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蔡贤华;陈庄洪;罗芝荣;徐永年;唐运章;刘曦明;徐峰

    目的:探讨同种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DBMG)修复大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替代自体骨的可能性.方法:临床采用人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治疗大块骨缺损31例,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并观察伤口、体温、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变化.结果:伤口一期愈合29例;因植入物直径过大、再次手术后伤口愈合1例;术后间断发热(<38.5℃)12例,1 w后正常:除1例感染性骨缺损失败外,其他病例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均正常,30例治愈.结论:SDBMG具有力学性能可靠、成骨作用及组织相溶性良好的特点,是长骨大块骨缺损的有效修复材料,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用于临床,但对活动期感染性骨缺损宜慎用.

  • 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与理化性能研究

    作者:陈建民;金大地;瞿东滨;张忠民;张海兵

    目的探讨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方法及其理化性能.方法分别制备硫酸钙、骨基质明胶颗粒,按1∶1、2∶1、3∶1、1∶0不同质量比例制备复合人工骨.经扫描电镜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及体外降解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复合人工骨的结构特征、力学强度及降解速率.结果硫酸钙与骨基质明胶呈均匀混合分布,材料内见较多孔径为100~500um的微孔结构,孔隙间相互交通,随着骨粒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增大.质量比为1∶1、2∶1、3∶1、1∶0的复合人工骨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53±0.62)、(6.74±0.78)、(13.60±1.01)、(39.85±2.33)MPa,100%体外降解时间分别为8、10、12、12周.结论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具有利于新骨长入的微孔结构,随着骨粒含量的增高,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减低,降解时间加快,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可适用于不同的植骨需要.

  • 松质骨骨基质明胶负载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红星;刘淼;李佛保;曹峻岭;王民;张增铁;张富军;郭雄

    目的探索松质骨骨基质明胶(BMG)作为软骨细胞培养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单层培养扩增,并负载于松质骨BMG上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解剖显微镜、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培养6 d软骨细胞在松质骨BMG上分裂增殖.12 d形成10~12层细胞的软骨组织,Safranin-O染色阳性.18 d软骨组织厚度增加,胶原染色阳性.培养24~42 d网眼中细胞数量增多,周围形成25~30层细胞的软骨组织.培养42 d,解剖显微镜观察显示形成直径4 mm的"圆盘状软骨".电镜观察显示软骨细胞外有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形成的软骨组织基质中有Ⅱ型胶原.结论松质骨BMG可作为软骨细胞培养的较好支架.

  • 切除卵巢对骨基质明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

    作者:耿华欧;周磊;章锦才;胡彬;屈菊兰

    目的探讨实验性骨质疏松状态对骨基质明胶修复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将6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90 d后两组各抽取10只测定骨密度以确定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其余48只大鼠制备直径8 mm颅骨极量骨缺损并同期植入骨基质明胶颗粒.植入术后21和56 d两组每次分别处死12只大鼠,通过不脱钙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示踪及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测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骨密度测定指标显示,去卵巢90 d后骨质疏松状态建立.骨基质明胶植入术后21 d,均有新骨在两实验组骨缺损内形成,去卵巢组新骨形成较少,四环素标记成骨区域较稀疏.植入术后56 d,对照组骨缺损基本修复,去卵巢组骨缺损部分区域为纤维结缔组织充填.植入术后21 d、56 d荧光双标间距和平均矿化沉积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缺损区新生骨痂的钙磷比值定量分析,去卵巢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d:0.4892±0.0342、0.5475±0.0204,P<0.01;56d:1.0950±0.0437、1.1955±0.0463,P<0.01).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降低了骨基质明胶的成骨效能.雌激素可能在生物骨替代材料参与的骨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 神经生长因子结合骨基质明胶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薛英;刘强

    目的 运用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将结合神经生长因子的骨基质明胶与海藻酸钙膜联合使用,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NGF)与骨基质明胶(BMG)制成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NGF-BMG).48只新西兰兔的颅骨上制成双侧顶骨缺损,直径10 mm,骨缺损区内外均覆盖海藻酸钙膜.随机分成A(NGF-BMG)组、B(BMG)组、C(NGF)组和D(空白)组4组.术后第4、8、12周作形态学观察、X线片图像分析、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A组在新骨生成、X线片新生骨的灰度值、组织切片新生骨所占比例和三点抗弯强度方面,均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1)NGF-BMG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既能持续释放NGF,又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2)NGF具有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单独使用无法在骨折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 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俊宾;董首利;夏仁云

    目的 研究和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BMG三维支架中对骨髓基质干细胞(SM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大白兔的髂骨骨髓液中提取和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将无血清Mc5A培养液分为四组,含有5 ng的TGF-β1和100 ng的IGF-I组为A组、含有TGF-β1为B组、含有IGF-1组为C组及无血清Mc5A培养液为D组作为空白对照,先进行单层细胞培养的10天,再置于松质骨基质明胶(BMG)支架中继续培养10天,然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蛋白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第5、10天后,各组单层细胞培养的细胞个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即A组>B组>C组>D组;第20天后各组的BMG支架蛋白多糖含量检测结果,即A组>C组>B组>D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TGF-β1可提高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软骨分化能力,而IGF-I可提高TGF-β1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作用.

  • 骨基质明胶在异位成骨区的成骨研究

    作者:王瑞芳;秦书俭;田志逢

    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后的骨基质明胶(BMG)在异位成骨区的成骨效果.方法 将36 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 组,每组12 只.A 组血管束植入用bFGF 预处理过的BMG 中;B 组血管束植入未作任何预处理的BMG 中;C 组单独植入BMG.分别于术后4、8、12 周给各组动物灌注墨汁后做HE 及Masson 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新生骨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 组新生骨面积均大,与C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新生骨面积比与血管面积比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4 周=0.53,P﹤0.05;r8 周=0.46,P﹤0.05;r12 周=0.61,P﹤0.05.结论 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面积越大;新生骨面积比与血管化程度呈正相关.

  • Sox9基因转染的人脐带血干细胞复合骨基质明胶/生物蛋白胶 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军;徐辉;温绣蔺;王波涛;张阿玲;史艳霞;王正辉

    目的 探讨Sox9基因转染的人脐带血干细胞(hUCMSC)复合骨基质明胶/生物蛋白胶体内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UCMSC;采用脂质体转染Sox9载体质粒,将转染的细胞在骨基质明胶/生物蛋白胶材料上体外培养8周,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选择雄性SD大鼠55只,体质量(150±20)g.将体外形成的软骨样组织移植入SD大鼠背部皮下,8周时行组织学检查,观察软骨形成能力,并进行宿主免疫反应监测.结果 体外培养8周后hUCMSC在支架材料上生长良好,分泌大量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移植入大鼠体内8周后,形成软骨样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阳性.移植后IgG、IgA、IgM、C3和C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G(1.1056±0.0192)μg/mL vs(1.1450±0.0231)μg/mL(术后28 d),IgM(0.2191±0.0343)μg/mL vs(0.3487±0.0303)μg/mL(术后28 d),IgA(0.3507±0.0585)μg/mL vs(0.3677±0.0424)μg/mL(术后28 d),C3(122.65±4.40)μg/mL vs(130.63±2.98)μg/mL(术后28 d),C4(49.89±2.11)μg/mL vs(51.45±3.74)μg/mL(术后28 d)].Sox9基因转染的hUCMSC复合骨基质明胶/生物蛋白胶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移植入体内后未引起明显的宿主免疫反应.结论Sox9基因转染的hUCMSC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一种良好的种子细胞来源.

  • 骨基质明胶颗粒复合骨水泥修复肿瘤性骨缺损

    作者:何一成;周勇;赵廷宝;范清宇

    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作为骨移植材料具有容易吸收,诱导成骨作用优于脱钙骨,具有明显的修复骨缺损的作用[1,2].1996年8月1999年4月,我们试用骨基质明胶颗粒复合骨水泥(Bone Cement,BC)修复肿瘤性骨缺损32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收集严重损伤不能再存活的肢体骨或新鲜尸骨长骨的皮质骨,按改良Urist方法[3]去除软组织和骨髓,水洗、液氮冷冻,粉碎成1mm3的颗粒,用1:1氯仿甲醇溶液脱脂,0.6mol/L盐酸脱钙后,再依次经2mol/LCa-Cl2,0.5mol/L EDTA,8mol/L LiCl(pH5.5)等处理,将脱钙骨转变成骨基质明胶,速冻后粉碎,标准筛筛取粒度在100~400um的颗粒,分装于玻璃瓶中,每瓶含BMG5g,速冻后真空压盖,60Co辐照灭菌,4℃保存备用.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基质明胶包埋血管束的促血管化作用

    作者:王瑞芳;秦书俭;程应斌;任占川

    ①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基质明胶(BMG)包埋血管束的促血管化作用.②方法 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2只.A组:bFGF +血管束 +BMG;B组:血管束+ BMG;C 组:BMG.分别于术后4、8、12周给各组动物灌注墨汁后做透明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做HE及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③结果 3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化,效果以A组好,B组次之,C组差.④结论 bFGF对BMG包埋血管束有促血管化的正协同作用.

  • 骨基质明胶复合自体红骨髓及同种异体骨联合修复骨缺损

    作者:李光辉;李锋;夏仁云

    背景:骨基质明胶、红骨髓和同种异体骨常被用来修复骨缺损,但三者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尚缺乏研究.目的:评价骨基质明胶复合自体红骨髓及同种异体骨联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病例随访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对象为1999-10/2002-02本院骨科收治的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损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14~36岁.无其他系统疾病.干预:76例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损患者,彻底刮除病灶或作肿瘤骨段切除,并对瘤壁作灭活处理,以同种异体骨作支架,周围填充骨基质明胶和自体红骨髓复合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机体反应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为5~16个月,X线显示新骨形成时间为术后1.5~4个月,完全骨化的时间为术后5~9个月,骨缺损骨性愈合74例,并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肿瘤复发2例,术后机体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结论:骨基质明胶、自体红骨髓、同种异体骨复合物能有效修复骨缺损,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 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

    作者:陈建民;刘方刚;金大地

    背景: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是一种良好的骨传导材料,但单一硫酸钙缺乏骨诱导活性,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的:拟验证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内实验,多角度观察,于2004-12/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1只,体质量2.5-3.5 kg,制备双侧尺骨缺损模型;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均由本实验制备.方法:分别制备硫酸钙、骨基质明胶,2:1比例复合,植入兔尺骨15 mm骨缺损.实验分为3组,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植入复合人工骨,硫酸钙组单纯植入硫酸钙,空白对照组缺损区旷置.主要观察指标:于造模后4,8.12周分批取材,经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示踪检测,观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植入区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植入4周,缺损区两端及中央均可见岛状新骨生长;8周时材料已完全降解,新骨生长活跃,并逐渐由编织骨重塑为板层骨;12周缺损区被新生骨替代,骨结构逐步成熟,与宿主骨间形成骨性桥接,髓腔再通,完成骨性修复.硫酸钙组4周两端也见新骨生长,但较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组成骨量少,中央部位新骨出现时间晚;8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区可见大量骨痂生长,两端出现板层样新骨;12周缺损区得到基本修复,但骨髓腔轮廓不清,空白对照组术后形成骨不连.结论: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有效地修复兔尺骨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 软骨细胞在松质骨骨基质明胶上生长分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宋红星;刘淼;王民;曹峻岭;张志刚;尹战海

    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在松质骨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上生长分化的状况.方法分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以松质骨BMG为支架材料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软骨细胞在松质骨BMG表面及内部孔穴能较好分裂增殖,软骨细胞周围基质Safranin-o及胶原染色阳性.培养到24~42d形成直径约4mm的"圆盘状软骨".结论软骨细胞在松质骨BMG上体外培养,能形成软骨组织.

  • 多孔磷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骨水泥的构建及理化特性

    作者:王松;杨函;杨剑;张开权;康建平;王清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可用于修复骨缺损,但单一的磷酸钙骨水泥脆性大,不具有骨诱导活性,生物活性差.目的:构建多孔磷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骨水泥,分析其理化特性.方法:提取兔骨基质明胶,制作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空白微球,将PLGA微球(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对应制作的骨水泥分别设为空白组、5%组、10%组)、骨基质明胶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构建多孔磷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骨水泥,考察3种复合骨水泥的微观结构、凝固时间、可注射性、抗溃散性、孔隙率及降解特性.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3种复合骨水泥浸提液共培养,14 d内检测细胞增殖率.将3种复合骨水泥材料分别植入新西兰兔腰椎椎体骨缺损内,12周后采用Micro-CT分析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5%组、10%组复合骨水泥凝固时间减少(P<0.05),孔隙率增大(P<0.05),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降低(P<0.05),可注射性变差,抗扩散性弱,体外降解加速;与5%组比较,10%组复合骨水泥凝固时间减少(P<0.05),孔隙率增大(P<0.05),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降低(P<0.05),抗扩散性弱,体外降解加速;②与空白组复合骨水泥比较,5%组、10%组复合骨水泥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P<0.05);③3种骨水泥材料植入12周后的Micro-CT显示,骨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5%组、10%组兔骨缺损部位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骨小梁分离度均低于空白组(P<0.05);④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PLGA微球与骨基质明胶、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构建的骨水泥,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降解性能、可操作性、细胞相容性及骨诱导活性.

  • bFGF复合骨基质明胶在兔股前区促血管化作用

    作者:单伟;秦书俭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基质明胶(BMG)包埋血管束在兔股前内侧区的促血管化作用,为解决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问题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制备兔BMG。将36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2只。于股骨前内侧膝关节上方做一纵行切口。A组:bFGF+血管束+BMG;B组:血管束+BMG;C组:BMG,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给各组动物灌注墨汁后处死,取出植入物,做透明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做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12周,A组的新生血管排列较有序,B组的新生血管逐渐趋向于有序排列,C组新生血管排列杂乱,主要集中于材料边缘,中央较少。血管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组血管面积均大,与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骨面积定量分析:各个时间点上A组新生骨面积均大,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对BMG包埋血管束有促血管化的正协同作用。血管化程度越高,新生骨面积越大,新生骨面积比与血管化程度呈正相关。

  • 骨基质明胶/煅烧骨基质重组人工骨细胞相容性及异位成骨

    作者:田志逢;张小玲

    目的:通过将骨基质明胶/煅烧骨基质重组人工骨植入大鼠皮下和将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观察骨基质明胶/煅烧骨基质重组人工骨在体内成骨情况和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制备骨基质明胶和煅烧骨基质,按照1∶2比例制成重组人工骨,并与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48 h,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的凋亡情况和表型是否发生改变;取重组人工骨植入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第2、4、8周分别取材,H-E染色组织观察、免疫荧光检测植入块周围的成骨情况.结果;细胞在复合材料上能够很好地黏附、生长以及增殖,与重组人工骨复合培养后,细胞表型和凋亡率均无明显变化,异位成骨显示人工骨具有较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功能.结论:重组人工骨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较强的异位成骨性能.

  • 异种(猪)骨基质明胶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振洲;陈峥嵘;夏庆;张弛

    目的:通过建立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研究异种(猪)骨基质明胶(pBMG)与单纯骨传导物质在促进骨愈合上的差别.方法:把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10m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pBMG、自体骨段和羟基磷灰石(HAC).在术后即刻,2周,4周和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发现pBMG组术后4周即有新骨形成,到8周缺损已愈合;组织学发现植入p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到术后8周已基本吸收,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但HAC没有降解.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异种骨基质明胶是一种具有好的骨诱导活性和生物降解性的治疗骨缺损的填充材料.

  • 骨基质明胶影响狗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卫华;曾融生;王茹;钟锦文

    目的 探讨在牵张区截骨部位加入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以诱导骨的再生,促进牵张区骨痂愈合,并缩短间歇期及固定期.提高成骨质量,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用6只雄性成年杂种狗,随机选取一侧作为实验组(牵张区截骨部位加入BMG),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在下颌骨体部安放牵张器,共牵张7 d,通过不同时间点的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灰度分析来评价骨牵张的程度.结果 计算机辅助灰度间接计量统计学分析结果:第1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骨密度间接计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周、5周、8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骨密度间接计量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在牵张区截骨部位加入BMG,能够诱导骨的再生,可促进牵张区骨痂愈合,缩短牵张成骨整个过程,提高成骨质量,减少并发症.

  • 骨基质明胶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兔桡骨缺损模型的对照研究

    作者:冯振洲;陈峥嵘;夏庆;蒋淳

    目的比较骨基质明胶(BMG)与羟基磷灰石(HAC)在节段性骨缺损愈合上的差别.方法把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桡骨制造成10 mm的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BMG、自体骨段和HAC及旷置.在术后即刻,2、4和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发现BMG组术后4周即有新骨形成,8周缺损已愈合;组织学发现植入BMG的缺损处为多中心成骨,术后8周已基本吸收,而植入HAC的骨缺损处也可见到缺损愈合,但HAC没有降解.结论治疗兔桡骨缺损模型上,BMG和自体骨有相近的疗效,并优于在体内吸收较差的HAC.

  • 同种骨基质明胶的制备及活性观察

    作者:唐晓军;邢树忠;宋晓陵

    目的观察骨基质明胶(BMG)在软组织内植入及与金属材料复合骨组织植入后的活性及作用.方法取兔四肢骨制作,并将其植入5只兔的腹部肌肉中,将BMG与自蔓延钛镍合金复合后植入3只兔颅骨中进行观察,术后1、2、3、4、8、1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及电镜观察. 结果 BMG植入软组织后,3~4周时可见软骨基质形成,但8周时BMG和形成物被完全吸收;在硬组织植入1个月左右,复合材料在成骨时间及骨的成熟度上均强于单一金属材料,3个月左右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BMG具有异位诱导骨形成的能力,与自蔓延钛镍合金复合对金属材料与周围组织的早期愈合起较大作用.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