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3-2017年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情况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北京市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u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的肠道病毒监测情况.方法 通过AFP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北京市2013-2017年报告的AFP监测病例的基本信息、疫苗免疫史、标本采集和检测情况、病例随访情况以及病例分类诊断结果等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不同特征的AFP病例间不同种类肠道病毒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2013-2017年,北京市共报告AFP病例960例,其中74例检出了肠道病毒,本地和异地的检出率分别为4.0%(7/176)和8.9%(67/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31).本地和异地病例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4%(6/176)和3.0%(23/756)(x2=3.48,P=0.062),检出的脊灰病毒均为脊灰疫苗株,病例麻痹前均口服过脊灰减毒活疫苗,分类诊断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6例病例诊断为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本地和异地病例的非脊灰肠道病毒检出率分别为0.6% (1/176)和5.8%(44/756)(x2=1.64,P=0.201),分类诊断结果均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44例异地非脊髓灰质炎病毒检出者中79.6%的麻痹发生在5至9月.结论 北京市报告本地AFP病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低于异地AFP病例,根据脊灰病毒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检出结果,AFP分类诊断均为脊灰野病毒排除病例,异地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病毒呈现夏秋季流行.
-
河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分析
河北省200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对全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及部分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了常规监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2000-2006年济南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 提高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以迅速发现输入性野病毒、疫苗变异株和衍生株病例,保持全市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 按照山东省脊灰<监测方案>的要求,利用济南市脊灰专报系统,开展AFP病例的监测工作.结果 全市2000-2006年共报告AFP病例1762例(其中本地AFP病例260例,外地来济就诊AFP病例1192例,排除病例310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维持在3.10/10万~4.57/10万之间,发病季节存在6~8月小高峰,0~2岁儿童为重点发病对象,免疫史中全程服苗率达95.38%.病例48 h调查率≥97.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6.77%,标本7 d内送达率≥96.55%,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均为100%.结论 2000-2006年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
-
黔西南州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找出薄弱环节,为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黔西南州共报告AFP病例67例,其中20例被贵州省脊灰诊断小组和国家AFP专家诊断为非AFP病例,剩余47例AFP病例中有7例被诊断为临床符合病例,7例临床符合病例中有2例为VDPV病例;除合格便采集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达标准;首诊报告率为55.32%,村级仅为25%;病例的发病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在贞丰县有明显的聚集趋势;有40.43%的儿童未完成全程免疫,零剂次儿童占总病例的19.15%.结论黔西南州在接种率及县、乡医院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应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以提高脊灰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同时加强县、乡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首诊报告率;在提高AFP监测敏感度的同时提高其特异性,有效防止VDPV病例的发生.
-
德州市1989~2003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监测与控制分析
目的了解德州市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运转状况.方法收集1989-2003年脊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对AFP病例采集双份粪便标本,对部分AFP病例的接触者及健康人群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2432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1991年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以来,全市共报告AFP病例477例,1994年来非脊灰AFP报告发病率达到了WHO提出的1/10万指标,1995年以来AFP病例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双份标本合格采集率、标本及时送检率和随访率均在90%以上,达到了卫生部80%的指标.脊灰疫苗(TOPV)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0~4岁儿童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1990年10月以来未发生脊灰野病毒病例.抗体检测表明,三型脊灰抗体阳性率维持在95%以上,AFP病例标本和接触者标本及健康人群肠道病毒检测,未检出脊灰病毒.结论德州市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由于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脊灰人群免疫屏障,便得脊灰流行的可能性降为低.
-
绍兴市1991~2004年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绍兴市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绍兴市1991~2004年AFP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4年,共报告残留麻痹AFP病例32例,主要分布在嵊州市和绍兴县,6~10月发病较多,其中65.62%为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为2.56:1.麻痹以单下肢为主,其次为双下肢,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疾病为外伤性神经炎.结论针对引起AFP病例致残的疾病谱,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阻止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和传播,巩固无脊灰成果.
-
阳泉市1995-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继消灭天花之后人类即将消灭的第二个传染病,而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是我们监视脊灰疫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取得消灭脊灰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国周边国家仍有脊灰疫情的存在,我们仍需对输入性病例保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的教训和经验,使我们仍需要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使AFP监测系统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
广东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为巩固消灭脊灰成果,保持无脊灰状态.广东省自1991年建立脊灰专报系统以来,在保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率的同时,加强领导和管理,实行AFP病例快速报告和调查、处理,严格执行旬、月报和"零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主动监测,加强对AFP病例监测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检查督导,已建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省-市-县-乡四级AFP病例监测网络,监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自1996年以来AFP病例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现将广东省2003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
江苏省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我省从1992年以来已连续7年未检测到野病毒,现已进入消灭脊灰证实准备阶段,脊灰实验室的病毒学监测工作是证实消灭的关键依据.为进一步加强AFP的病原学监测,现将江苏省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
菏泽市牡丹区2001年麻疹监测状况分析
牡丹区自1994年将麻疹疫情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专报系统以来,加速控制麻疹的技术措施不断加强.
-
重庆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评价重庆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用细胞培养法对2003年报告的98例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脊灰和非脊灰肠道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重庆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98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5.39%,粪便标本7 d内送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为94.38%.粪便标本28 d内完成病毒分离鉴定的及时率为100%.分离出脊灰病毒(PV)5株,其中Ⅰ型2株,Ⅱ型1株,混合型(Ⅰ+Ⅲ)2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5株.所有PV阳性毒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结论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项监测指标均达要求.今后应继续加强AFP病例监测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直至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脊灰.
-
河北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分析
目的充分发挥脊灰病毒学监测作用.方法按照<脊灰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由国家脊灰实验室用PCR-RFLP法对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做型内鉴别.结果2003年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43株,分离率为11.62%;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49株,分离率为13.24%.所有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特征鉴定,除2株为疫苗变异株外,其余均为疫苗相关株.结论三种细胞可以提高PV分离率,RD和HEp-2细胞对提高NPEV的分离率都是很重要的.NPEV的分离率与月份有关.
-
宁波市消灭脊灰监测结果
自1991年以来,我市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15岁以下儿童)超过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其他各项指标也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消灭脊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市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
信阳市255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我国消灭脊灰工作已进入后阶段.我市自1991年11月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以来,已连续8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本文对我市1991-1999年的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以期对消灭脊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河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监测分析
通过10余年的努力,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2年底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有脊灰野病毒循环,但随着消灭脊灰的进展,也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其中脊灰疫苗病毒发生变异并且致病成为全球消灭脊灰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
宜昌市1995-200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是验证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要依据.宜昌市于1991年开始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随着消灭脊髓灰质炎各项措施的实施,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证实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标准要求.
-
徐州市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评价
目的了解徐州市2003年报告的34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收集AFP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表,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和初免接种对象免前和免后血清学标本,之后分别进行病毒分离和抗体滴度检测. 结果 34例AFP病例分布于8个县(区),男性22例,女性12例,发病时间无季节性,发病年龄大14岁,小3个月,免疫次数≥3次的占97.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9/10万,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7.1%,2例标本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2例标本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100.0%、100.0%、97.9%.结论徐州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良好.
-
2005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2005年广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一步做好AFP病例监测,巩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5年AFP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广西AFP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307例,其中AFP病例262例,非AFP病例45例.AFP病例中,经实验室标本检测和专家诊断小组诊断,260例被排除脊灰,2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2.40/10万,82.70%的县报告AFP发病率>1/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0.50%;12例病例分离出脊灰疫苗病毒,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为4.62%;分离出其他肠道病毒25例,肠道病毒分离率为9.62%;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首诊报告率为76.72%,但乡村级仅为36.46%;8.01%的病例未完成全程免疫,零剂次儿童占总病例的2.67%. 结论 广西仍需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提高AFP监测敏感性和乡村级首诊报告率.
-
曲靖市1995~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分析
目的了解曲靖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发病及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巩固和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指导消灭脊灰工作.方法根据曲靖市293例AFP病例监测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各年主动监测旬报表,用ACCESS 2002开发的数据库"AFP管理系统"及EXCES 200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曲靖市1995-2003年共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293例,年报告发病率为2.47/10万~1.25/10万,病例呈高度散发,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逐年提高,2000年全部指标达到无脊灰证实要求.结论AFP发病趋于小年龄组,易感人群依然存在;5年出现无病例报告7县次,初次就诊报告率低(39.93%),提示须加强监测系统的管理,加强基层计免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为消灭脊灰工作提供了监测资料和证实依据,脊灰的消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江西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江西省自1992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监测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要求,从1993年以后我省已连续10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监测工作,保持现在的无脊灰状态,现将2002年江西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