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肃省环县家犬棘球绦虫吡喹酮驱虫情况调查

    作者:刘子婧;肖宁;张丽杰;冯宇;格鹏飞;李凡;张俊瑞;闫瑞霞

    目的 评估甘肃省环县包虫病流行区家犬吡喹酮驱虫情况,了解影响驱虫工作的因素,以进一步促进家犬驱虫的效果.方法 将环县12个乡镇按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为高、中、低3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对抽中自然村的养犬户全部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养犬户主,了解犬驱虫药的发放频率、投喂方式、犬主对犬驱虫的态度及认知情况.结果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138家养犬户中21.74%(30/138)按要求做到了“月月驱虫”.每10个月发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养犬户中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为8.51%(4/47);每6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26.83%(11/41);每4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30.00%(15/50)(趋势x2=5.8,P<0.05).未做到“月月驱虫”的原因主要包括养犬户忘记投药(26.85%,29/108)、未配备驱虫药(25.93%,28/108)、记错投药频率(24.07%,26/108)等.犬只对驱虫药的吞食率为75.00%(135/180).结论 犬对驱虫药的吞食率较高,但是养犬户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尚不高.未做到“月月驱虫”的主要原因为养犬户忘记投药或记错投药频率.建议当地能提高驱虫药的发放频率,定期提醒养犬户投药.政府在包虫病防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各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做到“犬犬投药、月月驱虫”.

  • 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丽乐

    目的 观察埃及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30例埃及血吸虫病患者治疗过程,采用吡喹酮治疗为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手术治疗,并配以相应的心里指导,力求使患者在生理及心理都恢复健康.结果 通过按期以及足量的吡喹酮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且患者住院时间为14天左右.口服吡喹酮后,16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其中有8例伴有精神系统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现象,另1例有过敏反应,剩余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埃及血吸虫病采取吡喹酮治疗为有效,在临床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尽职尽责、耐心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并关注病人心里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脑型血吸虫11例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作者:徐波;陈钢;彭显瑛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择11例脑型血吸虫病治疗,结果8例行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3例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以慢性多见,头颅CT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脑血吸虫病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吡喹酮治疗,对有明显颅内高压及神经功能障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配合

    作者:李成春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配合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年我站集中进行慢性血吸虫病检查的疫区人群62例,随机编号分组,具体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1例,进行用药和护理实验,其中观察组接受慢性血吸虫病检查,服用吡喹酮片进行预防和化疗,同时,重点实施吡喹酮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慢性血吸虫病预防和护理.结果:观察组疫区人群临床总满意度为90.32%,与对照组67.74%相比较高;血吸虫病预防化疗后发生率为3.23%,与对照组19.38%相比较低,P<0.05.结论:针对慢性血吸虫病疫区人群,吡喹酮治疗效果理想,配合科学合理护理干预更利于疫区人群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推荐探索性推广.

  • 健康教育在血防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向

    作者:陈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血吸虫病采用吡喹酮治疗效果显著,已在血吸虫病流行控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但如果不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各项防治措施仍难于全面落实.血防工作的健康教育,绝不是一般的血防知识的传播和宣传教育.它的着眼点是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问题,其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理解自身行为是导致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因素,旨在通过个人及社会的充分参与,促进人们建立与形成有益于防治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消除生产、生活中的危险因素,进而达到促进和保护健康、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直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 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肝吸虫病出现黄疸的相关病因分析

    作者:罗肇文;朱明古;程灿昌;黄文恒;叶凤君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片与吡喹酮片治疗肝吸虫病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方法:收治肝吸虫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苯达唑片联合吡喹酮片与单独应用吡喹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苯达唑联合吡喹酮组,ALT、AST、TB无升高率高于吡喹酮组,两组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虫卵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片联合吡喹酮片治疗肝吸虫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肝吸虫病治疗时的首选药物.

  • 预见性护理在脑囊虫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作者:毛宇燕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脑囊虫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脑囊虫病患者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 (n=26)预见性护理,给予对照组 (n=26)常规护理.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经治疗护理痊愈21 例(80.76%),好转 5 例(19.23%),无效 0,治疗有效率 100%.对照组治愈 14 例(53.84%),好转 12 例(46.16%),无效 0,治疗有效率100%,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脑囊虫病患者能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加快患者的恢复进度,提高治疗质量.

  • 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副反应及疗效研究

    作者:许静;郭家钢;吴晓华;曾小军;杨卫平;杨光斌;郑江;周晓农

    目的 了解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副反应状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在湖北、江西、安徽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6~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间接血凝免疫诊断试剂筛查,血检阳性者进行改良加藤法检查以确诊.对血检阳性者及部分自愿服药的正常人共计509名给服吡喹酮并调查药物的味道,对460例服药前无副反应相关症状的化疗对象随访副反应情况,对104例粪检阳性者在化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考核.结果 84.7%(144/1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没有味道或者很轻,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有92.9%(315/339)的被调查者认为药物味道较重.在化疗后1~2 h,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副反应率为20.30%(27/133),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副反应率为83.18%(272/327),两化疗组间副反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316,P<0.05).其中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15.79%(21/133)、9.77%(13/133)、2.26%(3/133),而吡喹酮素片对照组在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副反应率分别为81.65%(267/327)、49.24%(161/327)、12.84%(42/327),3个系统的副反应率在两化疗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神经肌肉系统=175.188,χ2消化系统=62.601,χ2心血管系统12.010,P值均<0.05);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6%(3/133)、0.92%(3/32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315,P=0.235).化疗后第2天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和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分别下降为3.01%(4/133)、38.53%(126/327),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8.852,P<0.05).在化疗后2周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副反应率均已分别下降为0.75%(1/133)、0.61%(2/327),两组间已无统计学意义(χ2=0.029,P=0.642).化疗后3个月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化疗组、素片对照组的粪检阴转率分别为84.91%(45/51)、82.135%(42/5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536,P=0.215).结论 新型吡喹酮薄膜衣片降低了味道及化疗对象的副反应发生率,其疗效与吡喹酮素片对照组等效.在进一步扩大现场验证的基础上,可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使用.

  • 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高泽明;李文英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310 mg/kg,分7 d、每日3次口服,共5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 mg·kg-1,疗程相同.以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免疫学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第1组治愈40例,治愈率47.1%,显效43例,显效率50.6%,有效率97.6%;第2组治愈9例,治愈率25.7%,显效20例,显效率57.1%,有效率82.8%,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达显著水平(P<0.05).说明应用口服大剂量吡喹酮、多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治愈率高、效果稳定.

  • 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

    作者:韩春荣;熊莉娟;罗端德;曾令兰

    目的探讨Fas/FasL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并对照经吡喹酮、已酮可可碱治疗前后其表达的变化,分析其意义.结果Fas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FasL主要在浸润淋巴细胞浆、肝细胞核表达.经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治疗后其肝组织Fas/FasL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血吸虫感染可诱导肝细胞Fas/FasL的表达,增强Fas/FasL途径介导的肝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吡喹酮及高剂量已酮可可碱可明显下调Fas/FasL的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功能.

  • 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作者:魏屏;罗端德;熊莉娟;曾令兰

    目的观察吡喹酮(Praziquantel)治疗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模型对照组不做治疗,吡喹酮治疗组按500 mg/kg给药,1次/d,连用2 d.10周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片,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小鼠肝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验设正常小鼠对照. 结果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小鼠肝组织Bcl-2、Bax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Bax的表达水平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吡喹酮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减少肝细胞的变性坏死,阻止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 湖沼地区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作者:曲国立;汪伟;李洪军;戴建荣;梁幼生

    目的 测定并比较湖沼型流行区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方法 在我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省疫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于实验室内收集新鲜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并分别暴露于10;、5×10-6、10-6、5×10-7和10 7 mol/L吡喹酮溶液中,20、40、60、80和100 min后在解剖镜下观察各地理株的断尾情况,计算断尾率及40 min时的吡喹酮半数致死浓度(50%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结果 经相同浓度吡喹酮溶液作用一定时间后,各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断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喹酮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湖沼区日本血吸虫尾蚴作用40 min的LC50分别为6.32×10-7、1.78×10 7、1.61×10.、1.66×107和1.62×107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大陆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因此,通过测定并比较不同地理株日本血吸虫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可为建立吡喹酮抗药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作者:杜娟;牟荣;包怀恩;何平;刘鲜林

    目的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作用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 将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分别放人20%雷丸、1%阿苯达唑和0.04%吡喹酮培养液中.37℃培养18h,清洗后用戊二醛固定,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构变化并记录结果.试验以含5%猪胆汁的0.9%NaCl溶液为空白对照. 结果 空白对照组囊尾蚴头节翻出,顶突闭合,周围有短索状皱壁;吸盘内壁形成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和结节状邹褶;颈部皱褶规则整齐,微毛有棘样尖端;囊部表面呈珊瑚礁状,表面密布微毛,微毛密集、细长连呈网状.雷丸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水肿严重,顶突呈火山口状,索状皱壁消失,皮肌僵直坏死;吸盘肿胀破损,基底部变厚,横向皱褶消失;颈部皱褶变宽,裂沟加深,有颗粒状物附着,微毛消失,出现溶蚀状孔;囊部表面溶蚀状,僵直坏死,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微毛脱落.阿苯达唑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伸出囊体,顶突收缩,有环形皱褶,皮肌老化,吸盘无明显变化,吸盘内壁有纵型邹褶,外缘有环形皱褶;颈部裂沟增宽,有残留的微毛结构,出现溶蚀状小孔;囊部表面呈丘壑状略平坦,皮肌外观柔和,有许多溶蚀状小孔,可见微毛基部残留结构.吡喹酮作用后的囊尾蚴头节未能翻出;颈部裂沟增宽,微毛消失,皮层变薄,表皮有薄壁空泡结构,有透明杆状物附着;囊部表面凹凸不平溶蚀状,有许多溶蚀状孔,微毛结构消失,有杆状分泌物附着. 结论 雷丸、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破坏作用,3种药物对囊尾蚴表面形态结构的破坏强度以吡喹酮强、快,雷丸次之,阿苯达唑弱.

  • 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临床治疗的比较研究

    作者:沈光金;吕大兵;张世清;李启扬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对化疗的不同反应.方法将1995年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观察组,比较两个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吡喹酮对体温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被误诊天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无论在城市和还是在农村,误诊都很普遍;除发热外,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畏寒、咳嗽、腹痛、腹泻等,城市病人诉说的症状更多,更不集中;急性感染对两组病人的肝功能影响很小;城市组儿童单疗程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显著短于农村组,而双疗程组儿童,城市组明显长于农村组,成人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城乡医院对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均相当普遍;城乡两组病人对吡喹酮的临床反应基本无差异;临床使用双疗程吡喹酮治疗急性感染是合理和可行的.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宋精玲;雷霖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治疗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于感染后60 d,两治疗组粪检阳性鼠分别给予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各组大鼠,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三氯苯达唑治疗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受破坏,肌肉层坏死;吡喹酮治疗组虫体皮层外质膜及基质层消失,肌层存在但较紊乱;对照组虫体体壁结构完整.结论 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体壁均有损伤作用,以三氯苯达唑所致的虫体损伤程度更严重.

  • 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吡喹酮治疗对宿主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徐会娟;朱阳泉;帅连云;徐长根;李浩;梅舜瑜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不同阶段吡喹酮治疗对肝纤维化影响,为临床选择适宜的治疗时机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模型,在感染的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用吡喹酮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针对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产生的IgG抗体;放免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中的TGF-β1mRNA水平;制作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慢性期和晚期比较,在感染急性期经吡喹酮治疗后,宿主血清抗SEA IgG、HA、TGF-β1水平以及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肝脏纤维化程度降低及肝组织结构明显改善. 结论 吡喹酮在血吸虫感染急性期的疗效优于慢性期和晚期,且有预防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 不同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比较

    作者:金玉明;黄铭西;刘竹青

    目的比较吡喹酮等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方法将吡喹酮、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和中药W按一定剂量单独或配伍对小白鼠灌胃给药,进行12 h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同时进行含不同剂量不同透皮促进剂(二甲亚砜、Azone、1,2-丙二醇)吡喹酮霜剂的小鼠12 h或24 h皮涂防护试验,并用环卵沉淀试验(COPT)检测皮涂小鼠血清抗血吸虫抗体. 结果皮涂各组减虫率均为100%,可达12 h或24 h完全防护,透皮促进剂中Azone用量少且无臭,COPT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灌胃各组比较,中药W减虫效果明显,但毒性较大;吡喹酮单用及合用效果均好于氯硝柳胺,且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其中吡喹酮 140 mg/kg合并丙硫咪唑60 mg/kg可达12 h完全防护. 结论皮涂吡喹酮霜剂效果好于口服预防,透皮剂中Azone较理想,口服预防联合用药可降低剂量和毒性,提高防护效果.

  •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祁欣;姜鹏;崔晶;田翔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张玺;王中全

    目的 进一步研究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80只小鼠随机等分为10组,每只小鼠经口感染8条裂头蚴;1~5组小鼠分别在感染后1、2、4、6和8周应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2 800 mg/体重kg,3次/d,疗程3d),治疗后1周剖杀;6~9组小鼠均在感染后1周以相同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4、6和8周剖杀;第10组小鼠仅灌服蒸馏水,感染后第9周剖杀.检获裂头蚴,计算各组平均检获虫数和减虫率. 结果 裂头蚴感染后1、2、4、6和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周(1~5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18.00% 、17.13%、14.00%和8.38%(P<0.05);减虫率具有随感染后开始治疗时间的延迟而降低的趋势(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吡喹酮治疗后1、2、4、6和8周(1、6~9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29.63%、18.75%、14.00%和6.25% (P<0.05),减虫率具有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趋势(P<0.05).感染裂头蚴后1~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和感染1周后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8周,减虫率变化趋势一致,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 吡喹酮对小鼠裂头蚴感染无明显疗效.

  • SjAWMAg免疫血清和吡喹酮联用体内杀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祖萍;曾庆仁;龚燕飞;言敢威;沈杰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抗原(SjAWMAg)免疫血清与吡喹酮合用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虫效果,探讨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虫中的作用. 方法提取SjAWMAg,并用SDS-PAGE对其进行鉴定,制备高滴度(1∶25 600)SjAWMAg抗血清,采用Western-blot分析该血清与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成虫抗原的反应性;将SjAWMAg抗血清与吡喹酮合用治疗血吸虫感染后第2 d、第14 d和第35 d的小鼠,在感染后第49 d剖杀小鼠收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Western-blot分析表明,SjAWMAg抗血清与肺期及肝期童虫抗原存在交叉反应; 联合用药的3个治疗组(感染2、14、35 d)与单用吡喹酮组比较杀虫作用均有显著提高,减虫率分别提高了38.79%、29.80%和46.82%,其中以感染35 d治疗组提高显著;减卵率分别提高了62.04%,42.78%和29.81%,以感染2 d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抗SjAWMAg多克隆抗体与吡喹酮联合使用,均可提高吡喹酮对不同发育期血吸虫的杀灭效果,揭示体液免疫在吡喹酮杀血吸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示这种联合用药可能解决单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早期感染效果不佳的难题.

  • 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严亚军;王文林;雷霖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的疗效. 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与B组、吡喹酮治疗A组与B组、对照A组与B组,每组5只大鼠.将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6组大鼠,每只大鼠注射15个囊蚴.治疗A、B组分别于感染后30 d和60 d用相应药物治疗,用药后第3 d剖杀大鼠.回收虫体,计数虫体回收数和虫囊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检虫率分别为(20.00±4.72)%和(21.33±5.58)%,与对照A组(40.00±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A组和吡喹酮治疗A组童虫减虫率分别为50.00%和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检虫率分别为(2.69±5.95)%和(22.60±8.95)%,与对照B组(53.33±9.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氯苯达唑治疗B组和吡喹酮治疗B组成虫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同剂量与疗程的三氯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均有效,其中两药物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童虫效果相似,杀灭成虫效果三氯苯达唑优于吡喹酮.

468 条记录 1/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