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专业"的力量
有一片荒废了很久的沙滩.一天,来了一个农夫,他四处奔走,没有发现水源,后,他失望地摇头叹息:"这儿种不了庄稼."不久,来了一个挖煤的人.他走遍了沙滩的东南西北,用了很多器具,竟然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煤矿.那位农夫听说了挖煤人的收获,很是不服气,问妻子说:"我怎么没发现地下的煤矿呢?"妻子笑着说:"你是种庄稼的,你的眼睛只关注地面上的东西,关心土地上长不长庄稼或者是庄稼长得好与不好.而挖煤人是关注地面下的,关心地面下有什么可用的东西.如果换做一个地质学家,他可能比挖煤人更早发现煤矿.因为是他们所擅长的啊."
-
跨界追求梦想,大佬是如何练成的
社会上成功的人士,并不是全都在一开始就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乔布斯读书时只是惠普的实习生,李嘉诚做过钟表店扫地的小学徒,连马云也当了7年的英语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这样一群人:他们本该属于一个领域,却跑到别的领域,并且混得特别风生水起.看了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专业出身不重要,关键在于你的梦想是什么.好好努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莱昂纳多·达·芬奇:史上牛跨界者不要觉得专业领域像马里亚纳海沟一样不可逾越,看看达·芬奇开挂的人生史,简直让人怀疑他是穿越过去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人家除了会画蒙娜丽莎,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植物学家和作家.
-
贾兰坡的养生之道
贾兰坡,生于1908年11月25日,卒于2001年7月8日.河北玉田县郭家屯乡刑家村人.为世界级名人,全球知名的田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他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中外学术界,登上世界高学术殿堂.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中国古人类大发现》等大量的学术著作,在全球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他正规学历不高,只有中学毕业证书,是一位罕见的、没有大学文凭、却攀登上了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人物.他为人谦虚,不事张扬.他常说自己微不足道,有时取得点学术成果也只是得益于不间断的自学积累.
-
钒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钒(vanadium)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微量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构成的0.02%.钒在人体内的含量大约为25mg,在食物中通常以VO2+或HVO42-形式存在,其中在蘑菇、莳萝、欧芹及黑胡椒中含量多,新鲜水果、蔬菜、谷物及海产品等亦是钒的主要来源.1813年地质学家Del Rio首次发现了钒,随后钒的各项生理和药理作用逐渐得到证实.迄今为止,钒的引人注目的作用是它的降血糖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1型和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而且在有限的临床实验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就钒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
突发奇想拯救威尼斯
近,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地质学家吉瑟坡·伽姆勃拉里教授提出了一个出入意料的设想:使用类似钻探石油所用的向地下注水的方法来拯救水城威尼斯.大家都知道,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一直受到海水水平面不断上涨的困扰,在亚德利亚海上风浪大的时候,海水就会灌进威尼斯著名的马尔库斯市场,而且人们还担心,长此以往,威尼斯整个城市会被海水淹没.
-
血管“排雷”记
前不久,我给我的老师进行了针对腹主动脉瘤的手术.腹主动脉瘤是主动脉瘤的一种,很凶险,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发生血管破裂.一腔热血涌向腹腔,人会在短时间内失去生命.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死于这种疾病.
-
怀念本刊顾问 国际著名构造地质学家 马杏垣院士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马杏垣教授于2001-01-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马杏垣院士1919-05-2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河北省乐亭县;1938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38年加入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1942年在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底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1951年在北京地质学院以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就晋升为教授;他学风严谨,强调一个优秀的构造地质学家,首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的构造观和方法论,既要重视学习国内外新的理论和方法,更要重视野外的地质实践和总结创新;他在北京西山、五台山、嵩山,以及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等典型地区的研究成果,是对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构造、重力滑脱伸展构造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他创立"解析构造学" 推动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马杏垣院士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大半生,桃李满天下。他亲手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乃至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成员。在庆贺他八十寿辰时,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1965年马杏垣教授的研究生)题词为:"贺马杏垣老师八十寿辰 老骥驰骋途千里,红杏光照春满园 "。
-
幽默是一种气度
朱夏,字小可,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朱夏十一余岁印开始诗词写作,直至古稀之年从未辍笔,平生所积,不下千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