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心电图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
心电图自1903年用于临床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心电图对疾病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心律失常、传导障碍、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演变等具有肯定诊断的价值,在现代急救医学中,往往由一份心电图需做出快速判断和紧急处理.因而心电图诊断是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但心电图至今仍然属于经验学科的范畴,其理论抽象,实践性强,临床教学时间短等问题,一直困扰教师和学生.现将在实习、轮转、进修生的心电图带教和培训中积累的一些粗浅体会,总结如下.
-
心电图的部分导联应用
自1903年使用临床心电图以来,开始几十年一直使用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到20世纪40年代创建单极导联即wilson's导联后,世界上应用广泛的就是常规12导联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不断有新的导联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使得临床心电图诊断可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同时将部分导联应用能在基层医院开展使用作一个汇总.
-
心电图U波的临床研究进展
U波是继T波后宽而低平的一个微小波,1903年由Einthoven命名,在临床工作中常易被忽视.近年研究发现,U波的改变对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综述如下.
-
间隔q波:从基础到临床
早在1903年,心电图机的发明者Einthoven就注意到了心电图的间隔q波现象[1].1916年,Lewis在<脊椎动物心脏兴奋的扩布过程>一文中就指出室间隔左上部的早期激动产生间隔q波.Lewis在这篇长达106页的研究论文中,还指出"常见形式束支传导阻滞"(即后来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时,间隔q波缺失[2].
-
心电图U波的新视野
U波是心电图T波后宽而低平的小波,于1903年由Einthoven命名.现将近年来从基础到临床对U波研究的若干进展叙述如下.1、U波的正常范围
-
心电图百年不衰,其作用从诊断向预测升华
自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发明弦线式心电图机,并于1905正式应用于临床以后,心电图为心脏病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取代的关键作用.
-
冠心病患者QRS波时限延长的临床意义
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临床指标.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传导减慢继而使QRS波时限延长,因此,冠心病患者QRS波时限可能有重要临床意义.作者就近年来冠心病患者QRS波时限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QRS波的意义 正常QRS波群的命名是早应用心电图学的Einthoven 于1903年予以命名.QRS波时限代表心肌传导时间.心肌的传导性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之一.
-
享受生活勤于锻炼——百岁老人黄荣财的养生经
截止到2009年底,上海百岁老人已达904人,而男性寿星"领跑"者,当属生于1903年的黄荣财老先生.现今107岁高龄的黄老精神矍铄,行动自如,几乎没有老年斑,眼睛不花,听力百岁后才逐渐开始衰退.如此出众,其招必"高".
-
Marchiafava-Bignami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Marchiafava-Bignami病(简称MBD)又称胼胝体变性(corpus callosum degeneration)或原发性胼胝体萎缩(primary corpus callosum atrophy),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胼胝体脱髓鞘病变.MBD由Carducci 1898年首次个案报道,1903年由两位意大利病理学家Marchiafave和Bignami报道而得名[1],国内首次由张通等[2]于1994年报道.
-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的分型诊断和外科治疗
1903年,Erdheim首次通过尸检报道1例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合并3个甲状旁腺增生的病例,此后陆续也有报道.1968年,Steiner等引入了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这一名词.MEN是指同一个体在多个不同的内分泌腺体中先后或同时发生肿瘤(增生),其临床表现以功能亢进为特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