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取出巨大裂头蚴1例报告

    作者:郑祯

    病例报告男,8岁.2003年暑假期与同学赴郊外池塘嬉戏、玩水,曾误喝池塘水数口.5周后出现头痛、抽搐和癫痫,多方求医未果.2004年3月出现视力减退,抽搐加剧.转赴长沙市某脑科医院就诊,经CT及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在左脑顶叶处有直径达2.0cm病灶区.在该院手术,于病灶区取出1条可蠕动的活虫体,70 mm×(2~5)mm大小,乳白色,头端稍膨大,有一明显的纵行凹状沟槽,身体不分节,虫体表面有许多横的皱纹.经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 曼氏迭宫绦虫半胱氨酸蛋白酶体外表达条件的优化

    作者:刘莉娜;崔晶;祁欣;林美龙;张匀露;王涵;姜鹏;刘若丹;张玺

    目的 优化曼氏(欧猥)迭宫绦虫半胱氨酸蛋白酶(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 cysteine protease,SeCP)基因的体外表达条件. 方法 对含有SeCP基因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SeCP的大肠埃希菌TB1在不同培养温度、不同诱导剂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1-thio-β-galactopyranoside,IPTG)浓度及不同培养时间等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与蛋白图谱扫描分析重组SeCP蛋白(rSeCP)的表达水平,选择rSeCP适宜的体外表达条件. 结果 SDS-PAGE显示重组质粒pMAL-c2X-SeCP转化大肠埃希菌TB1在常规诱导条件(培养温度30℃,1 mmol/LIPTG诱导培养4h)下,rSeCP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2种形式表达.当重组菌TB1在28、30、31、32、34、35及37℃条件下培养时,rSeCP的表达量分别占全菌上清蛋白量的9.4%、15.1%、12.2%、6.6%、6.4%、5.4%和1.2%;当重组菌TB1在30℃条件下IPTG终浓度0.1、0.2、0.5及1.0 mmol/L诱导时,rSeCP表达量分别占全菌总蛋白量的32.6%、25.7%、26.7%和25.7%;当重组菌TB1在30℃条件下IPTG终浓度0.1 mmol/L诱导培养1、2、3、4、5和6h,rSeCP的表达量分别占全菌总蛋白量的13.4%、18.6%、22.4%、33.2%、45.2%和34.6%. 结论 培养温度为30℃,IPTG终浓度为0.1 mmol/L诱导培养5h,为重组质粒pMAL-c2X-SeCP转染大肠埃希菌TB1表达rSeCP佳条件,该研究为大量制备和纯化rSeCP奠定了基础.

  • 曼氏迭宫绦虫亮氨酸氨基肽酶(SmLA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及表达

    作者:杨祖婷;陈立强;符瑞佳;尹以婷;梁鹏;吕刚;梁培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曼氏迭宫绦虫亮氨酸氨基肽酶(SmLAP)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进行原核表达并纯化,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SmLAP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生物学和免疫学功能特征.通过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利用GST标签层析柱纯化,采用12% SDS-PAGE分析蛋白纯度. 结果 曼氏迭宫绦虫LAP基因ORF finder显示核酸序列为1 662 bp,编码554个氨基酸,预测在第21个氨基酸的位置出现信号肽.切除信号肽后的核酸序列为1 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单位为40 ku,与人LAP基因序列相似性为38%.将SmLAP和人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比对,相似度极低.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SmLAP转化人大肠埃希菌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超声破碎、尿素溶解包涵体、透析、GST层析柱后获得单一组分的重组蛋白. 结论 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能表达SmLAP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SmLAP是一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免疫诊断分子,且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 曼氏迭宫绦虫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CTP)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作者:尹飞飞;梁培;芦亚君;许可;李永莉;吕刚;符瑞佳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曼氏迭宫绦虫翻译控制肿瘤蛋白(Sm TCTP),并分析其免疫原性. 方法 构建曼氏迭宫绦虫翻译控制肿瘤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Sm TCTP,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菌株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TCTP蛋白,用GST树脂纯化表达产物,并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通过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PCR、双酶切、测序结果均表明pGEX-4T-1-Sm TCTP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可溶性目的蛋白,经GST树脂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重组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为GST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45 ku,与Sm TCTP和GST融合蛋白理论分子质量相符.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融合蛋白能被相应大鼠抗血清识别. 结论 成功进行了Sm TCTP的原核表达并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研究Sm TCTP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

    作者:胡丹丹;崔晶;王莉;魏彤;刘莉娜;张玺;王中全

    目的 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 方法 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 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 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 结果 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 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 ku,其中>44 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 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o.Western 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 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 结论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 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 江西裂头蚴病1例报告

    作者: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 1例幼儿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宋文静;杨静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很少寄生在人体,建国至今我国仅报道20多例,年龄小的3岁,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收治了1例17个月龄的患儿,改写了记录,该患儿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现已康复.

  • 阴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虫病一例报告

    作者:杨桂芳;陈仕平;林震

    患者,男,46岁,林业公安人员,常涮食蛇肉.因阴囊壁渐大性肿物1个月于2001年3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触及阴囊壁一约0.5 cm×0.7 cm无痛性肿物,当时未予重视.近1个月肿物迅速增大至4.0 cm×4.0 cm×3.0 cm,伴患处皮肤瘙痒,不伴疼痛、发热、溃疡和消瘦,无排尿及性生活异常.

  • 曼氏迭宫绦虫皮肤裂头蚴腹壁寄生1例报告

    作者:汪家旭;王明斋

    近段,作者根据镜检的虫体生物学形态鉴别特征,对照文献[1],结合个案调查,对某市立医院送检手术标本进行检查,确诊此标本为曼氏迭宫绦虫皮肤裂头蚴病患者1例.

  • 脑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的分析

    作者:郭鄂平;刘靖晶;宋明华

    脑裂头蚴病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的中绦期-裂头蚴于颅内寄生所致,世界各地均有散在报告,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主要症状有癫痫发作、偏瘫和头痛,易误诊为脑瘤.随着头颅CT、MRI检查技术的普及,脑裂头蚴病的发现有增加趋势.本文通过二例典型病例,综合文献,对脑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进行介绍.

  • 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状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

    作者:李轲;李丹;范文佳;徐静;韩昭娅;孙婧;李珀

    目的 调查太原市市售蛙类曼氏裂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居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方法 实地考察太原市各区水产市场,随机采集市售蛙类,采用压片法以及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查蛙类肌肉及皮肤内曼氏裂头蚴.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太原居民、学生对曼氏迭宫绦虫及裂头蚴病的认知程度.结果 对来源于广东、湖南、河南、福建四省的325只牛蛙及实验动物中心所得蟾蜍91只进行实验室检查,均未检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食用蛙肉可能感染曼氏裂头蚴的认知程度为45.75%,食用过蛙肉的比例约为31%.结论 太原市市售蛙体内未检出曼氏裂头蚴,食用蛙肉的安全指数较高,但市民对食用蛙肉的危害的认识程度较低.

  • 腹股沟包块误诊1例分析

    作者:陈荣明

    曼氏迭宫绦虫致皮下包块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见,多由于游泳时误吞剑水蚤及贴敷生蛙、蛇动物治病或食用未熟的蛙等野生动物引起。本病在我国的病例报道极少,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在临床上只满足对导致包块的常见病诊断,而忽视了询问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史。往往在术中取出虫体后,才想到追问病史,因此误诊率极高。为防止误诊,作为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有全面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其次要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并仔细行体格检查。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

    作者:蒋红涛;陈艳;唐贵文;陈璐

    目的 分析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组分. 方法 提取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总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凝胶电泳(2-DE)进行分离,转膜后用感染裂头蚴小鼠的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 结果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离出3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3 800~145 400,其中Mr 26 500、Mr 37 600、Mr 88 200和Mr 130 200为高丰度蛋白区带.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Mr 31 600和Mr 37 600条带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特异性蛋白条带,能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裂头蚴总蛋白双向电泳凝胶的蛋白质斑点总数为367个,大部分分布在Mr 18 840~46 800,246个蛋白质斑点的等电点为4.0~7.0,占总数的67%;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30个抗原抗体结合点为特异性抗原斑点. 结论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有2条特异性蛋白带和30个特异性蛋白斑点,以偏酸性为主.

  • 人体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成虫的病原体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玲玲;吴斌;丰燕;骆小君;陈华良;潘金仁;阮卫;姚立农

    对首诊为带绦虫感染的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者进行病原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诊疗过程等信息资料,询问患者既往饮食史和生活习惯.使用槟榔-南瓜子对患者进行驱虫治疗.显微镜检确认患者排出虫体的头节、孕节、虫卵等形态学特征.采用PCR法扩增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分析.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曼氏裂头蚴抗体.患者自述近4年来不时有虫体随粪便排出,无食生肉制品史,但有食用烧烤肉制品史.ELISA结果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阴性.驱虫治疗后,患者排出长2.1m的虫体.虫体头节背腹面可见一纵行的吸槽,孕节片宽度大于长度,虫卵为长椭圆形,有卵盖.根据虫体和虫卵特征,初步判断为假叶目绦虫.PCR扩增出曼氏迭宫绦虫目的基因片段,经BLAST分析,其序列同GenBank中欧猬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同物异名)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P017668.1)同源性为99%.综合患者临床特征、虫体形态、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病例.

  • 人感染曼氏裂头蚴病4例诊治分析

    作者:沈美清;刘建;杨利群;张红芳;钱华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门诊收治的曼氏裂头蚴病病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3例有活吞泽蛙史、1例有食半生蛙肉和饮生水史.4例患者经寄生虫抗体全套检查,曼氏裂头蚴抗体均呈阳性.另外与病例3一起活吞泽蛙的7人,其中3人曼氏裂头蚴抗体呈阳性.4例患者中2例皮下包块病例行手术摘除,辅以药物治疗;另外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

  •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和裂头蚴合并感染1例

    作者:王衡;汤益;杨洋;徐卫民;王佳;金行一;朱素娟;黄阳梅;干小仙

    患者,男,53岁,杭州市郊区居民.2010年7月14日,因发热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抗感染治疗无效.2010年8月2日入住杭州市某医院,此后反复发热2周余,高体温达39.5℃,伴咳嗽、头晕、头痛和乏力,偶有腹痛.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63.6%,淋巴细胞26.3%,单核细胞3.4%,嗜酸粒细胞6.5%;入院第26天嗜酸粒细胞达1.04×109/L,百分比为17.3%.CT示双肺支气管纹理增多、增粗,并见散在片状高密度影,边缘不清,两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

  • 脑裂头蚴病2例

    作者:奚健;王君宇;刘景平;杨治权;黄军;方加胜

    脑裂头蚴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由曼氏迭宫绦虫中蚴期幼虫——裂头蚴感染引起2002年10月~2008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经开颅手术证实脑裂头蚴病2例报告如下.

  • 幼儿眼眶软组织寄生裂头蚴1例

    作者:李燕榕;林金祥;李莉莎;林开铅

    裂头蚴病是人兽共患病,也是福建省高发的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3].迄今,全国已报告600多例,其中福建90多例.位居全国第2[4].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在人体各脏器、组织间不断移行所致的疾病.

  • 裂头蚴侵入人体椎管1例报告

    作者:郭俭;常正山;张永年

    裂头蚴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裂头蚴病.本所于2007年3月收到会诊病理切片1张(编号为0702618),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析,诊断为椎管内裂头蚴病,现报告如下.

  • 四川省野生动物曼氏裂头蚴感染调查

    作者:张同富

    曼氏裂头蚴病系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感染所致,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国内已报道的人体感染曼氏裂头蚴(Sparganum mansoni)病例分布于22个省、市、自治区[1].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