心室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应用二尖瓣环位移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单次血液透析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尿毒症患者40例,于透析前、后1h行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环位移,并对左室收缩功能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透析后与透析前相比,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LVEDD、LVEDVI、LVESVI及LVMI均显著减小(P<0.01),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透析后MAD-Mid、MAD-Mid%均显著减小(P<0.01).结论 单次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MAD参数对容量负荷较敏感,当容量负荷改变时,便不适宜用来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获取二尖瓣环位移(MAD),探讨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选择36名健康志愿者,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切面以及瓣环、乳头肌和心尖部左心室短轴切面,输入Qlab 6.0工作站计算二尖瓣环中点处大位移、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和左心室扭转(LVtw)参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左心室应变和扭转参数、MDA及LVEF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MAD与LVEF显著相关(r=0.84,P<0.01),直线回归方程为LVEF=39.05+1.88 MAD;②LVEF与GLs、GRs、GCs及LVtw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5、0.52、-0.51和0.61(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GLs、GCs 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③MAD与GLs、GRs、LVtw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3、0.47和0.46(P<0.01),MAD与GCs的相关性较差,r值为-0.35(P<0.05);GLs是MAD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MAD和L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新方法 .
-
斑点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新的超声二维(2D)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分析其与实时三维超声(RT3D)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9例(DCM组),平均(51±14)岁;43名年龄(46岁±14岁)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2D、RT3D全容积图像,将2D及3D图像输入QLAB 6.2工作站分别获取MAD各参数及RT3D-LVEF值.结果 DCM组的MAD各项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MAD各测值与3D-LVEF之间相关性良好(P<0.01), 各测值的可重复性均较高.MAD各测值中,以胸壁为参考点的瓣环中点大位移占左心室长径百分比(TMADm%)与LVEF相关性好, 且重复性高.结论 MAD能客观反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高,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的、甚至可替代LVEF的指标.
-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二尖瓣环位移技术(MAD)快速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活动异常.方法 随机入组63例,其中健康志愿者4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0例(病例组).所有研究对象存储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二维图像,以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应用Qlab 8.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侧壁(MADlat)、后室间隔(MADsep)二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以及二尖瓣环连线中点处MAD(MADmid),并计算MADmid与左心室舒张末长径百分比(MADmid%).分析各MAD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研究者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均与LVEF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P=0.0000),0.54(P=0.0000),0.66(P=0.0000),0.72(P=0.0000).病例组MADsep、MADlat、MADmid及MADmi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对照组vs.病例组MADsep:(11.95±2.43)mmvs.(8.46±3.29)mm,P=0.00007;MADlat:(13.38±3.09)mm vs.(9.58±2.18)mm,P=0.00006;MADmid:(12.95±2.66)mm vs.(9.09±2.65)mm,P=0.00003;MADmid%:15.84±3.25 vs.10.28±3.60,P=0.00001].结论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MAD与LVEF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且能快速、稳定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活动异常.
-
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评价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39例,LVNC患者43例.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应用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侧壁、室间隔、前壁和下壁等4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MAD)、心尖四腔观、两腔观的二尖瓣环中点位移(MADmid4、MADmid2)及其百分比(MADmid4%、MAD-mid2%).将上述指标进行两组间对比分析,分析二尖瓣环位移参数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出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LVNC组LVEF显著减低(P<0.01),EDV、ESV、LVDd测量值均显著增大(P<0.01).(2)LVNC组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MAD、MADmid4、MADmid2、MADmid4%、MADmid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LVNC组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MAD、MADmid4、MADmid2、MADmid4%、MADmid2%与LVEF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MADmid4%、MADmid2%与LVEF的相关系数较高(r=0.753、0.794).结论 应用TMAD法测量LVNC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的相关性良好,TMAD作为一种新技术能简单、准确、客观地评价LVNC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估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探讨其在评估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PA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择26例PAHCM患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LVH)患者和健康自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相应切面的二维图像,以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QLAB 9.1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各位点相对于心尖处的收缩期峰值位移(SD),计算3个切面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PAHCM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 mm vs (13.09±1.25) mm, (9.03±1.35) mm vs(12.45±1.61) mm, (10.25±1.07) mmvs (12.53±1.29) mm, (10.54±1.01) mm vs(12.39±1.52) mm,(9.25±1.13) mmvs (13.09±1.75) mm, (9.95±0.83) mm vs (12.35±0.94) mm, (9.86±0.39) mmvs(12.65±0.68) mm,t=-8.74、-8.98、-6.92、-5.19、-9.37、-9.74、-18.02,P均<0.05].与HLVH组比较,PAHCM组在后间壁、后壁、前间壁、前壁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1.17) mm vs (8.42±1.28) mm, (10.25±1.07) mmvs (8.36±1.20) mm, (10.54±1.01) mmvs (8.84±1.08) mm, (9.95±0.83) mmvs (8.58±1.09) mm, (9.86±0.39) mmvs (8.50±0.46) mm,t=5.10、6.00、5.87、5.11、11.48,P均<0.05],而在侧壁、下壁的SD差异无统计学差异[(9.03±1.35) mmvs (8.30±1.27) mm, (9.25±1.13) mm vs (8.52±1.21) mm, t=2.25、2.27,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LVH组在各位点的SD以及6个位点平均峰值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1.28) mm vs (13.09±1.25) mm, (8.30±1.27) mm vs (12.45±1.61)mm,(8.36±1.20) mmvs (12.53±1.29) mm, (8.84±1.08) mmvs (12.39±1.52) mm, (8.52±1.21) mm vs(13.09±1.75) mm, (8.58±1.09) mmvs (12.35±0.94) mm, (8.50±0.46) mm vs (12.65±0.68) mm,t=13.27、-10.34、-12.09、-9.71、-10.93、-13.35、-25.59,P均<0.05].结论 与LVEF比较,使用TMAD测定PAHCM患者的MAD,进而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是一种更为简单且敏感的新方法.
-
应用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探讨
目的 应用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技术(AMAT)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探讨AMAT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受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LVEF>50%者30例,LVEF<50%者30例.取心尖四腔心,分别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法(M-型法)和AMAT法测量二尖瓣环间隔侧及侧壁处的收缩期位移(MAD-S、MAD-l);并用改良Simpson's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MAT和M-型法测量的MAD-S、MAD-l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LVEF相关性良好(r=0.89和r=0.86).结论 AMAT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二尖瓣环自动追踪技术 二尖瓣环位移 左室收缩功能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定量评价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分析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TMAD)测量重度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二尖瓣环收缩期大位移(D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探讨Ds评价重度心衰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心衰组102例,其中重度心衰57例;心功能正常者106例为对照组.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LVEF.应用TMAD技术测定心尖四腔观(侧壁、后间隔)、心尖两腔观(前壁、下壁)、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收缩期Ds(Ds侧、Ds间、Ds前、Ds下、Ds平均)、二尖瓣环4个位平均位移(Dsmid1)、二尖瓣环连线中点处位移(Dsmid2)及二尖瓣环连线中点平均位移(Dsmid平均),并分析Ds各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Ds侧、Ds间、Ds前、Ds下、Ds平均、Dsmid1、Dsmid2和Dsmid平均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②二尖瓣环各位移D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以Ds平均、Dsmid1、Dsmid2、Dsmid平均与LVEF相关性好.以Dsmid平均评价LVEF<30%的截断点值为5.65,敏感度为94%,特异度为98.2%;以Dsmid1评价LVEF<30%的截断点值为5.45,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4.7%.结论 应用TMAD测量二尖瓣环位移Ds与LVEF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当LVEF<30%时,Dsmid平均<5.65 mm,Dsmidl <5.45 mm.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组织多普勒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组织多普勒(TD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确诊为DCM患者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3岁;符合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DCM的诊断标准,均为窦性心律,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Ⅱ~Ⅳ级.健康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1岁;体格榆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心血管疚病,均为窦性心律.分别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RT-3DE及TDI 扫查,测量并计算各参数,以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 D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Simpson与LVEF RT-3DE)、Sm明显减低,Tei指数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LVEF RT-3DE、Tei指数及Sm与LVEF Simpson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为r=0.895,P<0.01;r=0.629,P<0.05;r=-0.760,P<0.05),在DCM患者中,LVEF RT-3DE与LVEF Simpson相关性仍然显著(r=0.818,P<0.01),LVEF RT-3DE与Tei指数及Sm的相关性较对照组要明显减低(分别为r=0.487,P<0.05;r=-0.493,P<0.05).结论 RT-3DE较Sm、Tei指数更能有效评价DCM患者左心窒收缩功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探讨MAD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6例观察对象,其中健康对照组30例,患者66例.记录心尖四腔及二腔观二维图像并输入Qlab6.0工作站,自动获取二尖瓣环侧壁(MADlat)、后室间隔(MADsep)、前壁(MADant)、下壁(MADinf)四个位点的MAD以及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连线中点(mid)处MAD,并计算MADmid与左室舒张末长径百分比(MADmi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方法获取LVEF.分析各MAD参数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MADsep、MADlat、MADant、MADinf和MADmi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各位点MAD均与LVEF值显著相关,MADmid和MADmid%与LVE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和0.89(P<0.01).③MADmid评价LVEF>50%的截断点值为8.9 mm,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0%;MADmid%评价LVEF>50%的截断点值为10.9%,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结论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二尖瓣环MAD与LVEF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
胎儿心脏瓣环位移z-score值评价心力衰竭胎儿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正常与心力衰竭胎儿二尖瓣及三尖瓣瓣环位移z-score值的对比研究,探讨其评估心力衰竭胎儿左、右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解剖M型超声测量 1 012 例正常胎儿及24例心力衰竭胎儿三尖瓣环位移(FAM-TAPSE)及二尖瓣环位移(FAM-MAPSE),以孕周为自变量建立正常胎儿FAM-TAPSE及FAM-MAPSE的z-score模型,根据心室Tei指数将24例心力衰竭胎儿分为左心衰组22例及右心衰组22例,比较正常组与右心衰组胎儿FAM-TAPSE z-score值及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差异.结果 正常组与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右心衰组FAM-TAPSE z-scor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右心衰组FAM-TAPSE z-score值及左心衰组FAM-MAPSE z-score值均<-2 z-scores.结论 胎儿左、右心功能衰竭时分别表现为FAM-MAPSE及FAM-TAPSE z-score值减低,FAM-MAPSE及FAM-TAPSE z-score值分别作为左、右心功能定量评估指标,有望成为心力衰竭胎儿的产前诊断指标.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对正常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目的 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作为评价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50名,采用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用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TMAD技术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Ds),并计算其平均值(MDs),对LVEF和MD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尖瓣环6个位点MDs,与简化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的LVEF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同时发现LVESV与LVEF、MDs有较好的相关性(r=0.51,P<0.05;r=0.480,P<0.05),而LVEDd、LVEDV与LVEF、MDs无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TMAD技术可以用来作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
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评价围产期心肌病恢复良好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本研究应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TMAD)技术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分别比较了围产期心肌病(PPCM)恢复良好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年与健康志愿者的MAD.研究发现PPCM恢复良好者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再升高,而MAD还会进一步升高,从而证实了与LVEF比较,使用TMAD测定PPCM恢复良好者的MAD,能够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是一种更为敏感的新方法.
-
二尖瓣环位移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目的:采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MAD)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分为2组:糖尿病1组26例,病程≤5年;糖尿病2组28例,病程>5年;选取27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MAD测量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4个位点的舒张早期位移(De)、舒张晚期位移(Da)和四腔心、两腔心舒张早期平均位移(EDe四腔心、EDe两腔心)、舒张晚期平均位移(EDa四腔心、EDa两腔心)以及双平面左室舒张早期平均位移(EDe双平面)、舒张晚期平均位移(EDa双平面).应用RT-3DE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及心搏出量(SV)、左室峰值充盈率(PFR),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4个位点的De及EDe四腔心、EDe两腔心、EDe双平面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Da及EDa四腔心、EDa两腔心、EDa双平面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P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LVEF、EDV、ESV及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De双平面与PFR之间呈正相关(r=0.608,P=0.000),而EDa双平面与PFR之间无相关性(r=-0.130,P=0.34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早于收缩功能异常,MAD与RT-3DE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舒张功能方面有较好的相关性.
-
超声心动图评价紫杉醇对肿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自动追踪技术(TMAD)评价紫杉醇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的价值。方法52例接受紫杉醇治疗的肿瘤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化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TMAD测量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Ds)。结果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LVEDd、LVEDV、LVESV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VEF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Ds有不同程度减低,其中后间隔位点Ds减低显著(P<0.05)。结论TMAD有助于评价肿瘤患者紫杉醇化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