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IC患者测定凝血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作者:尹成娟;宋长广;白伟

    目的:探讨血清中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在DIC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近5年在本院临床治疗中怀疑有出血倾向,且证实存在DIC的各类疾病患者62例作为病例组.60例无出血性、凝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的同期住院产妇、手术等患者作为病例观察组.50例健康查体各项指标均无异常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组血清TM、F1+2、β-TG、D-二聚体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vWF含量.结果:病例组早期DIC患者血清TM、F1+2、β-TG、D-二聚体、vWF含量显著高于病例观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并随着DIC的发展而逐步升高.结论:血清中凝血分子标志物含量变化,可作为DIC早期预测、诊断的重要指标,动态监测DIC病情发展情况、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

  • 病毒性肝炎患者抗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慧芬;陈权;李稻;王鸿利;巫善明

    病毒性肝炎(肝炎)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本研究检测23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的抗凝血分子标志物,以探讨各型肝炎患者凝血与抗凝血、纤溶与抗纤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作者:王明山;王霄霞;潘景业;陶志华;金艳慧;谢于鹏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1-2].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秦祥德;杨春云;张媛;倪一虹;于超;冯晓丽;徐成伟

    目的:探讨骨折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的影响及其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糖尿病骨折组,n =90)、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n =90)及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均有可比性的健康人群(正常对照组,n =90)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膜颗粒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等含量或活性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糖尿病骨折组 Fib、D-dimer、vWF、GMP-140、F1+2和 TAFI 的测定值分别为(5.3±1.4)g /L、(1350.1±88.3)ng /mL、(161.9±6.6)IU/dL、(21.8±2.5)μg /L、(1.6±0.5)nmol/L、(30.5±3.8)μg /mL;糖尿病组的相应测定值分别为(4.1±1.2)g /L、(880.5±35.6)ng /mL、(123.6±5.5)IU/dL、(18.9±2.3)μg /L、(1.3±0.3)nmol/L、(28.3±2.9)μg /mL,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测定值分别为(2.5±0.6)g /L、(145.7±22.5)ng /mL、(96.8±4.5)IU/dL、(13.8±2.1)μg /L、(0.8±0.2) nmol/L、(26.4±2.5)μg /mL,糖尿病骨折组和糖尿病组的测定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F =141.70、10396.17、3072.95、277.67、116.05、39.06,P <0.001),且糖尿病骨折组较糖尿病组显著增高(18.5±2.7);糖尿病骨折组和糖尿病组的血浆 TFPI 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6.2±1.3,17.3±2.1,18.5±2.7,U/mL),且糖尿病骨折组较糖尿病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68,P <0.001)。结论骨折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凝血活性增强,高凝状态加剧,进而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止血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分析

    作者:万楚成;夏云金;章正华;刘瑜;张霞;胡明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blas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严重,除血小板减少外,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所致的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 葛根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作者:袁修学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P-选择素(Ps)的变化及葛根素(Puerarin,Pue)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60只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葛根素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分别于CLP后2、8、16小时尾静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浆F1+2、DD、TM和Ps含量的改变.

  • 几种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在妊高征患者血中的变化

    作者:徐勇;霍梅;徐宏斌

    目的:观察几种内皮细胞损伤与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在妊高征患者血中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将86例妊高征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vWF因子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结果:F1+2、TAT和TM在各组妊高征中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F1+2和TAT在各妊高征组中含量并无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间有显著性相关;TM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各妊高征组中vW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各组F1+2和TAT与vWF和TM含量之间并无相关性.结论:妊高征患者中存在着明显的凝血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但现有指标显示凝血活化进程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进程之间并无相关性;vWF在评价妊高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 脑梗死炎性反应65例报道

    作者:刘康;陈安强;付桂丽;翁颖;陈光莉;尤丛笑;张曦;陈赞军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致脑血管受损的疾病.由于脑功能障碍,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一些血清学指标如:IL-6,IL-8,VICAM-Ⅰ,这些指标的改变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凝血分子标志物AT-Ⅲ能早期反体内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的活性,对DIC早期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作者:张红

    目的 观察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妇科行肿瘤手术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肿瘤检测结果分为恶性肿瘤组(n=29)和良性肿瘤组(n=33).另选择30例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抗凝血酶(AT)水平.比较恶性肿瘤组与对照组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分析比较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患者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术后3 d和术后7 d四个时间点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术前3 d的vWF、GMP-140、TAT水平逐渐升高,均高于对照组,A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WF、GMP-140、TAT和A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术后7 d的vWF、GMP-140、TAT水平均低于术前,AT水平高于术前,术前和术后7 d的vWF、GMP-140、TAT和AT水平差异明显(P<0.05).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术后3 d恶性肿瘤组患者vWF、GMP-140和TAT均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AT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两组患者的vWF、GMP-140、TAT和AT水平差异显著(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WF、GMP-140、TAT和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的凝血分子水平逐渐升高,术后7d渐渐恢复正常.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