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肠道微生物群与艾滋病疾病进展

    作者:刘佳;王哲

    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即便在抗病毒治疗成功抑制病毒血症的情况下,肠道的免疫失调和其引发的结构性损伤引起了微生物易位,使机体产生免疫激活并形成相关炎症,导致艾滋病的疾病进展.肠道微生物群对于保持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调节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以及保持肠道的平衡状态都非常重要.因此,探讨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艾滋病疾病进展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着重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艾滋病的疾病进展相关的各项研究以及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的可能.

  • 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王文炎;梁凤霞;宋爱群;黄琪;陈瑞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群,维持宿主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稳态.一旦稳态失衡,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便会产生多种疾病.目前,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针灸通过调理气机升降调节肠道微生物群;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其恢复稳态;针灸通过调控脑肠肽、炎性反应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今后应从针灸的整体作用、腧穴的特异性、腧穴配伍以及不同干预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以取得针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佳疗效.

  •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道微生物群

    作者:邓俊;文剑波

    幽门螺杆菌(Hp)对于人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病因子,尤其是胃病,而其作为消化道微生物群的一份子,当其感染定植于人类胃内时,必然与消化道其他微生物群存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宿主的疾病状态.探索Hp与消化道微生物群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对于促进Hp相关疾病病因学与治疗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胃微生物群的组成、Hp与胃微生物群的潜在联系、Hp根除治疗与胃肠道微生物群的交互作用关系、益生菌与Hp根除治疗等内容的研究现状作简要的综合叙述.

  • 水溶性膳食纤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琳;虞文魁;姜军;李宁

    目的 观察果胶作为重要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 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治疗组(40例,给予水溶性膳食纤维,含果胶8 g,每日3次)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结肠传输时间、便秘症状评分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结肠传输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60.2±11.2)h比(80.3 ±9.5)h和(79.4±11.7)h,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便秘症状评分也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经实时PCR方法检测,治疗后治疗组粪便中的梭菌属数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g拷贝数/样本湿重(g):9.07 ±0.63比9.74 ±0.81和9.66±0.43,P<0.05],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多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g拷贝数/样本湿重(g):8.26±0.83比6.42±1.07和6.48±0.82,6.83±0.77比5.85±0.64和5.91±0.73;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副作用.结论 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安全有效地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明显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和改善便秘症状,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和维护肠道微生态的效果.

  • 肠道菌群与支气管哮喘

    作者:陈硕;聂汉祥;刘琳琳;陈千慧;郭旭雪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复杂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肠道微生物群可以调节全身免疫系统反应,在哮喘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接触微生物、使用抗生素、饮食及益生菌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多样性,影响哮喘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肠道微生物群和呼吸道微生物群及哮喘之间的关系.

  • 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及肠道微生态在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贾昊宇;杨长青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药物、毒物、自身免疫、酒精、结石、肿瘤和遗传代谢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而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流量的改变和胆汁酸毒性的过度积累.在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过程中,不仅有内源性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作用的参与,且肠道微生物群也通过调节代谢和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胆汁酸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反之,肠道微生物也能够影响胆汁酸池.近年来针对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肠道微生物群与胆汁淤积性肝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渐深入,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 肠道微生物群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作者:蔡林彬;付轶群;李明阳;林慧;周润华

    肠道微生物群种类繁多,对人类健康起至关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人类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目前发现精神疾病中的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均与肠道微生物群存在相关性,这将有望为治疗相关精神疾病提供新方法.此文就肠道微生物群与这3类精神疾病相关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 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作者:徐雪梅;王巧民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近年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生发展,细菌感染可以诱发感染后IBS;有一部分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茵过度生长(SIB0)或是菌群组成改变;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能够减轻IBS的症状.因此有人提出用益生茵治疗IBS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方法.此文就益生菌治疗IBS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和皮肤疾病

    作者:赵惠娟;姜薇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定植在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组合,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复杂和种群数量高的共生微生物生态系统,是机体健康和稳态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作为微观生态系统,同样存在稳态、生态漂移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与机体共同演化并对机体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且与皮肤疾病(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白塞综合征等)关系密切.该文就肠道微生物群影响因素、稳态、作用与功能以及与皮肤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肠道微生物群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章必成;彭敏;宋启斌

    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群体,因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人体器官或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群不仅与肠道免疫的关系密切,而且影响了全身免疫系统.近年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可以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由于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因此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前后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此外,对部分患者进行粪便移植有望提高免疫治疗疗效.基于上述原因,管理肠道微生物群也成为了免疫治疗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肠道微生物群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 肠道微生态与酒精性肝病

    作者:刘露露;王炳元

    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酒精的脂溶性及毒性可直接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宿主肠道通透性增加,失调的肠源性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被破坏的细胞间连接直接进入门脉系统,可能是发生ALD的基础和重要原因[1,2].肝病程度越重(如肝硬化)患者比健康人血液有更高水平的细菌数量及其代谢产物,高水平的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极大地增加了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ALC)患者的病死率[3].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LD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 肠道微生物群与慢性肝病

    作者:赵晨玮;孙启华;张迎超;陈晶

    近年来,慢性肝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肝脏直接从富含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肠道接收大量血液供应,因此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的健康情况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参与了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而且肠道菌群在不同疾病中的改变情况不尽相同.本文将从肠道微生物群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目前可用治疗策略等方面作一概述.

  • 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应在艰难梭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赵杏珍;杨靖;赵建宏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近年来由于高产毒株027/NAP1/BI型艰难梭菌在欧美地区的暴发流行,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率急剧上升[1].在美国,艰难梭菌已经取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MRSA)成为医院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因此其将艰难梭菌的威胁等级定为高"紧急"级别.CDI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定植到轻度自限性腹泻或重度假膜性肠炎甚至危及生命.其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艰难梭菌的毒力,二是宿主肠道微生物群及免疫反应.毒素是艰难梭菌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毒素A(TcdA)和毒素B(TcdB),两者均能灭活GTP结合蛋白,引发一系列反应终导致腹泻和肠炎[2-3].此外,某些特殊型别的菌株如027/NAP1/BI还能产生二元毒素,与CDI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关[4].黏附是艰难梭菌另一项重要的毒力因素,参与黏附的物质有很多,如艰难梭菌表面蛋白、鞭毛等均可参与细菌黏附过程[5-8].

  • 肠道微生物群的病理生理学进展

    作者:黄秀艳;曾耀英

    尽管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但是无论在数量或者多样性方面,地球上的微生物是主流。人体只是许许多多细菌、古生菌、病毒以及真核微生物的支架或者平台罢了。这些微生物栖息在多个人体解剖学上的壁龛里(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和皮肤)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其数量大大超过人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一个或者多个数量级。

  • 果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琳;虞文魁;姜军;冯啸波;李宁

    目的:探讨果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87例IBS-D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果胶组(金陵Ⅰ号,3次/d ;46例)和安慰剂组(麦芽糖糊精,3次/d ;41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价两组患者IBS-D评分,包括粪便性状评分(Bristol分型法)、症状评分(Likert量表)及生活质量评分(IBS-QOL调查问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并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试验,未有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退出试验者。安慰剂组在治疗前后的IBS-D评分、肠道菌群以及炎性反应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比较,果胶组的粪便性状评分和IBS症状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梭菌属数量明显降低,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多(均P<0.05)。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果胶组及安慰剂组患者IL-10/IL-12比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果胶组IL-10/IL-12比值明显升高(P<0.01),与健康志愿者相当(P>0.05),且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结论果胶可选择性刺激双歧杆菌生长恢复肠道微生态,并能改善IBS-D症状和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可作为治疗IBS-D的首选用药。

  • 肠道微生物群在血栓形成及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杨琳;杨剑峰;何杨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研究认为血小板黏附、活化及聚集引起的血管内血栓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和明确有关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的因素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切入点.近的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内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到血小板功能的调控中.笔者对肠道微生物群参与血栓形成及作为血栓性疾病治疗手段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肠道微生物群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