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与急性脑梗死结局的关系

    作者:叶家楷;张金涛;孔艳;许锬;邹婷婷;张永红;张绍艳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以26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和病史相关资料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将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5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研究结局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高于无研究结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按四分位法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分为4个水平,经多因素调整后,与白细胞计数≤5 6×1 09/L者相比,≥8.7×1 09/L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为1883( 1.306 ~ 2.716);与中性粒细胞比率≤0.56者相比,0.57~ 0.64和≥0.74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依次为1.572(1.002~ 2.466)和2.577(1.698~3.910);与红细胞沉降率≤4mm/h者相比,≥17 mm/h者发生不良结局的OR值(95%CI)为2 426(1.233~ 4.776).随着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升高,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线性趋势性检验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无线性关系,线性趋势性检验P>0 05.结论 急性腑梗死患者人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红细胞沉降率与住院期间不良结局有关.随着人院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水平的升高,住院期间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也相应升高.

  • 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佳慧;张金涛;许锬;张欢;张永红;张绍艳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山东省4家医院的2 26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病历档案,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及实验室资料等.研究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评分NIHSS≥5或住院期间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正常组(NN/NG);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血糖高组(NN/IG);中性粒细胞比率高、血糖正常组(IN/NG);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均高组(IN/IG).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和血糖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调整后,与NN/NG相比,NN/IG、IN/NG和IN/IG组发生终点事件的OR值(95%CI)分别为1.356 (0.942 ~ 1.953)、1.879(1.113~3.171)和2.210(1.477~3.30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人院时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其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IN/IG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大.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龙海泳;汲晶

    炎性反应是脑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受损部位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存在,表明炎性过程参与了急性脑缺血的神经细胞损伤[1]。本文通过对脑梗死三个重要的炎性反应相关指标白细胞(w 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s ratio , NEUR)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 ES R )的研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 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常规参数的变化及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常规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46例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为观察组,检测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以健康体检者43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肝病组的WBc、n%、Hb、Plt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常规中的参数是反映肝硬化、肝损害程度的一组重要指标,对肝硬化、肝损害程度评估、监测、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CRP、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联合检测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关晓宣

    目的观察探讨CRP、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联合检测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40例,入院时及病情缓解期检测CRP、WBC、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40例患者中CRP阳性率95%, WBC阳性率40%, N%72.5%, CRP分别与WBC、N%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效治疗前后CRP、WBC、中性粒细胞比率有显著性差异,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结论 CRP、WBC、中性粒细胞比率联合检测不仅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诊断的敏感性,更可以准确的判定此病的治疗效果。

  • 三项炎症指标在ICU患者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勇

    目的:比较在ICU细菌感染患者中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e)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CU细菌感染患者75例,分为重症感染组(39例)和局部感染组(36例),并选取46例非感染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中PCT、CRP、WBC、Ne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症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PCT、CRP、Ne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只有重症感染组WBC水平升高(P<0.05);与局部感染组比较,重症感染组PCT、CRP、Ne水平明显升高(P<0.01),WBC水平也升高(P<0.05)。以下面的评价指标,PCT>O.05μg/L;CRP>10 mg/L;WBC计数>10×109/L;Ne阳性>70%检测细菌感染,PCT敏感性97.3%,特异性为91.3%;CRP敏感性97.3%,特异性为52.2%;Ne敏感性89.3%,特异性为58.7%;WBC敏感性52%,特异性为67.4%。结论PCT是检测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指标,CRP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差。故联合监测PCT及CRP的含量可早期诊断ICU重症感染患者。

  • 进行PCT、hs-CRP及中性粒细胞比率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方面的效果分析

    作者:李慧萍

    目的:探讨分析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率检测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5例及健康体检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然后检测并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hs-CRP水平、PCT水平及中性细胞比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CT水平、hs-CRP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PCT阳性率及hs-CR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将进行hs-CRP水平、PCT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的检测结果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不同感染性指标在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亚萍;沈继录;徐元宏;王中新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绝对数、NEU比率在早期辅助诊断血流感染(BS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中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血常规的患者1 835例.按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WBC、NEU和NEU比率的水平变化,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患者189例,革兰阴性菌109株(57.7%),革兰阳性菌60株(31.7%),念珠菌20株(10.6%).血培养阳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6.04 ng/mL、90.00 mg/L、10.00× 109/L、8.22×109/L、0.857 1;血培养阴性组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中位数分别为0.31 ng/mL、38.52 mg/L、8.96× 109/L、6.33×109/L、0.769 8.血培养阳性组的各项结果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革兰阴性细菌组患者血清PCT 9.12(1.57~32.38) ng/mL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细菌组2.62(1.00~12.90) ng/mL(P<0.05)和念珠菌组1.40(0.67~12.88) ng/mL(P<0.05),且肠杆菌科细菌患者的PCT值11.45(2.20~37.58) ng/mL明显高于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93(0.70~13.37)ng/mL(P<0.05).细菌组的CRP 92.17 (45.11~151.08) mg/L明显高于念珠菌组56.65(23.32~101.05) mg/L(P<0.05),且革兰阳性细菌组CRP 93.93(46.67,147.86) mg/L高于念珠菌组(P<0.05).以血培养阳性为阳性标准绘制ROC曲线,PCT、CRP、WBC、NEU和NUE比率的AUC分别为0.793、0.662、0.555、0.591和0.665(P<0.05),对BSI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PCT、CRP和NUE比率的诊断价值大.结论 PCT、CRP可作为BSI的辅助诊断指标,PCT水平对BSI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早期检测PCT和CRP可以及时帮助BSI患者判断病原菌类型,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型患者外周血炎性标记物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增玲;李文;李海龙;冯萍;赵合庆;刘春风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呆型(VCI-ND)患者外周血炎性标记物的变化特征.方法 选择VCI-ND患者44例为VCI-ND组,另选择认知功能正常者24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浊度法及血液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患者CD64指数和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CI-ND组CD64指数、IL-6、CRP及中性粒细胞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L-6水平增高是VCI-ND的危险因素.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VCI-ND的病理过程,IL-6可能是VCI-ND早期的血清炎性标记物,IL-6水平与认知功能程度下降相关,但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尚不明确.

  • 早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变化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分析

    作者:徐志高;黄丽;张晶晶;李莉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9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监测百草枯中毒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变化,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变化.结果 95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410例生存,544例死亡,病死率为57.0%.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白细胞计数[(19.22±8.37)×10.9/L比(11.46±4.55)×10.9/L,P=0.001]及中性粒细胞比率[(92.98±3.02)%比(85.31±9.02)%,P=0.000]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早期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预测百草枯中毒死亡价值较大.血白细胞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3,敏感度为0.784,特异度为0.714;中性粒细胞比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敏感度为0.831,特异度为0.718.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

  • PCT、hs-CRP 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建美

    目的:研究血液中降钙素原(PCT)以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比率检测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9月该院的70例胰腺炎住院患者,其中急性胰腺炎患者5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17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断与分级标准”。另外收集5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血液。应用西门子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 PCT 浓度;使用深圳市国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 hs-CRP 检测仪测定 hs-CRP 浓度;迈瑞公司 BC-66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比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的 PCT、hs-CRP 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均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 <0.01);以 PCT>0.5 ng/mL,hs-CRP>10 mg/L 为阳性检测值,急性胰腺炎的 PCT 和 hs-CRP 的敏感度分别为96.2%和94.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CT 对急性胰腺炎的特异性为98%,高于 hs-CRP 的特异性(90%)。结论PCT 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联合 hs-CRP 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3项标志物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永;杨海燕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中性粒细胞比率(N%)及D‐二聚体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不小于75岁的住院 AECOPD患者共128例,根据 PCT 水平分为PCT<0.05 ng/mL组及PCT≥0.05 ng/mL组,入院后使用抗生素前检测其血清PCT、N%及D‐二聚体,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CT<0.05 ng/mL组患者N%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PCT≥0.05 ng/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 T与N%( r=0.789,P=0.006)及D‐二聚体( r=0.695,P=0.034))均呈正相关。结论高龄A E‐COPD患者 PCT 水平越高,其 N%、D‐二聚体水平也越高,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故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利于高龄AECOPD早期更准确的诊断。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作者:杨海燕;余强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262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17.9%).饮酒可能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随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趋势,WBC≤10×109+个/L组与WBC>15×l09个/L组,N<0.8组与N≥0.9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住院死亡率越高,白细胞计数及巾性粒细胞比率对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 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与血小板计数比率对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刚;张宏亨;焦宏博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与血小板计数比率对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261例胃癌患者,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患者术前与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率和血小板计数比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肿瘤TNM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加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的患者其NLR与PLR均异常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临床病理特征以及NLR和PLR进行OS以及DFS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TNM分期、NLR、PLR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与PLR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

  • 探析h s-C RP在感染性疾病临床检验中的作用

    作者:李晓雯;唐敏

    目的:探析诊断感染性疾病时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28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另外将128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中粒细胞比率、白细胞计数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组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中性粒细胞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会提高,故临床上采取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感染性疾病患者,检验灵敏度较好,较为实用,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