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长轴方向收缩后收缩现象的研究

    作者:徐伟忠;金艳;娄佳;蒋继东;王斌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左心室长轴方向局部心肌收缩后收缩(PSS)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组织成像条件下对心肌梗死(MI)、扩张性心肌病(DCM)、肥厚性心肌病(HCM)及高血压痛(HBP)患者的左心室纵向各节段的收缩后收缩进行测定,并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 ①PSS发生率:HBP组、HCM组、DCM组、MI组PSS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呈依次逐渐增高改变;②PSS分布规律:HBP组、HCM组、DCM组的PSS主耍分布在前后间隔及下壁,与正常组相似,而MI组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性;③PSS持续时间:4组疾病组的PSS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正常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以MI组持续时间长;④PSS峰值速度:4组疾病组的PSS峰值速度均高于正常组(P<0.05),其中以MI组峰速高.结论 左心室纵向PSS能反映心肌功能情况,其PSS的发生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峰值速度越大提示心肌功能损害的可能越大.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李秀兰;邓又斌;杨好意;常青;黎春雷;潘敏;刘娅妮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应用QTVI离线分析31例HCM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左室长轴和短轴方向各心肌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Vs),计算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各心肌节段在长轴与短轴方向速度的比值.结果 HCM组肥厚与非肥厚心肌节段的平均Vs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绝大部分心肌节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HCM组肥厚与非肥厚心肌节段的平均Vs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人长轴与短轴方向速度的比值均>1,而HCM患者其比值明显降低,大部分比值<1.结论 HCM患者尽管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左室长轴方向各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受损,损害不仅发生在肥厚的左室壁,非肥厚的室壁同样受到损害;QTVI能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 心力衰竭患者的组织速度图特征

    作者:王欣;朱天刚;权欣;齐雨晴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组织速度图研究,测定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参数,探讨其组织速度图特征.方法选择18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在静息状态下获取标准心尖二腔、四腔观和长轴观的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脱机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收缩、舒张速度、加速度及相应时间间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患者的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心房收缩时间显著延长,射血时间、快速充盈时间缩短,收缩波、舒张早期波的峰值速度下降,收缩、舒张期的加速度下降,以上特点尤其在室壁基底段明显.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心力衰竭患者的组织速度图存在特征性改变,即收缩、舒张期的峰值速度、加速度降低,等容收缩和等容舒张时间延长.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心肌的收缩后收缩

    作者:张涓;吴雅峰;曾定尹;胡大一;许玉韵;吴江;隗冬梅;姜维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成像技术(QTVI)评价3支血管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各时期纵向运动特点和在等容舒张期出现的收缩后收缩现象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30例心肌梗死患者(MI组)和30例无任何心脏疾患者(对照组)的左心室局部心肌,获得纵向上不同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同步多普勒速度、时间速度积分曲线,测量其等容收缩期(IVC)、射血期(S)、等容舒张期(IVR)、快速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A)的峰值速度(VIC、VS、VIR、VE、VA)和大时间速度积分(TVImax).结果 MI组纵向上心肌各节段运动峰值速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梗死节段更明显.等容舒张期多个节段出现的异常正向波提示收缩后收缩.此外,梗死组多个节段时间速度积分出现收缩期末和等容舒张期两个波峰,TVImax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3支病变血管的心肌梗死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明显减低;等容舒张期的异常活动提示收缩后收缩,存在局部心肌的室壁运动异常;等容舒张期的VIR是局部心肌室壁运动异常和心肌缺血的标志.

  •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正常人心动周期时间间期的研究

    作者:朱天刚;胡大一;权欣;王欣;王龙

    目的根据组织速度图中速度-时间曲线确定心脏心动周期的时间间期及其正常参考值.方法获取29例健康志愿者标准心尖二腔、心尖长轴和心尖四腔观组织速度图,根据心肌各节段的速度曲线,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和中段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时间间期.结果组织速度图在各室壁的基底段进行采样和分析,其成功率为100%.对左室室间隔基底段与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各时间间期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在等容收缩时间、加速收缩时间、收缩达峰时间、等容舒张时间、R波至快速充盈峰值时间、快速充盈时间、心房收缩时间、舒张后期时间、快速充盈加速时间、心房加速时间和舒张早期达峰时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或<0.001).对左室不同室壁的基底段与室间隔基底段的收缩期或舒张期时间间期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各收缩时间间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左室侧壁与室间隔基底段在快速充盈时间、等容舒张时间、舒张后期时间和R波至心房收缩峰值时间差异均存在极显著性意义.结论组织速度图不仅可以更为精确、直观、定量评价正常人心脏心动周期的时间间期,而且可以定量测量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收缩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舒张加速时间和舒张加速时间等,是一种比心电图更为全面和准确,而且可以快速、实时评价心脏时间间期的可靠方法.

  • 组织速度成像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心肌收缩后收缩

    作者:宋则周;马静

    目的 探讨组织速度成像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右室心肌收缩后收缩(PSS)的意义.方法 获取26例IPAH患者和25例正常人右室6节段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各节段等容收缩期峰速(VIC)、射血期峰速(VS)、PSS峰速(VPSS)和PSS持续时间(TPSS),计算VPSS与VIC、VS的比值(VPSS/VIC,VPSS/VS).以VPSS/VIC作为判定主动性与被动性PSS的标准并对其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仅少数节段出现生理性PSS,而IPAH各节段均出现病理性PSS.与生理性PSS相比,病理性PSS VPSS、VPSS/VIC、VPSS/VS增大,TPSS延长.与被动性PSS相比,主动性PSS VPSS、VPSS/VS增大,TPSS延长.结论 IPAH右室心肌存在病理性PSS,可能与心肌 "类缺血"状况有关.生理性和病理性PSS、主动性和被动性PSS差异明显.

  • 组织速度成像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心肌非同步运动

    作者:宋则周;马静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右心室非同步运动的意义.方法 选择26例IPAH患者和25例正常人,常规测量、计算右心室结构参数(游离壁厚度、舒张末期面积和收缩末期面积、面积变化率)和功能参数[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速(Sa)、舒张早期峰速(Ea)、舒张晚期峰速、Tei指数].离线分析右心室3个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组织速度曲线,测量QRS波起点至6节段Sa、Ea时限(TQ-S、TQ-E).计算同一节段3个壁间TQ-S、TQ-E大差值(Inter-ΔTQ-S、Inter-ΔTQ-E)、同一壁内2个节段间TQ-S、TQ-E大差值(Intra-ΔTQ-S、Intra-ΔTQ-E)及6节段间TQ-S、TQ-E大差值(Max-ΔTQ-S、Max-ΔTQ-E).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IPAH患者Inter-ΔTQ-S、Inter-ΔTQ-E、Max-ΔTQ-S、Max-ΔTQ-E明显延长(P<0.001),Intra-ΔTQ-S、Intra-ΔTQ-E略延长(P>0.05).IPAH患者Max-ΔTQ-S、Max-ΔTQ-E与右心室结构参数和功能参数均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IPAH右心室内存在非同步运动,且与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关系密切.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结合心肌超声造影评价犬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局部心肌功能

    作者:张清阳;邓又斌;刘娅妮;黎鹏;申屠伟慧;刘冰冰;杨好意;毕小军;陈斌;黎春蕾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左心室急性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经微导管向11只健康杂种犬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端推注一定直径的血管栓塞微球,不开胸制备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模型.应用自制超声造影微气泡进行实时心肌超声造影(MCE),对节段室壁心肌造影强度-时间曲线进行指数方程Y=A·(1-exp-β·t)拟合.结果 冠状动脉内注射微球后,MCE发现28个节段左室壁心内膜下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标化后的A·β值明显降低(P<0.05),对应的心外膜下心肌A·β标化值无明显变化(P>0.05).28个节段心肌室壁增厚率栓塞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节段心肌长轴方向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均明显减低(P<0.05),等容舒张期速度曲线也由负向波为主转为正向波为主.结论 心肌长轴方向运动速度能够更加敏感、准确地发现急性心内膜下缺血导致的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损伤改变和收缩后收缩现象.

  • 心肌运动速度和应变率评价不同程度心肌缺血

    作者:白姣;邓又斌;刘红云;杨好意;毕小军;常青;潘敏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犬不同程度急性心肌缺血前后左室前壁心肌运动速度和应变率(SR)的变化,探寻一种能定量、敏感、无创性地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新方法.方法将9只开胸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 血流减少造成中度、重度心肌缺血模型,取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以QTVI分别检测不同程度缺血时左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endo、Vsepi)、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endo、Veepi),并计算出收缩期SR(SRs)和舒张早期SR(SRe). 结果基础状态下,心内膜下心肌速度高于心外膜下心肌速度.缺血导致左室前壁Vsendo、Veendo、Veepi和SRe均显著下降,尽管Vsepi降低不明显,但 SRs降低显著.结论心肌运动速度和应变率能敏感地评价不同程度实验性心肌缺血,比常规的方法(运动幅度和室壁增厚率)更敏感.

  • 冠心病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定量研究

    作者:张生光;俞静;陈爱;骆合德;冯金忠;黄云健;汪荣金

    左室心肌中纵行肌纤维占70%,它在长轴方向上的舒缩运动对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能定量获得心肌各节段收缩和舒张时多普勒轴向运动的速度.本研究应用QTVI技术评价冠心病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和舒张时运动速度的变化,为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和评判疗效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朱天刚;张红;杨松娜;周惠清;阎小娣;潘咏梅;刘美贞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相结合,对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可防止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并可使超声负荷试验进行量化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一种可靠的超声定量方法.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正常人不同年龄组左心室心肌运动特点的研究

    作者:张全斌;刘望彭;张青兰;刘晓蓉;段秀丽;李朝军;陈晓燕;邵春娟;贾保霞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可定量评价室壁运动.本研究应用QTVI技术,初步探讨各年龄组正常人左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规律,以便为不同年龄组各种心肌运动相关疾病及功能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功能

    作者:何瑾;蒋国平;叶菁菁;陆亚君;徐平

    法洛四联症(TOF)右心室功能与手术和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TVI)测量32例TOF患儿和30例正常小儿三尖瓣环运动速度,旨在探讨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参数评价TOF患儿右心室功能的价值.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组织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检测胎儿左心室Tei指数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丽雅;金鹏;吕国荣;王振华

    胎儿Tei指数不受孕周、前后负荷、心率等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价心脏整体功能的方法[1],且其对于宫内急性缺氧也是一个简便且有效的指标[2,3].文献报道胎儿Tei指数正常值范围差异较大,推测可能与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有关.

  •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冠心病不同程度缺血心肌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作者: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CAD)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缺血心肌及心梗后缺血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评价其对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CAD患者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加重,TVI各曲线变得紊乱,收缩期波峰显著降低,非心梗1级组、2 级组、3级组及心梗组各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降低,心梗组明显下降(P<0.05).运动立称(SD)、运动速度(SV)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左前降支所支配的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心尖段SV、SD均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3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V、SD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11个节段SV、SD降低(P>0.05).S、SR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比较,11个节段组织应变(S)、应变速度(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除侧壁心尖段外,余10个节段S、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缺血心肌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成像、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四项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减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 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室壁运动

    作者:沈燕华;贺声;宋凯;张云山;余泽辉

    目的 探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同步实时采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9例患者(分为4组)心尖四腔观、心尖两腔观和心尖左室长轴观的组织速度动态图像,测量左右心室壁基底段的收缩及舒张速度,并做对比研究.结果 左室部分室壁收缩及舒张速度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左室下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以截断值为-5.19 cm/s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高(P<0.01).结论 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可较准确地分析心肌缺血时收缩及舒张运动的速度变化,对评价缺血心肌的敏感性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

  •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作者: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不同时间点心室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研究其评价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接受PCI治疗的15例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时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曲线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参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2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与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SV)、收缩期峰值位移(SD)增高(P<0.05);术后3个月,8个节段(除前间隔心尖段、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V、SD增高更为显著(P<0.05).术后3个月6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后壁心尖段)SV、SD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3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大应变值(S)及SRI的收缩期大应变率值(SR)增高(P<0.05);术后1个月5个节段(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S、SR增高(P<0.05).术后3个月9个节段(除侧壁心尖段、后间隔心尖段)S、SR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T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的局部功能,动态观察PCI前、后局部心肌功能变化,可评价PCI的治疗效果.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功能早期改变的价值

    作者:李兆芳;王军;卢超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早期改变的价值.方法:对6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者行常规超声及组织速度成像,测量并计算EF、E/A、二尖瓣环处心内膜面Vs、Ve和Va峰、Ve/Va.结果:高血压组Vs值、E/A、Ve/V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敏感性较高,可以早期发现心脏功能异常.

  • 高血压左室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作者:娜日苏;秦林金;王金锐;刘志跃;王淑敏;杨敬英

    目的:探讨室壁应力(stress)与应变(strain)的关系及其评价高血压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高血压病人和30例健康人.应用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血指数(C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并联合袖带肱动脉血压值计算左心室收缩期经线峰值室壁应力(Pσm).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获取左室前壁中段心肌长轴应变曲线和峰值收缩应变值(PSS).结果:①高血压组Pσm显著增高,而PSS显著降低(P<0.05~0.01).②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σm与PSS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1).③在相同Pσm水平下,左室重构组PSS实测值及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值较正常构型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①高血压左室室壁应力与应变呈显著负相关.②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不依赖心脏后负荷,能够早期评价高血压左室收缩功能和更客观地反映心肌本身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成为评价在体心脏心肌病理生理变化的一个有价值的方法.

  •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心脏收缩期时间间期变化与左心收缩功能的关系

    作者:金颖;高东梅;宋军;孙志霞;伊莲花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应用于临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新方法.应用QTVI技术评价左心局部舒张功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关于QTVI技术测定心脏时间间期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组织速度曲线测定对照组及高血压患者心脏收缩期的时间间期,并与左室收缩波(S波)及应用传统方法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相对照,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

69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