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囊尾蚴病循环抗原和外周血免疫细胞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雪灵;韩彦明;张新定;安霞

    目的:检测不同治疗阶段脑囊尾蚴痛循环抗原和免疫细胞的变化,探讨循环抗原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评估驱虫疗效.方法:选用活虫期患者20例,分别于用药前、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停药后3个月,检测血液循环抗原及免疫细胞.结果: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循环抗原阴性率逐渐增高,3个疗程治疗后CAg转阴率95%,同时外周血免疫细胞也逐渐增高,3个疗程后基本恢复正常.经相关分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循环抗原转阴率与淋巴细胞值成正相关,与循环抗原值成负相关,循环抗原可能对机体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3个疗程治疗是适宜疗程.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临床观察

    作者:赵学红;马宝山;陈立

    脑囊尾蚴病是囊尾蚴寄生在人脑部的寄生虫病,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有严重危害,临床根据其寄生的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4型.

  • 90例脑囊尾蚴病临床分析

    作者:丰宏林;李鹤;王鹏;孙伟;张忠玲;盛莉

      脑囊尾蚴病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病,东北地区为此病的高发区之一,本文拟对我院 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90例脑囊虫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提高本病诊断治疗 水平提供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按1986年全国脑囊虫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定诊断[1]。90例病人 中男63例,女27例,年龄6~63岁,平均32.6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2年,临床表现: 癫痫型69例(76.7%),高颅压型15例(16.7%),混合型6例(6.7%)。2 诊断及治疗  病人入院后做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头部CT/MRI及血或脑脊液囊虫免疫试验。治疗上所有 病例除消除脑水肿,抗癫痫治疗外,71例进行了药物抗囊尾蚴治疗,囊尾蚴数量多、病情重 者用吡喹酮小剂量法,日剂量30 mg/kg,分3次服,总剂量120~200 mg/k g;数量少、病情轻者用大剂量法,日剂量50~60 mg/kg,分3~4次服,总剂量300~600 mg /kg,第1疗程剂量不宜过大,按日总量的1/4剂量治疗1~3 d,再采用正规剂量,间隔2~3 个月再进行第2疗程。

  • 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郑九红;廉辰

    目的 观察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脑实质型囊尾蚴病3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吡喹酮,囊虫散胶囊及囊虫散胶囊+吡喹酮治疗,对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囊尾蚴钙化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囊虫散注射皮肌囊尾蚴结节,观察囊虫散胶囊杀灭囊尾蚴作用.结果 囊虫散胶囊组治愈率82.1%,吡喹酮组治愈率67.4%,中西药结合组87.6%,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囊虫散胶囊组低.囊虫散注射皮肌囊尾蚴结节,杀虫总有效率为97.6%(41/42).结论 囊虫散胶囊治疗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效果显著,不仅具有杀虫作用,同时促进死虫吸收,而且不良作用小,安全可靠.

  • 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

    作者:毛德华

    目的 分析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效果. 方法 对2013-2015年收治的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护理手段,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 163例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心理、精神护理,其中132例(占80.98%)相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3~4个疗程的规范抗囊治疗和相应的症状护理,118例患者的癫痫发作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0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时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达到临床好转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96.9%. 结论 对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护理手段能显著提高抗囊尾蚴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LPO与GPT的观察分析

    作者:蔡连顺;肖景莹;陈光;车世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与衰老、炎症、缺血和再灌注综合症、某些肿瘤有密切关系[1].但LPO与寄生虫感染间的关系了解得甚少.据报道[2],无论癫痫型和非癫痫型脑囊尾蚴病人,其外周血LPO含量均明显增高,认为脑囊尾蚴病的病理过程中有LPO参与.为探讨LPO在华支睾吸虫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对30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CT脑室造影对脑室型囊尾蚴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燕冰;姚鹏鹏;王军委;张钧;陈洁;李师佳;周志霞;贾玉昌;张霞

    目的 评价CT脑室造影的方法及价值,为手术摘除囊尾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囊尾蚴病的CT脑室造影表现.通过脑室引流管注入2ml非离子造影剂行CT扫描.结果 四脑室充盈缺损20例,三脑室3例,侧脑室7例.合并脑实质型13例,合并脑膜型7例.结论 CT脑室造影方法简单,安全,实用,是CT、MRI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 76例脑囊尾蚴病临床CT表现分析

    作者:李元康

    目的:探讨和分析C T对脑囊虫病的检测作用以及对脑囊尾蚴病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我所收治的76例脑囊尾蚴病人进行C T扫描,本次研究中所用的CT机为西门子欢星+CT机,扫描的厚距在5~10mm之间,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根据CT的结果分型,本次研究的检测结果为,脑实质型病人60位,其有具有急性脑炎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2名,另外48名患者为慢性脑炎临床表现患者;脑室型患者13例;脑膜型患者3例。结论:CT扫描对于诊断脑囊尾蚴病具有非常显著地临床检测作用,在扫描中会有以下的显著特点:出现不规则的低密度性的水肿影或着是囊泡和头节相加,进行增强扫描时会出现点状、结节状、环状及壁结节等,这些症状都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特征。所以说CT检查对于临床上诊断脑囊尾蚴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 阿苯达唑、吡喹酮治疗脑囊尾蚴病350例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

    作者:张雁宾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吡喹酮在脑囊尾蚴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收入科室住院治疗的35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180例、对照组170例。对照组给予阿苯达唑治疗,试验组给予吡喹酮。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宜针对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应在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脑囊尾蚴病神经影像学表现与循环抗原相关性研究

    作者:冯伟;张新定;原睿智;韩彦明;周旺宁;程得均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血清循环抗原(CAg)与神经影像学(CT、MRI)的关系.方法 根据诊断脑囊虫病的四个标准,对确诊的36例脑囊虫病病人行CAg定量测定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并分期.结果 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36例脑囊虫病人在活虫期、变性死亡早期、变性死亡后期及钙化期之间的CAg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CAg的含量与脑囊虫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具有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71.结论 (1)脑囊虫病人循环抗原与神经影像学(CT、MRI)表现具有相关性;(2)血清循环抗原的检查可用于对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脑囊尾蚴病抗虫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冬梅;马桂洋;刘宏坤

    目的:对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配合脑囊尾蚴病抗虫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患有脑囊尾蚴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0例)按常规抗虫治疗,观察组(60例)在抗虫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治疗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66.7%,而治疗组(药物加脑循环功能治疗)临床症状的有效率为90.0%,两者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两组患者采用治疗后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治疗组中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治疗组发生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抗囊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功能治疗脑囊尾蚴病疗效显著,且此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脑囊尾蚴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冯伟;张新定

    脑囊尾蚴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之一,是流行区成人患者症状性癫痫常见的原因.随着神经影像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步、特异性驱虫药及脑室镜的应用,该病诊断的准确率及治疗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诸多争议.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诊断及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脑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免疫反应的分析:T细胞对虫体糖蛋白和囊液抗原的反应活性

    作者:

  • 血清学筛选伴有精神改变的脑囊尾蚴病人群

    作者:

  • 100例脑囊尾蚴所致癫痫患者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分析

    作者:杨军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所致癫痫患者临床及脑电图特征. 方法 对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00例脑囊尾蚴所致癫痫患者的脑电图资料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癫痫发作形式、发作频率与其囊尾蚴在脑内的寄生部位、临床类型之间关系. 结果 100例患者中,6例(6%)正常,94例(94%)脑电图异常,其中48例轻度异常,29例中度异常,17例重度异常.脑囊尾蚴病患者的脑电图改变主要以基本波在各导联中的中幅慢波背景中出现阵发性高幅δ活动、α波基本缺如.脑电图改变的过程与症状的严重性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其病程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 结论 脑电图检查对脑囊尾蚴所致癫痫的诊断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

  • 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94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颖;胡田雨;钟册俊;吕晓菊

    目的 分析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符合NCC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及转归等情况.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NCC患者94例,其中67.0% (63/94)为男性,59.6% (56/94)为30~55岁年龄段,73.4% (69/94)有阿坝、甘孜、凉山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旅居史,80.9% (76/94)居住在农村.NCC的临床表现以癫痫、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ELISA检测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6.8% (91/94),头部影像学检查(CT及MRI)95.7%出现有异常信号(90/94).94例患者中有73例首诊疑诊为NCC,误诊率为22.3% (21/94).诊断明确后,79例服用阿苯达唑,剂量为20 mg/(kg·d),分2次口服,疗程10 d;11例使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为120~ 180 mg/kg,3次/d×3d;4例使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77例(81.9%)好转,其中12例(15.6%)复发.阿苯达唑治疗组出院时好转率为84.8% (6/11),高于吡喹酮组的54.6% (P<0.05). 结论 NCC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于少数民族地区,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诊断需结合头部CT或MRI、囊尾蚴抗体检查,阿苯达唑治疗效果优于吡喹酮.

  • 脑囊尾蚴病脑脊液差异凝胶电泳方法的建立

    作者:李静宜;田小军;黄勇;杨艳君;马巧荣;薛燕萍

    目的 建立脑脊液差异凝胶电泳方法,以获得高分辨率的荧光差异双向电泳图谱.方法 取确诊的4例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和4位健康人脑脊液,分别用冰丙酮沉淀法除盐提取蛋白,均等量混合后为脑囊尾蚴病组与健康人对照组,两组总蛋白等量混合为内标组.将各组蛋白分别经花青染料2(Cy2)、Cy3和Cy5标记,再进行单向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差异凝胶电泳(2-D DIGE),分别在波长488 nm、532nm和633nm激发光下扫描,所呈图像分别用ImageQuant和DeCyder 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蛋白表达差异分析.用DeCyder中的胶内差异分析(DIA)模块对2-D DIGE扫描图像进行蛋白质点检测和含量分析.用DeCyder中的生物学差异分析(BVA)模块分析两组蛋白表达的生物学差异.结果 ImageQuan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脑脊液全蛋白样品均能被Cy2、Cy3和Cy5标记,荧光强度随蛋白含量的上升而增强.DLA分析显示,胶1和胶2分别检测到896和894个蛋白质点.胶2与胶1进行匹配,蛋白质点匹配率达90%.BVA分析发现,在脑囊尾蚴病组与健康人组脑脊液蛋白共有表达量变化超过两倍的差异蛋白质点55个,其中在脑囊尾蚴病组中表达上调2倍的有47个蛋白质点,下调2倍以上的有8个蛋白质点.结论 以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建立的差异凝胶电泳方法,获得的2-D DIGE图谱,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为脑囊尾蚴病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免疫学抗体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脑囊尾蚴病的研究

    作者:廉辰;刘晨;赵学红;余俊霞;郑晓春;李子印

    目的提出脑囊尾蚴病免疫学抗体检测阳性新的诊断标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 16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病例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结合其CT(1 160例)、磁共振(MRI)(538例)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按囊尾蚴寄生部位将其分为脑实质型(1 087例占93.7%)、脑室型(42例占3.6%)、脑膜型(22例占1.9%)、混合型(9例占0.8%)等4型.脑实质型根据CT或MRI显示囊尾蚴数又分为轻(1~2个)、中(3~9个)、重度感染(10个以上)等3个亚型.轻度脑实质型(552例,占50.8%)中表现为脑脓肿型441例(40.6%),中度脑实质型433例(39.8%),重度脑实质型102例(9.4%).所有病例均进行血清抗体检测(IHA,ELISA).结果IHA检测血清抗体高凝集效价1:8及以上635例(54.7%),1:8以下525例.ELISA检测阳性700例(60.3%),弱阳性460例(39.7%).CT或MRI显示轻度脑实质型的552例中,IHA效价1:8以下523例(94.7%),1:8及以上29例(5.3%).ELISA检测,阳性94例(17%),弱阳性458例(83%).中度脑实质型433例及重度脑实质型102例,IHA效价均在1:8以上,ELISA检测均为阳性或强阳性.结论血清免疫学检测囊尾蚴抗体效价高低与影像学显示囊尾蚴数量多少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目前使用标准,上述轻度脑实质型的523例(IHA效价1:8以下,占94.7%)以及ELISA检测弱阳性的458例(占83%)是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病例.脑囊尾蚴病诊断标准应将囊尾蚴病抗体检测效价结果与影像学表现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 脑囊尾蚴病患者Th2型细胞因子的研究

    作者:徐宏秀;贾凤菊;刘玉冰;徐靖;魏冬冬

    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IL-13水平及其免疫调控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淋巴细胞,按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cDNA,用PCR法对cDNA进行扩增,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鉴定.结果30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发现27例有细胞因子表达,3例未检测到细胞因子.在27例有细胞因子表达的患者中,IL4、IL-10、IL-13的表达分别为16例、17例和14例,27例均有IL-4和(或)IL-10和(或)IL-13表达.10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仅发现1例表达低水平的IL-4和IL-10,其余均未测出.结论脑囊尾蚴病患者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 多发性脑囊尾蚴病1例报告

    作者:吴艳蓉;梁树德;潘宇岚

    1 病例患者男性,43岁,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人,农民.持续头晕、头痛,间歇性癫痫发作5d,于1998年7月31日住院,经贵港市人民医院脑CT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脑囊尾蚴病.至2002年3月(历时3年8个月)住院13次,每次14d.治愈.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