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了解糖尿病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危险程度,探讨TCD在糖尿病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糖尿病患者52例和非糖尿病患者60例的TCD检测结果,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测对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敏感度强,可用于该病的筛查与疗效评估,对早期预防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
住院病例高血压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及相关大血管病变状况与高血压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99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期间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24 49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10年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病率为31.9%,其他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脑血管病变12.2%、心血管病变15.9%、下肢血管病变5.0%、眼病变34.3%、肾脏病变33.6%、神经病变60.3%,总患病率为73.2%.高血压与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均相关,高收缩压的OR值95%CI:1.148~1.866,高舒张压的OR值95%CI:1.141~1.242.结论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者,接近国外资料报告的水平.高血压,尤其是高收缩压是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80例(男48例,女32例)无明显下肢缺血和水肿,皮色正常,足背动脉搏动存在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血管功能测定采用肢体阻抗血流图仪.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IR)=FPG×FIns/22.5.观察踝趾段和膝踝段血管功能与ISI、H-IR的相关性. 结果 (1)血管弹性随着ISI减低和H-IR增高而从正常变差劣.(2)随着ISI下降和H-IR增加,血管阻力逐渐增加.(3)下肢血流量与ISI和H-IR有关,ISI降低和H-IR增加导致下肢血流量降低. 结论在无明显的下肢缺血的临床迹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有密切的关系.胰岛素抵抗的增大可能是2型糖尿病早期周围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评估
目的测量与评估中国大城市2型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年治疗费用的影响. 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仅有微血管并发症组、仅有大血管并发症组以及同时伴有大、小血管并发症组,并分别计算四组患者的年治疗费用. 结果①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46.7%的患者无任何并发症;而53.3%的患者至少伴有一种并发症.其中仅有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占13.3%,仅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占22.3%,同时伴有大、小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占17.7%.②在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中,外周神经病变占39.55%,视网膜病变37.69%,肾病13.81%,糖尿病足6.16%.在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24%,心绞痛31.01%,脑卒中16.80%,慢性心衰6.20%.③有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直接医疗费用是无并发症患者的3.71倍.但是,若同时伴有大、小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直接医疗费用则是无并发症的10.35倍.④中国大城市2001年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直接医疗总费用为187.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3.94%.其中81%的费用用于治疗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治疗无并发症的直接医疗费用仅占19%. 结论研究结果证明并发症是影响2型糖尿病年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
-
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vWF)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408例年龄相近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血管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125例)、大血管并发症组(123例)、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160例).观察不同组患者血清vWF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105名)比较. 结果血清vWF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0.8±0.4) U/ml;无并发症组(1.2±0.5) U/ml;大血管并发症组(1.4±0.6) U/ml;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1.6±0.6) U/ml;血清vWF水平随血管并发症增多而上升,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Logistic分析表明,vWF既与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回归系数β=0.956, P=0.001),也与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回归系数β=1.783, 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尿微量白蛋白、年龄、糖尿病病程分别与vWF呈正相关(β=0.324,P<0.001;β=0.231,P<0.001;β=0.145,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WF逐渐升高反映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von Willebrand因子 糖尿病血管病 -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 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的CRP水平变化. 结果 T2DM伴有或不伴有大血管并发症患者以及无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间血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CRP水平较非大血管病变者明显增高. 结论 CRP在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致病作用.
-
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DM)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DM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期间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1DM及T2DM患者24 49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 结果近10年我国住院DM患者DM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1.9%;脑血管病变12.2%;心血管病变15.9%;下肢血管病变5.0%;眼部疾患34.3%;肾脏病变33.6%;神经病变60.3%,DM慢性并发症总患病率为73.2%.与各种DM慢性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病程、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吸烟状况也与DM慢性并发症相关. 结论我国住院DM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非DM者,接近国外资料报告的水平.与各种DM慢性并发症相关的可控制危险因素是收缩压.
-
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大鼠微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复方连竹胶囊对糖尿病(DM)大鼠的治疗作用,观察其微血管病变的形态学变化,寻找防治DM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方法复制DM大鼠模型,采用组织培养、生化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各指标.结果DM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醛糖还原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组血浆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以上各指标均较DM组有明显改善,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DM组大鼠肾组织及视网膜组织均有明显病理改变,而中药治疗组其病理变化较DM组明显减轻.结论复方连竹胶囊治疗DM大鼠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疗效,对其微血管病变有改善作用.
-
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由基与微血管并发症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测定6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和65例健康老年对照者血浆或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维生素C(VC)、维生素E(VE)、β-胡萝卜素(β-CAR)、谷胱甘肽(GSH),同时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和餐后2 h C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肌电图. 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LPO(42.97±6.99)nmol/g高于健康老年组(31.59±7.44)nmol/g,SOD(1 712.44±157.04)U/L、CAT(217.01±29.36)μg/g、GSH-PX(21.01±3.38)×10-10U/RBC、VC(40.98±10.51)μmol/L、VE(16.44±2.45)μmol/L、β-CAR(1.19±0.23)μmol/L、GSH(0.98±0.16)nmol/L低于健康老年组[分别为(1 928.38±143.44)U/L、(264.40±63.55)μg/g、(25.16±6.41)×10-10U/RBC、(52.23±10.51)μmol/L、(23.04±5.38)μmol/L、(1.63±0.40)μmol/L、(1.25±0.20)nmol/L],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者变化更加明显,LPO和年龄呈正相关(r=0.310,P<0.05),SOD、CAT、GSH-PX、VC、β-CAR和年龄(r=0.310~0.315,均为P<0.001)及HbA1c(r=0.265~0.498,均为P<0.05)呈负相关.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LPO的增加和抗氧化能力的减弱,这种改变可能与老年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1例合并高血压和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血清中sVCAM-1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sVCAM-1水平[(973.25±73.38) μg/L]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30.45±12.47)μg/L],P<0.001. 合并高血压患者sVCAM-1 [(1263.99±87.00)μg/L]较微血管病变者[(726.57±95.40)μg/L ]增高更明显(P<0.001).结论 sVCAM-1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糖尿病血管病 -
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作用
目的 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替米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 45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及药物干预组(C组),每组15只.A组饲普通饲料.B、C组大鼠饲以高脂高糖饲料并予腹腔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及予维生素D3灌胃,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8周证实造模成功后,B组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继续饲高脂高糖饲料,C组为药物干预组,饲高脂高糖饲料同时予替米沙坦5 mg·kg~(-1)·d~(-1)灌胃.实验共16周,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空腹隔夜,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测血脂、RBP4及AOPP含量.处死大鼠取腹主动脉做HE染色.结果 B、C组大鼠血脂、RBP4、AOPP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P4与AOPP呈正相关(r=0.505,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AOPP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RBP4、甘油三酯是AOPP的主要危险因素.腹主动脉HE染色显示B组大鼠动脉壁内侧内膜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见明显钙化.C组大鼠动脉壁内侧内膜仅有轻微纤维化及玻璃样变.结论 RBP4可能通过影响血脂分布及增强血管内膜氧化应激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
-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PAI-1、D-二聚体和vWF检测的临床意义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上主要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患者体内纤溶凝血系统和内皮功能存在异常,以纤溶活性下降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为主,从而导致体内高凝状态,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现就其检测纤溶凝血和内皮功能损伤的几个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聚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
生长激素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所致血管并发症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和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生长激素(GH)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全面代谢紊乱性疾病,常伴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性的改变,而心、脑及外周动脉等大血管发生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可较正常人增加3~4倍,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因此,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寻找大血管病变进程的预防和治疗对策,已成为近年来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仅就相关机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C5orf21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 克隆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的新基因C5orf21基因,初步研究C50rf21基因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RT-PCR从人主动脉组织中克隆出C5orf21基因并经酶切、测序鉴定;研究C50rf21基因的组织表达谱、血管细胞表达谱以及高糖高脂对巨噬细胞中C5orf21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C5orf21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出CSorf21基因,人主动脉组织中存在5种C5orf21基因剪切体,编码框长度分别为1251、1113、894、810、810 bp,第3、5种剪切体GenBank数据库中尚未有收录,其中第4、第5种剪切体的蛋白编码框相同,均为810 bp,其差别主要在5′非翻译区碱基的不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5orf2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5,C5orf21含有Arb2结构域,可能与H3组蛋白第9位赖氨酸的甲基化有关;C5orf21组织表达较为广泛,以脂肪和主动脉组织表达高;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均有C5orf21基因的表达;高葡萄糖、油酸及LDL均上调巨噬细胞中C5orf21基因的表达.结论 首次在mRNA水平证实了C5orf21基因的存在,C5orf21基因表达的改变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关.
-
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调查及神经病变分析
目的 调查和分析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全国14家医院的2004年全年门诊和住院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统一调查,包括病史回顾、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等,对足溃疡进行分类、分期、神经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纳入统计糖尿病足患者530例,神经性溃疡患者337例(63.6%)其中单纯性足部神经性溃疡172例(32.5%),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混合性溃疡165例(31.1%),缺血性足部溃疡193例(36.42%).足溃疡诱因物理因素占62.4%~84.9%.神经性足溃疡患者病程3(1,60)个月明显短于缺血性足溃疡组5(1,96)个月(P<0.001).混合性足溃疡患者病程12(1,108)个月长于神经溃疡患者及缺血性溃疡患者(P<0.001).足部溃疡程度Wagner分级与糖尿病病程、经济收入、足畸形、膝反射、踝反射、足部音叉振动觉、尼龙丝感觉点、踝肱指数(ABI)、足部动脉搏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呈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的因素是左胫后ABI、右足音叉振动觉及经济收入.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神经性溃疡较常见,神经性损害预后优于血管性因素糖尿病足;混合性糖尿病足预后较差.周围神经病变中尼龙丝感觉点、足部音叉振动觉和肌腱反射的检查为简单实用.
-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初步探讨
目的 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技术进行分析并观察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7年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Ⅰ~Ⅳ级糖尿病下肢病变患者150例(176条患肢),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为主.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治疗血管再狭窄等.结果 150例患者(176条患肢)共进行187次介入治疗,161条患肢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1.4%,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ABI为0.34±0.27,术后ABI为0.96±0.24.共有134例患者(153条患肢)经术后随访,平均随访5个月(1~16个月),术后1、6个月ABI比值分别为0.88±0.34、0.71±0.26;超声检查示术后随访期间有21例(13.7%)治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1例(7.2%)再次行介入治疗.结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疗效确切,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
-
糖尿病血管重构及其防治
-
无症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探讨
糖尿病(DM)的微血管病变是DM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无症状DM(ADM)没有临床症状,更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我们对1998年初我市普查时做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口服葡萄糖75g)符合WHO诊断标准且没有临床症状的ADM 28例及有临床症状的临床DM(CDM)32例进行眼底检查和尿白蛋白测定,了解其微血管病变的患病情况,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Coutter-JJ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43例,无微血管病变33例)和68例正常对照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MPV、PCT、PDW、PLT高于对照组[(8.9±0.9) fl vs (7.9±0.7) fl,(1.7±0.3)% vs (1.5±1.3)%,(15.9±2.5) fl vs (17.6±1.0) fl,(201±661)×109/L vs (241±85)×109/L,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MPV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9.2±0.8) fl vs (8.5±0.7) fl,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和无微血管病变组MPV与FPG呈正相关(r=0.77,0.62,均P<0.01). 结论测定MPV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