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黑斑蛙裂头蚴病病变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反应

    作者:许乐仁;陈红;王开功

    目的 对黑斑蛙裂头蚴病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进一步认识肥大细胞在裂头蚴病变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818只黑斑蛙,逐只检查裂头蚴寄生情况.采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裂头蚴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蛙裂头蚴特征性的病变包括裂头蚴虫体移行性囊腔性坏死和以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肉芽肿性反应.裂头蚴病形成的虫体移行性肉芽肿囊胞组织中肥大细胞显著增多,沿囊腔周围分布并弥漫分布在肉芽肿性病变组织中.感染蛙病灶周围肌肉组织中肥大细胞密度(86±15)个/mm2,显著高于未感染蛙(9±3)个/mm2,(P<0.001).少数病例中囊腔内可见裂头蚴虫体的死亡及完全解体.结论 提示了蛙裂头蚴病病变中的肥大细胞反应与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有关并可能参与了机体的抗寄生虫免疫反应.

  •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治疗效果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祁欣;姜鹏;崔晶;田翔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张玺;王中全

    目的 进一步研究吡喹酮对裂头蚴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80只小鼠随机等分为10组,每只小鼠经口感染8条裂头蚴;1~5组小鼠分别在感染后1、2、4、6和8周应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2 800 mg/体重kg,3次/d,疗程3d),治疗后1周剖杀;6~9组小鼠均在感染后1周以相同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2、4、6和8周剖杀;第10组小鼠仅灌服蒸馏水,感染后第9周剖杀.检获裂头蚴,计算各组平均检获虫数和减虫率. 结果 裂头蚴感染后1、2、4、6和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周(1~5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18.00% 、17.13%、14.00%和8.38%(P<0.05);减虫率具有随感染后开始治疗时间的延迟而降低的趋势(P<0.05).小鼠感染裂头蚴后1周,应用吡喹酮治疗后1、2、4、6和8周(1、6~9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0%、29.63%、18.75%、14.00%和6.25% (P<0.05),减虫率具有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的趋势(P<0.05).感染裂头蚴后1~8周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和感染1周后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1~8周,减虫率变化趋势一致,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 吡喹酮对小鼠裂头蚴感染无明显疗效.

  • 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水平的变化

    作者:王明明;崔晶;姜鹏;蔺西萌;王中全

    目的 观察曼氏裂头蚴实验感染小鼠吡喹酮治疗后血清IgG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经口接种1、5、1条裂头蚴,1组和2组于感染后3周应用吡喹酮灌胃治疗(总剂量2 800 mg/kg体重,3次/d,疗程3 d),3组和4组分别为阳性和空白对照组.每周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裂头蚴IgG抗体.治疗后18周剖杀,收集裂头蚴并计算减虫率.结果 感染后3周,1条和5条裂头蚴感染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小鼠治疗后1周血清IgG抗体水平快速升高,治疗后2周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治疗后18周两组小鼠的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和100%,与治疗后5周相比无明显下降;减虫率分别为20%和0.检出的虫体平均长26.1 cm,比接种时虫体(平均长5 cm)均显著增长,其中36.21%(21/58)的虫体形成囊包.结论 吡喹酮(2 800 mg/kg体重)对裂头蚴无明显杀虫作用,裂头蚴感染小鼠应用吡喹酮治疗后血清抗裂头蚴IgG水平无明显下降.

  • 江西裂头蚴病1例报告

    作者: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 乳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谭莹;林冬梅;黄小平

    患者女,54岁.2年前偶然发现右乳有一小包块,无明显疼痛不适.近数月来包块渐增大并伴有瘙痒、疼痛来诊.专科检查: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30 mm×30 mm包块,质中,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可移动,腋下淋巴结无肿大.乳腺彩超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腺体内见一24 mm×10 mm的实性包块,边界清,内呈弯曲管状低回声,未见钙化,后方回声无衰减.提示:右乳实性包块,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建议穿刺确诊(图1).穿刺病理提示:嗜酸性肉芽肿.随后在局麻下行右乳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一25 mm×25 mm囊性包块,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开包膜可见一条白色带状物,似寄生虫,屈曲成团,长约250 mm,宽约3~4 mm,头端膨大,并可见虫体蠕动.术后送病原微生物室鉴定,确诊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 阴囊皮下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

    作者:郑磊;黄湖;潘尹;田新桥

    1 病例简介患儿男,5个月.家长发现患儿双侧阴囊肿胀,左侧阴囊可触及一肿块.体格检查:双侧阴囊肿胀,大小均为2.0cm×2.0 cm,质软,可回纳入腹,透光试验(+);左侧阴囊壁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1.5 cm×0.5 cm,无触痛,质中,双侧睾丸下降.既往史:患儿腹壁红肿曾用生蛙皮敷于肚皮.超声检查:双侧睾丸大小及形态正常,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内部回声均匀,血供正常.双侧附睾未见异常回声.

  • 胸膜曼氏裂头蚴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欧阳金生;张冬青;李玉苹;陈成水;李剑敏

    目的 探讨胸膜曼氏裂头蚴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胸膜曼氏裂头蚴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经过和转归,并以“曼氏跌宫绦虫”、“裂头蚴”、“裂头蚴与胸腔”、“裂头蚴与胸膜”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spargan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结果 患者男,38岁,因“右胸腔积液”入院.依据血液和胸腔积液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抗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内科胸腔镜活检的胸膜组织见寄生虫虫体而确诊为胸膜曼裂头蚴病.吡喹酮75 mg· kg-1 ·d-1治疗3d后痊愈.PubMed、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共检索到5篇胸膜曼氏裂头蚴病相关文献,共6例患者.5例X线胸部平片或CT见胸腔积液,5例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3例胸膜组织病理检查到寄生虫虫体.2例行外科胸腔镜检查.6例均服用吡喹酮后痊愈.结论 胸膜裂头蚴属于罕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液和胸腔积液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的患者应行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检查,以避免误诊.内科胸腔镜在胸膜裂头蚴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椎管内裂头蚴病2例报告

    作者:刘宇军

    椎管内裂头蚴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12月,国内文献报告椎管内裂头蚴病仅3例[1~3].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 曼氏裂头蚴致胸腔积液一例

    作者:朱祎娜;沈红;崔进;秦湧

    患者男,59岁,江苏南京籍,职业为菜场管理人员. 2017年7月1日,因"胸闷气喘伴左侧胸痛一周,伴有咳嗽咳脓痰"收治我院. 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 50 余年. 入院查体:体温 38 .4℃,脉搏95次/min,呼吸 28 次/min,血压 130/75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萎靡,咽部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听诊:左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痰鸣音,心率95次/min,律齐,余无异常.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 WBC ) 17.84 ×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9.7%,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 .1%,C-反应蛋白( CRP ) 152 .7 mg/L. 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图1). 入院后诊断为"脓胸",予"替考拉宁(0.4 g,1 次/d) +奥硝唑(0.4 g, 1次/d)+头孢地嗪(0.2 g,2次/d)"抗感染治疗及"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氨茶碱静滴平喘对症治疗. 7月4日,患者体温高达38℃,更换头孢地嗪为头孢哌酮舒巴坦(0.4 g,2次/d)后,体温下降.7月6日,患者呼吸困难加重,痰液增多,考虑感染加重,更改抗感染治疗方案为"美罗培南( 1 g, 1次/8 h) +替考拉宁( 0.4 g, 1 次/d ) +奥硝唑(0.4 g,1次/d)".

  • 乳腺曼氏裂头蚴病一例

    作者:陶春英;张婷;李云芬;杨晓娟;聂建云

    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由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 的幼虫寄生于人眼、皮下或脑等部位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虽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39 个国家有该病报道[1],但由于病例数极少,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经常误诊,很难术前确诊,即使是手术后病理科也不容易明确诊断,往往需要求助于病原微生物教研室协助诊断.本院收治了1名乳腺曼氏裂头蚴病患者,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乳腺 裂头蚴病
  • 下肢裂头蚴病一例

    作者:李建安;温志波;全显跃;俞志坚

    患者女,31岁.3年前发现右大腿下段一肿物隆起,未予以治疗,3年来肿物大小变化不大.体检:右大腿中下段内侧可触及一约2.0cm×1.0 cm大小的肿物,质略硬,境界不甚清楚,表面光滑,伴深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下段皮下可见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大小约1.0cm×1.3 cm×2.2 cm,信号基本均匀,边界清楚,T2WI压脂序列显示更为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3),诊断为血管瘤.

  • 脑裂头蚴病的MRI诊断

    作者:龚才桂;王小宜;刘慧;邓利猛

    目的 分析、探讨脑裂头蚴病的脑部MRI征象.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15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的MRI征象.结果 15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脑内单发或多发不对称病灶共21个,顶叶8个,额叶6个,颞叶2个,枕叶2个,基底节、小脑半球及桥脑各1个.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病灶周围脑实质可见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10例,病灶均显示强化,大部分呈环形、串珠状或匐行管状强化.6例MRI复查发现2例病灶强化的位置及形态有改变.结论 脑裂头蚴病的脑部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及追踪复查至关重要.

  • 曼氏迭宫绦虫皮肤裂头蚴腹壁寄生1例报告

    作者:汪家旭;王明斋

    近段,作者根据镜检的虫体生物学形态鉴别特征,对照文献[1],结合个案调查,对某市立医院送检手术标本进行检查,确诊此标本为曼氏迭宫绦虫皮肤裂头蚴病患者1例.

  • 裂头蚴病1例报告及分析

    作者:许衍慧;安英华;李日镛

    1 临床资料近期收治了1例皮下裂头蚴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3岁.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因游走性皮下结节20年于2008年5月20日就诊.患者20年多年前发现腹壁有1处皮肤肿块.鸽卵大小.局部瘙痒.有虫爬感.位置不定.时而出现在腹壁.或见于外生殖器.或见于双下肢.曾按“荨麻疹”口服抗组胺药治疗.皮肤包块时而明显时而消退.

  • 贵州省花溪地区野生蛙类感染曼氏裂头蚴的调查

    作者:毛家志;周碧君;王开功;文明

    目的 了解贵州省花溪地区野生蛙科动物自然感染裂头蚴的情况.方法 从贵州省花溪地区4个乡镇捕捉和收集野生蛙科动物,进行裂头蚴感染的剖解检查,并感染幼犬进行裂头蚴的虫种鉴定.结果 花溪地区野生蛙主要是黑斑蛙,其裂头蚴自然感染率为16.01%(131/818),感染强度为1~113条,平均3.44条/蛙;经口服感染幼犬后,对虫卵和成虫的显微镜观察确定为曼氏迭宫绦虫.结论 花溪地区野生蛙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的感染率较高,应当引起注意.

  • 皮下裂头蚴病1例

    作者:张云生;杨振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42岁,右腰腹部游走性包块1年余,于2007年6月27日就诊.自述1年前发现右腰部有一包块,约杏核大,自觉刺痒、微痛,约2个月后包块消失,不久包块再次出现,而且位置发生了变化,向腹部移行约3cm.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包块反复出现、消失,每次重新出现就会向腹部前移一段距离.到就诊前包块不但出现、消失的频率加大,而且包块也越来越大,约鸡蛋大,从发病到就诊包块共游走约40cm.追问病史,患者常年在天津打工,经常吃当地的丰富小吃,从不忌口,有生吃或半生吃青蛙、蛇、田螺等病史.查体:生命指标平稳,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脐右侧可见6cm×3cm包块,周围呈紫色,质硬,有轻度触痛.诊断:腹壁肿物.治疗: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内有一12cm×0.4cm×0.2cm灰白色活虫体一条,能伸缩、蠕动.头部扁、稍膨大,虫体扁呈长带状,有环状皱褶,无分节.送朝阳市卫生学校寄生虫教研室鉴定为裂头蚴虫体.

  • 敷贴蛙肉致裂头蚴感染一例报告

    作者:陈宝建;李燕榕;李莉莎

    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即曼氏裂头蚴寄生于人体的眼部、皮下组织或脑、肾、肺等脏器所致的寄生虫病.曼氏裂头蚴寄生于蛙和蛇的皮下组织、肌肉、结缔组织或腹膜、肠系膜内,人体感染途径主要是其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

  • 食用动物"黑名单"

    作者:孟磊

    蛇上海人爱吃蛇,曾一度,蛇餐馆比比皆是.但是他们不知道蛇身上有大量的寄生虫,人食用后会感染严重的寄生虫病.现代医学已发现,在蛇的皮下、肌肉和腹腔里,寄生着一种叫曼氏叠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裂头蚴进入人体,会侵蚀眼、脑、皮下及各个内脏,造成"裂头蚴病".在肠道内,它还会发育成成虫,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病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 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状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

    作者:李轲;李丹;范文佳;徐静;韩昭娅;孙婧;李珀

    目的 调查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方法 实地考察太原市各区水产市场,随机采集市售蛙类,采用压片法以及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蛙类肌肉及皮肤内曼氏裂头蚴.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太原居民、学生对曼氏迭宫绦虫及裂头蚴病的认知程度.结果 对来源于广东、湖南、河南、福建四省的325只牛蛙及实验动物中心所得蟾蜍91只进行实验室检查,均未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食用蛙肉可能感染曼氏裂头蚴的认知程度为45.75%,食用过蛙肉的比例约为31%.结论 太原市市售蛙体内未检出曼氏裂头蚴,食用蛙肉的安全指数较高,但市民对食用蛙肉的危害的认识程度较低.

  • 浅谈裂头蚴病患者的护理和防治措施

    作者:汤雯;曾育峰

    裂头蚴病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和其他裂头绦虫的中绦期--裂头蚴于人体寄生所致.裂头蚴在人体内保持其幼虫状态并有移行性,可寄生于人体各部位,多见于四肢、腹壁皮下、眼睑和口腔,脑部感染罕见.本文通过对裂头蚴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及防治方面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护理及防治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