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小波分析法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胡庆军;田蓓;郭学谦;李蕊;赵明

    目的 验证小波分析在原发型开角性青光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提取中的可靠性.方法 正常志愿者10人(10眼),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例(I2眼),分别为正常组和青光眼组,2组均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测量.利用离散Meyer小波对原始信号进行7层小波分解,提取单一尺度小波系数,比较与原信号时域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对小波变换后的信号进行时域统计学分析.分析小波变换后信号的P1、N2、P2峰潜时,N1P1、P1N1波幅值.结果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主要成分为N1、P1、N2、P2、N3五波,其中原始信号指标正常组N1P1为(8.1±3.0)μV,青光眼组N1P1为(6.5±8.2)μV,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原始信号指标正常组P1N2为(12.5±9.1)μV,青光眼组P1N2为(12.2±4.3)μV,2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可提炼出第4,5层细节系数和(D4+D5),其波形变化较正常眼显著,波形规整,主要波形成分识别度高,重构小波细节系数D45指标后正常组N1P1为(9.2±4.2)μV,青光眼组N1P1为(6.5±3.8)μV;正常组P1N2为(13.7±5.6)μV,青光眼组P1N2为(10.2±3.2)μV,N1P1和P1N2幅值差异在正常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小波分析可作为提取正常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特征的可靠方法.

  • 视觉电生理与视网膜计对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预测的评价

    作者:徐涛涛;徐国旭;季晓燕;翟红艳

    目的 探计术前视觉电生理和视网膜计检查评估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可靠性.方法对75例(75眼)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分别行视觉电生理和视网膜计检查,即分别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及潜视力(potential visual acuity,PVA)检查,并将结果与患者术后1个月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F-ERG b波振幅平均为(405.75±38.40)μV,F-VEPP,波潜伏期平均为(112.59±26.67)ms,PVA平均为0.27±0 19,术后1个月BCVA为0.42±0.22.术前F-ERG与术后BCVA一致者51眼,可靠性为68.0%,经统计学处理,2者存在显著正线性相关(r=0.3391,t =3.079 9,P<0.05).术前F-VEP与术后BCVA一致者55眼,可靠性为73.3%,经统计学处理,2者存在显著正线性相关(r=0.475 4,t=4.616 8,P<0.05).术前PVA与术后BCVA基本一致者16眼,一致率为21.3%,经统计学处理,2者不相关(r=0.044 7,P>0.05).结论F-ERG和F-VEP检查可综合评估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功能,而视网膜计检查对此类患者术后视力进行评估的准确性欠佳.

  • 视神经挫伤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及临床治疗

    作者:唐慧;杨丽

    目的 探讨视神经挫伤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等检查表现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2例视神经挫伤患者,均行FFA和F-VEP检查,其中13例行视神经减压术,39例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葛根素静脉注射及复方樟柳碱针颞部封闭等治疗,观察FFA、F-VEP检查表现及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FFA检查显示,36例患者出现视盘充盈延迟,10例患者视盘后期荧光渗漏.F-VEP检查显示,38例患者出现P1波峰时延迟、振幅下降,4例P1波波形消失.手术治疗患者中10例视力提高或不变;非手术治疗患者中28例视力提高或不变.结论 及时行FFA、F-VEP检查及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高视神经挫伤患者疗效的关键,外伤后视力无光感患者预后欠佳.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牛建军;王一;曾玉晓;阴正勤;王仕军;陈中山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视神经(optic nerve,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和对视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雄性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制作ON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按ON夹伤后不同时间分为伤后1 d、3 d、5 d、7 d、14 d5个时间点.实验组伤后即时、3 d、5 d、7 d,按5 000 U·kg-1体重腹腔内注射rhEPO;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伤后1 d、3 d、5 d、7 d、14 d取材.取材前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应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结果 伤后7 d、14 d对照组视网膜凋亡细胞密集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外核层.实验组7 d、14 d视网膜凋亡细胞明显减少,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 d、3 d、5 d、7 d实验组P1-N2波振幅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4 d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rhEPO对ON不完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元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可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 腺病毒介导CNTF基因眼内转移对视神经损伤大鼠F-VEP的影响

    作者:张巍;叶剑;陈春林;许建涛;荣运久

    目的 观察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的影响.方法 采用钳夹视神经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夹伤后分别向各组大鼠伤眼内单次注射Ad-CNTF、PBS、Ad-LacZ、CNTF,分别于伤前和伤后1 d、14 d、28 d检测F-VEP的P1波振幅和峰潜时变化.结果 伤后1 d,各组P1波振幅大幅下降,峰潜时明显延长.伤后14 d,各组P1波峰潜时恢复正常,并维持至28 d;Ad-CNTF组P1波振幅(10.79μV±2.38μV)与伤后1 d(2.97μV±1.21μV)相比,有部分恢复,且好于各对照组.伤后28 d,Ad-CNTF组P1波振幅(14.26μV±2.55μV)比各对照组恢复好,差异非常显著(P<0.01);并且好于本组14 d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伤眼内单次注射Ad-CNTF可促进受损视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并可持续到伤后28 d.

  • 人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灿;王一;王仕军;申永刚

    目的探讨人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rhCNT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无创血管夹在成年鼠造成视神经不全损伤,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rhCNTF,对照组注射等量双蒸水.在损伤前、损伤后即刻及伤后1、2、4、8和12周检测伤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视神经损伤后即刻,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几近熄灭.伤后1周,潜伏期(LP1) 2组基本恢复至损伤前水平,与损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振幅(AP1-N2)恢复缓慢,伤后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周以后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8周时对照组恢复至损伤前的30.84%,而治疗组恢复至50.35%.结论 rhCNT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小鼠与大鼠视网膜电图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记录标准化方案建议

    作者:张作明;顾永昊;郭群;龙潭;李莉;石力;侯豹可

    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视觉电生理现象就是首先在动物身上发现的.常规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RG,PERG)、眼电图(electrooculargram,EOG)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VEP)项目.每项检查又可根据刺激模式、刺激条件和记录参数等分为不同的检查项目.

  • 两种常用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造模效果的比较

    作者:安晶;殷浩;张作明

    背景 视神经钳夹伤(ONC)动物模型是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相关基础研究的主要工具,目前常用的造模方法有经眼眶上缘开神经鞘膜视神经钳夹法和经球结膜外眦部夹伤视神经法,但关于2种模型优劣评价的研究很少. 目的 比较2种常用大鼠ONC模型的造模效果,为相关的实验研究中造模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将8~10周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经眶上缘开神经鞘膜ONC组和经眶上缘开神经鞘膜ONC 20 s、40 s、60 s组,分别采用经眶上缘开神经鞘膜视神经夹伤法(20 s)及经球结膜外眦部夹伤视神经法在大鼠的一侧眼建立ONC动物模型,各组大鼠的正常对侧眼作为对照.于造模后14 d记录各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P1波;制备大鼠视神经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并计数大鼠视网膜组织中Brn-3α阳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对2种造模方法的造模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造模后14d,经眶上缘开神经鞘ONC组和经球结膜ONC 20 s组、40 s组、60 s组大鼠的F-VEP P1波潜伏期较各自的正常对侧眼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4、-8.04、-6.50、-10.84,均P<0.01);经眶上缘开神经鞘ONC组大鼠P1波潜伏期与经球结膜ONC 20 s、40 s、60 s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2、0.05);各组大鼠术眼P1波振幅与其正常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4 d,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各组大鼠模型眼视网膜上Brn-3α表达阳性RGCs数均较正常对侧眼明显减少,经眶上缘开神经鞘ONC组大鼠视网膜上Brn-3α表达阳性RGCs数为(13.60±2.14)个/视野,为其正常对侧眼的47.49%,经球结膜ONC 20 s、40 s和60 s组中Brn-3α阳性RGCs数分别为(18.74±3.61)、(15.84±2.31)和(14.58±3.23)个/视野,分别为其正常对侧眼的67.70%、56.69%和50.17%,经眶上缘开神经鞘ONC组大鼠视网膜中Brn-3α阳性RGCs数与经球结膜ONC 40 s和60 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各组大鼠造模眼神经胶质细胞核排列紊乱,细胞基质空泡化,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眶上缘开神经鞘ONC组更为严重.结论 与经球结膜ONC模型鼠比较,经眶上缘开视神经鞘ONC模型大鼠视神经形态结构损害更为严重,视神经的传导功能更为迟缓,RGCs的存活率更低.

  • 超声微泡介导CNTF基因眼内转染对视神经损伤大鼠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敏;刘苏;王志刚;谢文跃

    背景选择理想的基因载体是当前基因研究和治疗的前提与关键,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安全、快速、有效地增强目的基因的转染和表达.目的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转染视神经损伤大鼠对视功能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超声微泡组.采用钳夹大鼠右眼视神经法制作视神经损伤大鼠模型,然后各处理组大鼠分别接受相应的干预处理.质粒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法注入,超声则采用辐照法进行干预.造模前1 d和损伤后第7天检测每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并于第7天处死各组大鼠.应用荧光金逆行标记法计数各组大鼠RGCs存活数,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视网膜中CNTF mRNA的表达量.结果损伤后第7天,单纯损伤组大鼠F-VEP P1波的隐含时较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明显延长,超声微泡组P1波的隐含时短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F-VEPP1波的振幅均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高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1波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质粒组、质粒+超声组和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目均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超声微泡组平均RGCs数多于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但少于对照组及假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泡组CNTF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假伤组、单纯损伤组、单纯质粒组和质粒+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能增强CNTF基因在眼内的转染及表达,对视神经损伤大鼠RGCs早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 地塞米松治疗大鼠视神经损伤的时效观察

    作者:何国利;朱豫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损伤后早期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佳时间.方法:将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2、4、6、8、12和24 h治疗组,每组6只.各治疗组于伤后相应时间点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处理.4、7和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病理形态、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计数,检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P1波的波幅和潜伏期.结果:视神经损伤后4、7 和14 d,各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1波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60、26.284、28.278、41.815、34.802、75.994,P<0.001);视神经损伤后7 和14 d,各时间点治疗组大鼠P1波波幅较对照组升高,潜伏期较对照组减少;8、12和24 h治疗组大鼠P1波波幅低于2、4、6 h治疗组,潜伏期高于2、4、6 h治疗组.视神经损伤后7 和14 d,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77 和 35.642,P<0.001);视神经损伤后7 和14 d,2、4、6、8 h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视神经损伤后14 d,8 、12 、24 h治疗组低于2、4、6 h治疗组(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后6 h内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佳.

  • 经颅多普勒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预测颅内压的对比

    作者:安红伟;程岗;张振强

    P各波(P2、N2、P3、N3)潜伏期及脑脊液压力.结果:与A、D组比较,B、C组vs、vm、PI、各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CD参数PI与ICP的相关系数大(r=0.769,P<0.001),FVEP的N2波潜伏期与ICP的相关系数大(r=0.642,P<0.001).2种方法对ICP的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及FVEP均可较准确地无创预测ICP.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红;史玫;郭燕燕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40例为HIE组,另选择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20 d对2组新生儿进行BAEP和FVEP检测,并测定Ⅴ波阈值.结果 HIE组新生儿BAEP中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HIE组新生儿BAEP中Ⅰ、Ⅲ、Ⅴ波的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IE组新生儿BAEP中Ⅴ波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IE组新生儿FVEP主波潜伏期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BAEP和FVEP联合检测可以早期准确评估HIE新生儿脑损伤及听力损伤程度,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810nm低能量镓铝砷激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的再生作用

    作者:林阳阳;苑秀华;周方倩;王中莉;刘苗苗;林振原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神经再生的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的测定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测定,观察810 nm低能量镓铝砷(Ga-Al-As)激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W istar大鼠88只,体重(180~ 220)g,分成激光治疗组40只、单纯损伤组32只、正常对照组16只,每组又分成l,3,6,9周4个时间点.标准的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制备成功后,激光治疗组行激光照射,照射参数为:光导子直径5 mm,照射强度60 mW,持续时间3 min,经皮至视神经损伤处,每日照射1次.单纯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在进行激光照射时,激光器无功率输出.激光治疗l,3,6,9周后测量视网膜、视神经GAP-43mRNA含量和GAP-43蛋白的表达.并且测量损伤前,损伤即刻,治疗1,3,6,9周后患侧眼F-VEP.结果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F-VEP有很大变化,表现在N1、P1、N2波潜伏期延长,在视神经损伤即刻,潜伏期瞬间延长,随后有所恢复,第1~3周进行性延长,在第3~9周之间N1、P1、N2波潜伏期有所恢复.激光治疗组N1、Pl、N2波的潜伏期也延长,但是明显小于单纯损伤组.正常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几乎没有GAP-43蛋白的表达,视神经损伤后,GAP-43蛋白的表达在伤后第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激光治疗后第1,3,6周与同一时间单纯损伤组GAP-43蛋白表达相比有所提高(P<0.05),视网膜的GAP-43mRNA的含量与GAP-43蛋白表达相一致.结论 810 nm低能量镓铝砷激光能够促进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无创检测仪在颅脑损伤脱水剂应用中的意义

    作者:汤家兵

    目的 评价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仪所测得颅内压情况来确定脱水剂的剂量及疗效.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根据无创颅内压检测情况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对照组(94例)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及头颅CT片经验性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结果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人均使用甘露醇(548.47±71.39)g,对照组人均使用(802.66±78.6)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95例(96.94%),中重残3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5例(90.43%),中重残7例,死亡2例.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指导脱水剂的应用,可大大减少了患者使用脱水剂的剂量,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有帮助的.

  •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作者:李雪松;郑秀先;李琦;李群香;祝刚;杨炳湖;荆国杰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护在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颅内压(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 86例TBI患者经CT证实有17例为DTIH,其中15例需手术治疗,发现时间为伤后6~74 h,平均19.6 h.监测结果显示迟发血肿侧ICP较对侧明显增高[(380±62)mmHg:(254±56)mmHg,P<0.01],而且明显高于69例伤后24 h无DTIH患者的平均ICPI(380±62mmHg:(242±65)mmHg,P<0.01].16例监测到ICP增高与CT检查结果吻合(94.1%).结论 NICP监护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TBI监护技术,对早期诊断DTIH可提供重要信息.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陈桂兰;喻军华;肖胜;黄锦峰;严颖;柯晓燕;胡翠兰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14例,恢复良好30例;对照组死亡10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3例,中残15例,恢复良好1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60.0%)明显高于对照组(38.0%,P<0.05),死亡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下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急性HICH患者行FVEP 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玉虎

    目的 探讨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28 d的结局分为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23例,分别对比2组患者入院后第12、24、48、72 h的ICP值,同时分析ICP值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FVEP各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弹值、WBC、中线移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在人院第12、24、48及72 h存活组患者的ICP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在入院第12 h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在入院第12 h HICH患者的ICP值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5),与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5).结论 通过监测HICH患者的ICP值能够密切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 无创联合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外伤性脑肿胀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佳兴;肖灿;石磊;刘宇;罗嫩苗;赵振宇;李江;陈静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和简易有创颅内压联合监测颅内压(ICP)值对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的指导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运用无创颅内压和简易有创颅内压联合监测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39例.GCS评分3~5分8例,6~8分17例,9~12分14例.CT中线移位<5 mm者11例,5~10 mm者10例,中线移位>10 mm者6例,双侧弥漫性脑肿胀12例.根据患者初始ICP值分为三种类型:①轻度颅高压型(ICPl5~25 mmHg)11例;②中度颅高压型(ICP25~35 mmHg)13例;③重度颅高压型(ICP>35 mmHg)15例.结果 本组轻、中、重型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0.1%(10/11)、61.5%(8/13)和20%(3/15),预后不良率分别为9.1%(1/11)、38.5%(5/13)和80%(12/1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患者入院时ICP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运用无创及有创ICP联合监测患者颅内压简单实用,可在基层医院积极推广应用;同时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对治疗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 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朱兴华;江冰;张谱;周丹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左眼制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模型,A组不治疗,B,C和D组分别予以玻璃体腔内注射神经营养因子、人脐血干细胞、人脐血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混合液.记录多个时间点F-VEP的波幅及峰潜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眼、治疗组之间相同时间点的比较,波幅和峰潜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损伤后1 h的峰潜时);各治疗组相同时间点之间的比较,D组与B组之间的波幅与峰潜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混合液对大鼠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后F-VEP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颅内感染颅内压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惠芳;阿依古丽·牙生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颅内感染颅内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100例颅内感染患者为观察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创和无创颅内压检测方法,各检测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有创检查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同时收集同期100例健康人群设置为对照组,对其实施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甘露醇治疗,比较其治疗后降颅内压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50例无创检测颅内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中无创与有创检测颅内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创与有创检测颅内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颅内压结果与有创检测结果非常相似,提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检测颅内压结果准确,无痛苦,并且对颅内压的变化监测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119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