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海省同仁县人体包虫病现状调查
同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3 169 km2,草原面积占91.7%.平均海拔3 463.5 m.年降水量309.8 mm,年均相对湿度56%,年均气温6.3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人口近8.09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79%),全县平均人口密度 25.24人/km2.按<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于2003年7月对该县进行了人体包虫病现状调查.
-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人群包虫病流行状况调查
青海省包虫病疫情严重,是我国的高发流行区之一[1].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包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控制规划,于1999~2002年对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河南县和泽库县进行了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脉乐段南麓,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嵌接地带.该县以土族为主,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浅山和脑山地区,麦类为主要农作物,辅青梨、马铃薯和蔬菜等.全县平均海拔2 700 m,年均气温3.4 ℃,年均降水量534.2 mm,年均蒸发量1 235.6 mm.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少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寄生虫病一直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摸清寄生虫病的流行分布状况,为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县土族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
青海省土族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青藏高原之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km2,总人口488.3万人(1996年)。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土族是其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总数(18.4万人)仅次于藏族和回族,主要分布在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等地。该民族具有悠久和特有的风俗习惯,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青稞、小麦和薯类。1 调查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1]的要求和方法进行。计数蛔虫卵,按WHO分类标准[2]划分感染强度,轻度:EPG≤5 000,中度:5 000
-
湟源县人体包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0°54′~101°75′、北纬36°20′~36°53′之间,总面积1 600 km2,境内山峦重叠,河流沟岔纵横.全县分川水、浅山、脑山三类地区,平均海拔3 235 m.湟源县属半农半牧地区,有茂密天然森林,植被较好.湟源县深居内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8~3.5 ℃,年均日照2 507 h~2 785 h,年降水量404.4 mm,年解冻期为148 d.全县共辖9乡1镇,总人口132 912人.其中汉族、藏族和回族分别占86.32%、8.1%和1.7%.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作者等于2002年7月对湟源县日月乡兔尔干村开展了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柴达木盆地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报告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东经90°13′~99°30′、北纬35°13′~39°21′.盆地四面环山,中间低落,西北开阔,东部狭窄,呈三角形盆地.四周高山构成明显的盆缘,山地海拔3 500~4 500 m,盆地内部平均海拔为2 600~3 200 m,为青藏高原地势低的断陷盆地,同时又是我国四大盆地中海拔高的内陆盆地.盆地周围高峻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的侵入使得盆地内气候极度干旱.盆地从边缘至中央依次分布有高山、戈壁、丘陵、平原和湖泊,气候差异很大,生态分布各异.盆地中分布有许多小型山间盆地,这些山间盆地是柴达木盆地主要的农牧业基地,是蒙古族、藏族同胞的聚居地,交通便利,城镇较多,人口相对稠密.1991年我们对该地区人群肠道寄生虫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青海省人体肠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分布调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是重要的人类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全世界,危害甚大,在我国其疫情较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1]认为是亚洲受影响大的国家之一。但对其在青海省的分布流行和危害状况,尚未作过专题分析和报道。青海省首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采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标准,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本病在青海省分布流行的基本特征。1 对象与方法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2]的要求、方法进行抽样选点和寄生虫学调查。全省按经济、文化水平、自然环境特征分为城市片区、海东农区、青南牧区、环湖牧区、柴达木盆地5个片区,共选23个县(市),32个调查点,各点调查常住人口500人以上。2 结果2.1 性别分布 共查16 079人,感染者78人,感染率0.49%;其中男性受检者7 976人,女性8 103人,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46%,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28,P>0.05)。2.2 年龄分布 表1显示,青海省人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分布,各年龄组感染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χ2=6.39,P>0.05)。
-
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人体包虫病流行调查
同仁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3 275 km2,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1.7%.植被主要有森林、灌丛草甸、干旱草原等类型.境内高山起伏,地势南北低,平均海拔3 463.5 m,年平均气温为0.7~7 ℃,年降水量为388.7~527.5 mm,相对湿度56%,无霜期132 d.该县辖1镇13乡,总人口6.8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
-
环青海湖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3 194 m,面积4 583 km2,是我国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湖区气候属冷温性半干旱草原类型,年均气温0 ℃以上,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年日照3 000 h以上.湖畔地势平坦,牧草茂盛,农牧业生产规模较大,是青海省重要的牧农渔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近年来更是随着环湖自行车赛事的逐步升级而驰名中外,观光、旅游和探险者人数急剧增加.为了解与掌握环青海湖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分布状况,于2005年4~5月在其西畔区开展了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群包虫病流行调查
河南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东经100°53′~102°15′,北纬34°03′~34°55′.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3 500 m以上,高4 539 m,低3 292 m.属于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高气温24.6℃;低气温可达-30.2℃.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无霜期短.全县总面积7 000 km2.总人口2.8万,其中蒙古族占85.11%,牧业人口占85.4%[1].
-
青海省弓形虫病研究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全省面积72.12万km2,可分为东北部祁连山地和河湟谷地区,西部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地形区,除河湟谷地区和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 000~3 000 m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000~4 500 m.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 方法 对海北州4县≥3岁当地居民和在校学生采用B超和ELISA法检查棘球蚴感染及患病情况;收集家犬粪便,采用ELISA法检测棘球绦虫抗原;采用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 结果 调查13241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33例(占0.25%),均为囊型棘球蚴病;儿童棘球蚴病患病率为0(0/5369),细粒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为8.03%(431/5369).调查家犬1259只,粪抗原阳性率为17.8%(231/1295);调查家畜(牛、羊)和野生啮齿类动物3043头和4048只,感染率分别为3.52%(107/3043)和0.86%(35/4048). 结论 海北州为细粒棘球绦虫Ⅱ类流行区,犬是其主要传染源.
-
2003~2012年青海省鼠疫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青海省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3~2012年青海省分离的鼠疫菌株进行生化及糖醇类酵解试验、毒力因子检查和毒力测定. 结果 根据生化分型指标,131株被试菌株中120株为青藏高原型,3株为祁连山型,其余8株菌与青海省疫源地生态型菌株均不相同.被试100株代表菌株均能产Fl抗原和Pst Ⅰ,均具有VW抗原因子;Pgm+菌株占95.00%(95/100),Pgm±菌株占4.00%(4/100),Pgm菌株占1.00%(1/100).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小致死量(MLD)均在10 000个菌以下,均为强毒株. 结论 青海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003~2012年分离的鼠疫菌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鼠疫菌的毒力强,对人的健康威胁严重.
-
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寄生线虫流行现状. 方法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镜检肠道线虫. 结果查出人体肠道线虫3种,各虫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8.89%(950/10688)、蛲虫6.65%(122/1834)和鞭虫0.06%(6/10688);男、女蛔虫感染率分别为8.02%(415/5177)、9.71%(535/5511),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9%(62/955)、6.83%(60/879).蛔虫感染率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5);蛲虫感染率各地区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5),不同年龄感染率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青海省人体蛔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危害较为严重.应积极普及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和幼儿机构蛔、蛲虫病防治.
-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
目的 分析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B超和ELISA血清学方法调查海南藏族自治州当地居民和在校小学生棘球蚴感染及患病情况;采用棘球绦虫抗原ELISA检测法和病原学方法检查当地家犬和绵羊棘球蚴感染情况. 结果 海南州当地居民棘球蚴病总患病率为0.23% (36/15 788),其中细粒棘球蚴病35例,占97.22%(35/36);多房棘球蚴病1例,占2.78%(1/36).5个县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范围在0.06%~0.53%之间.以贵南患病率高,其次为同德、兴海县.除贵南县存在AE病例外,其余各县查出的均为CE病例.按年龄统计,以≥60岁组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为0.53%(12/2 273);调查在校小学生5 819名,B超检查未发现包虫病患者,棘球蚴病血清学阳性率为6.07%(353/5 819);问卷调查居民包虫病认知及行为知晓率为68.92%.ELISA检测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15.85%(254/1 603),病原学检查绵羊棘球蚴感染率为16.31%(745/4568). 结论 青海省海南州为以细粒棘球蚴病流行为主,同时有多房棘球蚴病存在的棘球蚴病流行区.病例主要分布在贵南县、同德县和兴海县.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海省60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平台,分析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青海省鼠疫防治C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54-2017年青海省鼠疫疫源县的分布、发病情况和地理环境因素制作专题地图并进行叠加分析,按照时间和空间将动物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青海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种类型,自1954年至今60年来,喜马拉雅旱獭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连年发生,人间鼠疫除14个年份未发生外,其余年份均有人间鼠疫病例报告,共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98起,发病468例,死亡240例,病死率为51.28%.青海省有30个县存在动物鼠疫流行,但主要分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同德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天峻县、德令哈、格尔木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县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5州12个县(市、区).鼠疫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10月,鼠疫菌株分离高峰期为7-9月.结论 60年间青海省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流行自21世纪50-90年代末缓慢下降,从2000年以来至今有回升趋势.
-
青海省鼠体寄生蚤大量寄生现象报道
在进行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现场标本的采集工作中,发现1只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1只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体表寄生大量的蚤类.现就此超寄生现象报道如下.2011年7月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国家粮食储备库周围膜果麻黄砾漠生境中,捕获1只雌性子午沙鼠,在其体表检获蚤类标本122匹;2012年5月,在共和县铁盖乡一塔拉(36°13′N,100°32′E,海拔2912~2917 m),生境为沙砾土荆棘灌丛和荒漠灌丛中,从捕获的1只小毛足鼠体表检获蚤类标本94匹,但两鼠均未见寄生吸虱和革螨.所获蚤类标本根据文献[1-2]于光学显微镜下鉴定其科、属、种.
-
青海革螨采集及新记录
作者近年在青海省采到一些革螨标本,经鉴定有11种,其中4种为青海省新记录。1 厉螨科Laelapidae1.1 毒厉螨Laelaps echidninus Berlese 标本81♀♀,仅采自社鼠(Rattus niviventer),数量较多,1991-10-10于循化。该螨为世界性分布,主要寄生于鼠属(Rattus)啮齿类。
-
青海省格尔木虻类初步调查
虻类不仅刺叮骚扰,而且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对人类危害较大.为了保障部队人员免遭虻的侵害,提高战斗力,我们于2003年5~11月在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对虻类进行了初步调查.1方法采用人诱法和网捕法,每月中旬定点定时进行调查,每次挥网15 min,记录温、湿度.捕获虻用氯仿毒杀后制成针插标本,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
-
2005-2006年青海省平安县保护性灭獭结果分析
平安县地处青藏高原海东地区中心腹地,县辖6乡3镇,距省会西宁市35 km,全县人口为109 655人,主要居住着汉、回、藏等民族.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古城乡、沙沟乡、巴藏沟乡浅脑山地区的高山草坡和田地周边,是青海省传播鼠疫的主要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