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产吲哚黄杆菌感染致重症肺炎1例
黄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免疫抑制剂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技术的开展,使院内呼吸道黄杆菌感染率大大增加.报告1例社区获得性产吲哚黄杆菌感染致重症肺炎成功抢救病例.
-
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的分布情况.方法分析26例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株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26例中>60岁者15例(58%),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常见(31%).50%病例为混合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81%);机体的免疫抑制(77%);侵袭性治疗(31%);长期住院.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无特异性.耐药率高,众多常用药物中,仅有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复方新诺明)及哌拉西林耐药率低于40%.结论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诊断及治疗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
黄杆菌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黄杆菌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分析44例黄杆菌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和抗生素药敏试验, 44例患者的痰标本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微生物自动检测系统进行细菌学鉴定及药敏试验,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判定结果. 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27%);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98%)、机体免疫力降低(80%)、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45%)是导致黄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常用药物中,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较敏感. 结论黄杆菌致肺部感染多发生于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细菌耐药率高.
关键词: 黄杆菌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 -
烧伤创面耐药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黄杆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机制. 方法质粒和染色体抽提以市售试剂盒进行;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用纸片法定性;质粒和染色体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用PCR扩增法;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 结果纸片法定性显示该菌产β-内酰胺酶;经PCR扩增和产物序列分析表明其染色体和质粒均携带有β-内酰胺酶PSE-1基因. 结论该多重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所决定.
-
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4例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院内感染.>60岁者16例(66.6%).患有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者14例(58.3%);24例发病前均应用多种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13例(54.0%);侵袭性治疗9例(37.5%);雾化吸入10例(41.6%).病死率33.3%.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无特异性.药敏实验呈现多重耐药.结论老年、基础疾病多、免疫力低下、长期应用抗生素、侵袭性治疗及雾化吸入为黄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重,耐药率高,预后差.
-
黄杆菌属连续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我院黄杆菌的分离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10年间疗养员伤病员标本中分离的黄杆菌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同时选择43株脑膜炎败血黄杆菌、16株产吲哚黄杆菌和10株黏金黄杆菌共69株菌株,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5种抗生素的低抑菌浓度.结果 10年间共检出黄杆菌1 128株,占所有检出革兰阴性菌的5.0%,其中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占88.3%,产吲哚黄杆菌占8.0%,黏金黄杆菌占2.9%,芳香黄杆菌占0.6%,其他黄杆菌占0.2%.黄杆菌属除了喹诺酮类抗生素的MIC50和MIC90较低以外,其余的抗生素均很高.结论 黄杆菌属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并且不同种类的黄杆菌对不同的抗生素耐药性有很大的差异.
-
耐亚胺培南黄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黄杆菌的ESBLs和AmpC检出率和耐药率.方法 采用ESBLs确认试验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011株耐亚胺培南黄杆菌中,产ESBLs株787株,占77.8%;检出AmpC 549株,占54.3%;检出同产ESBLs+AmpC株439株,占51.6%,其中ESBLs+高产AmpC 288株,占65.6%;ESBLs+诱导AmpC 151株,占34.4%;黄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对氟诺唑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结论 产酶是黄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对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
黄杆菌属导致的医院感染及护理对策分析
为建立一套有效预防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对279例黄杆菌属所致医院感染的细菌来源、用药治疗情况、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强化黄杆菌属感染专门知识的培训;加强病区管理力度;认真落实消毒、灭菌措施;严格操作规程;正确处理易感人群的护理合作性问题等是预防、监控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的重要对策.
-
临床标本中黄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黄杆菌是一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黄色素为特征的革兰阴性杆菌[1],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多,使该菌导致的医院感染日益增多,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病原菌[2];同时该菌对多种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使该菌感染的治疗成为临床难题之一.为了解该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本文就我院2004~2005年各种临床标本中黄杆菌的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作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
重组黄杆菌肝素酶测活性方法的改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提高Azure A法测活重组肝素酶的效率.方法 通过缩短测定反应时间,提高酶活测定的效率.采用改进后的测活方法研究了温度、pH、盐离子浓度、不同金属离子对测活体系的影响.结果 改进后的方法使肝素酶的测活效率提高了4倍,新的酶活测定方法适反应条件为30℃,pH 7.0,盐离子浓度250 mmol/L.Cu2+对酶有轻微的激活作用,Pb2+、Mn2+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改进后的测活方法重复性好,测活效率大大提高.
-
ICU黄杆菌感染30例耐药性分析
近年来金黄杆菌属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不断增加,其在感染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1,2].2002年至2004年,本院共收治黄杆菌感染30例,分析报道如下.
-
黄杆菌感染的病因与耐药性
目的:了解黄杆菌在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对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K-B法作细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出黄杆菌115株,脑膜脓毒黄杆菌82株,产吲哚黄杆菌29株,粘金黄杆菌4株.4种抗菌药物中,黄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5.3%,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40.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81.5%,氨苄西林/舒巴坦97.6%.结论:黄杆菌已成为主要院内感染菌之一,其对亚胺培南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4种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黄杆菌的抗菌作用强,是目前治疗黄杆菌感染较理想的抗菌药物之一.
-
国内ICU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ICU临床分离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以市售试剂盒抽提质粒和染色体;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PCR扩增法检测黄杆菌携带bla基因类型.结果纸片法显示3株菌均产β-内酰胺酶;PCR扩增显示3株黄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分别携带3种和6种类型的酶基因.结论该组ICU耐药黄杆菌携带bla基因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耐药基因可由质粒、染色体独立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
-
黄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尽管各种强有力的抗菌药物很多,但感染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大难题,而且,以前不易发生的某些病原菌感染现在变得多见[1,2],如黄杆菌导致的感染日渐增多,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颇高[2,3],这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本文就教学医院(杭州市第二医院和邵逸夫医院)2000~2001年二年内分离所得的黄杆菌有关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作一回顾分析.
-
某ICU住院患者黄杆菌感染的调查与对策
目的对某ICU产吲哚黄杆菌暴发流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对2004年12月1日~2005年2月16日的10例医院产吲哚黄杆菌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结果在某ICU产吲哚黄杆菌医院感染的罹患率23.2%,发现患者之间痰培养和环境中培养的产吲哚黄杆菌均有相同耐药菌谱,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有严重基础病,进行各种侵入性、创伤性检查和治疗的仪器(如支纤镜、呼吸机管道等)消毒不彻底和接触(手卫生不到位)传播等.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多种抗生素耐药,对复方新诺明敏感. 结论警惕区域性暴发的同源性交叉感染;支纤镜、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和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容忽视.
-
黄杆菌感染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分析本院32例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原因,32例痰标本分离菌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FEK-32鉴定并统计部分药敏结果,另一部分药敏结果采用K-B法检测和统计.结果 32例患者中60岁以上27例(84%),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恶性肿瘤(22%)和脑血管疾病(22%)多;28例(87%)为混合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90%)、机体免疫力低下(60%)、接受各种侵袭性治疗(25%)是导致黄杆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黄杆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较敏感.结论 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细菌的耐药率很高.
-
ICU脑膜炎败血黄杆菌所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脑膜炎败血黄杆菌所致ICU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脑膜炎败血黄杆菌所致医院获得性感染将ICU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年龄不小于55岁、有糖尿病、有恶性肿瘤、使用抗菌药物及接受有创操作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对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6.85%、19.1%、46.07%、60.67%、38.2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95%.结论 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具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应选择敏感性较高的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
院内感染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黄杆菌耐药株携带β-内酰胺酶(bla)基因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临床分离所得的6株黄杆菌临床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质粒和染色体以市售试剂盒抽提;酶编码基因类型用PCR检测分析.结果6株黄杆菌均产bla,在其染色体、质粒上共发现7种不同类型的bla基因,其中菌株02-23存在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02-237存在质粒介导的SHV、PSE-1基因,02-244存在质粒介导的TEM、AmpC.PSE-1基因,02-258除存在由质粒介导的SHV、OXA-1、CTX-M-1基因外,尚由染色体介导SHV、TEM基因,02-332存在染色体介导的TEM基因,02-372存在质粒介导的OXA-1、Sme-1基因.结论西南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黄杆菌携带bla酶基因种类较多,可由质粒、染色体分别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耐药株的产生可能与大量、长疗程使用抗生素有关.
-
烧伤创面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黄杆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产生β-内酰胺酶的机制.方法:质粒和染色体抽提以市售试剂盒进行;黄杆菌产β-内酰胺酶用纸片法定性;质粒和染色体上β-内酰胺酶基因的表达用PCR法;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结果:纸片法定性显示该菌产β-内酰胺酶;经PCR和产物序列分析表明其染色体和质粒上均有β-内酰胺酶PSE-1基因的表达.结论:该多重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由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基因所决定.
-
ICU耐药黄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
目的:探讨ICU临床分离黄杆菌耐药株携带β-内酰胺酶的类型及基因介导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从ICU分离所得的三株黄杆菌临床耐药株.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法定性检测;细菌质粒和染色体以市售试剂盒抽提;酶编码基因用PCR检测分析.结果:3株菌均产β-内酰胺酶,PCR分析在其染色体和质粒上共发现6种酶基因.其中菌株02-203存在染色体和质粒共同介导的PSE-1,02-244存在质粒介导的TEM、AmpC、PSE-1,而02-258除由质粒介导的SHV、OXA-1、CTX-M-1外,尚由染色体介导编码SHV、TEM.结论:ICU分离的耐药黄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种类较多,可由质粒、染色体分别介导或两者共同介导,耐药株的产生可能与ICU大量长程使用抗生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