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东部沿海地区家养动物及养殖人员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家养动物以及养殖人员戊肝病毒感染情况,以及家养动物在人群戊肝传播中的意义,为有效控制戊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与人密切接触的猪、牛、羊、狗、鸡5种家养动物,分别于4月、11月采集血标本,开展抗-HEV总抗体检测.对养殖人员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抗HEV-IgG、抗HEV-IgM抗体.结果 共采集家养动物血标本1 967份,经检测抗-HEV总抗体阳性率42.09%,阳性率由高至低分别为猪63.59%、牛47.24%、狗40.61%、羊31.53%、鸡8.5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89.63.P<0.001).调查养殖人员1 009人,抗HEV-IgG阳性率为40.43%,抗HEV-IgM阳性率为3.67%.随着年龄增长和从业年限延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家养动物具有较高的戊肝感染率,可能是人类感染戊肝病毒的传染源,在疾病的防控中应关注动物传染源的作用.另外,建议养殖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暴露机会.
-
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
选择我国狂犬病高发地区(湖南、贵州)、低发地区(江苏、武汉)和无狂犬病报告地区(沈阳)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开展针对家养犬、猫和啮齿类动物,以及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狂犬病病毒带毒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到的病毒株在抗原型别、基因变异以及与现行疫苗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为犬,捕获犬总带毒率为2.56%;犬中狂犬病病毒的监测点高阳性检出率达到20.0%;啮齿类动物及蝙蝠等野生动物在本次研究未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以aG株和CTN株为毒种的现行人用狂犬病疫苗,经应用研究发现,CTN株的糖蛋白基因与本研究分离到的街毒核酸序列更接近.为进一步评价现行疫苗的有效性,在5个观察点分别以aG株和CTN株毒种生产的疫苗接种两组人群(每组各约50人),结果显示均未出现中、强度反应,疫苗免疫后第7d和14d产生的中和抗体分别达到0.49IU/mL~0.52IU/mL和6.7IU/mL~7.53IU/mL;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5.1%~47.9%和100%,表明这些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
-
克罗地亚的狗或其它动物咬伤与狂犬病
在克罗地亚和其他欧洲国家,狐狸是狂犬病病源之一.狐狸将狂犬病传给其他野生或家养动物.欧洲主要媒介是犬类,其次是猫类和其他动物.在克罗地亚农村地区旅游更加具有重要性.因为旅游者可与家养和野生动物接触.
-
河北衡水市家养动物及养殖圈舍蚤类的初步调查
作者于1999年9月~2000年10月对衡水市一区六县市的6种家养温血动物及其养殖圈舍的蚤类进行了调查.在家养动物中检出寄生蚤4种278匹,在养殖动物圈舍中检出蚤类417匹.并对动物寄生蚤数量与寄主及卫生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
福州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调查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L.m)是一种严重的人畜普遍易感染的致病菌,可导致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病死率高达30%~70%.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土壤是主要的贮主,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以及健康人群被认为是该菌的携带者.Gray和killinger从37种不同动物和17种禽类中分离到本菌[1].家庭环境和多种食品均可被污染.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食品中L.m检验方法(GB4789-94).为了解福州市各类食品中L.m污染情况,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1年8月对市场上销售的肉类、花蛤、鲜奶等食品进行抽查检测.
-
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编码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日本血吸虫以钉螺为中间宿主,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为保虫宿主,因此防治血吸虫病十分困难且代价昂贵.WHO认为,作为化疗或其他措施的必要补充,应优先考虑人用血吸虫病疫苗的发展[1],但已知的候选疫苗,包括1998年WHO/TDR推出的6个具潜力的疫苗候选分子的减虫率或减卵率低于40%.
-
2011年莱州市部分健康人群和家养动物新布尼亚病毒抗体调查
目的 了解莱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SFTSV)在莱州市健康人群和家养动物中的流行特点,为疫情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莱州市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1 065份,用间接法ELISA检测SFTSV IgG抗体,分析不同年龄组、性别、职业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莱州家养动物(牛、羊、狗、猪、鸡)血清1 752份,用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对不同生长环境动物SFTSV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 065份,SFTSVIgG抗体阳性率3.29%(35/1 065);5种家养动物血清1 752份,SFTSV总抗体阳性率36.64%(642/1 752),其中牛、羊、狗、猪、鸡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50%、54.00%、24.73%、0.00%和55.17%.健康人群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动物间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散养动物与圈养动物血清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莱州市为SFTSV流行地区,健康人群和家养动物中均存在SFTSV的流行,且对SFTSV普遍易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感染风险较高,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
福州市2000~2004年各类食品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调查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以下简称L.m)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可导致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病死率高达 30%~70%.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土壤是主要的贮主,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以及健康人群被认为是该菌的携带者,Gray和killinger从37种不同动物和17种禽类中分离到本菌[1].家庭环境和多种食品均可被污染.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食品中L.m检验方法(GB4789-1994).目前国内由L.m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尚未见报道,各类食品中L.m污染调查资料较少,为了解福州市各类食品中L.m污染情况,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市场上销售的肉类、花蛤、鲜奶等食品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研究近况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一种短小的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致病菌,可使人和动物患李斯特菌病.该病病死率高达到20%~30%[1],因此引起卫生界的高度重视.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土壤是主要的贮主,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以及健康人群被认为是该菌的携带者,家庭环境和多种食品均可被污染.从国外暴发的几起李斯特菌病的传播媒介看,动物性食品是主要的传播源.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该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
血培养分离支气管炎博德特菌2例并文献复习
由支气管炎博德特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引起的感染常见于野生动物或家养动物,如猪、狗、兔等,在人群中的感染则少见。国外文献资料中的数例支气管炎博德特菌感染,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并可由家畜等动物传染给人类,因而引起科学家的高度关注[1]。由支气管炎博德特菌引起的人类感染在国内则鲜见报道。本文总结了近期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的支气管炎博德特菌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人兽共患病疫苗--“一体化健康”模式
本综述着重于描述动物免疫作为预防人类疾病(人兽共患病)的一种方法。描述了所用疫苗的三种类型,所举例子有成功例子也有失败例子。Ⅰ类疫苗用于保护人和有经济价值的动物,这二者在病原体传播循环中都不起什么作用。讨论了开发Ⅰ类疫苗过程中,动物健康产业和人健康产业与管理机构之间合作的好处,描述了在动物和人中都能使用的疫苗的唯一例子(西尼罗病毒疫苗)。Ⅱ类疫苗是用于家养动物的疫苗,以免疫家养动物作为预防动物和人疾病的方法。Ⅱ类疫苗所涉及的病原体直接或间接(譬如通过节肢动物媒介)由动物传染给人。列举了一些使用Ⅱ类疫苗的例子,如抗布氏病、大肠杆菌 O157、狂犬病、裂谷热、委内瑞拉马脑炎和亨德拉病毒等。Ⅲ类疫苗是用于免疫野生动物作为预防病原体传染给人和家养动物的方法。例子有靶向传染源的口服诱饵狂犬疫苗、牛分支杆菌疫苗和莱姆病疫苗。如果兽用疫苗开发速度快、成本低,那么,基于动物免疫的一些干预措施可导致公共健康快速且费用相对低廉的进展。重点强调了以疫苗为基础方法预防新发人兽共患病的机会,这些疾病把兽用与人用医学统合成一个整体(One Health para-digm,“一体化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