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立体化援潜救生及其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一、引言援潜救生的使命是为潜艇提供援助保障,对失事潜艇实施援救,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海上援潜救生能力是海军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潜艇作战半径的增大及作战海域的复杂化,潜艇失事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加,援潜救生应成为日益重要的必备措施.加强海上援潜救生能力建设对于提高海军核心军事能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尤其是对于保障舰艇部队战斗力和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
提高失事潜艇艇员医学应急处置能力的思考
目的 开展提高失事潜艇艇员医学应急处置能力研究,大限度地延长失事艇员的生存时间,提高失事潜艇救援水平.方法 对潜艇失事可能引起艇员生理、病理变化及艇员心理应激反应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总结出在潜艇失事情况下,提高艇员医学应急处置能力的几点措施.结论 制定系统详细应急预案并进行常态化训练,进一步开展医学防治基础研究,可延长失事潜艇艇员的舱内生存时间,提高我军的援潜救生水平.
-
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对潜艇艇员对比视力的影响
自1962年英国首次采用快速上浮脱险技术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这一技术,我国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快速上浮脱险已成为潜艇失事后艇员单人脱险的主要方式.笔者在实验室完成了潜艇艇员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在训练中对脱险人员进行了对比视力(contrast visual acuity,CVA)和对比阈值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为研究快速上浮脱险对艇员视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
-
仿真技术在援潜救生工程中的应用
一、概况自1920年以来,全世界50多个拥有潜艇的国家大约有400多条潜艇失事,其中170多条是在和平时期由于事故导致沉没或失事[1].据有关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0年.各国潜艇共发生非战斗沉没事故93起(其中核潜艇17起,常规潜艇76起)[2].常规潜艇沉没的威胁多来自外界,而核潜艇沉没的风险多出自本身,这是由两类潜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3].
-
潜艇脱险训练中模拟处置紧急情况的探讨
潜艇在平时训练和作战中,因碰撞、触礁、机械故障、意外事故、战伤等原因,失去上浮能力,沉没海底,通常称为潜艇失事.当采取一切抗沉措施后,失事潜艇仍无能力上浮,艇员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组织艇员进行脱险.
-
潜艇艇员水下脱险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初探
潜艇在训练和作战时,因碰撞、触礁、机械设备故障、战伤等原因而发生沉没并失去再上浮能力,通常称为潜艇失事.当采取一切抗沉措施后,失事潜艇仍不能上浮,这时艇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如情况允许,艇员必须进行水下脱险.在这种情况下,艇员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甚至产生心理危机,不能完成水下脱险,造成无谓牺牲.因此,对潜艇艇员水下脱险所产生的心理危机与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
援潜医疗保障中的护理工作初探
潜艇是海军重要的作战力量,在现代立体作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面临的特殊航海环境条件和残酷的战场环境,决定了潜艇失事是不可避免的.
-
移动式救生钟生命支持系统性能试验
救生钟是援潜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主要用于潜艇失事时,与失事潜艇配合对艇内人员进行营救.1939年,美国潜艇"Squalus"号在New Hampshire州外大西洋上试航,沉没于水深72 m处,用救生钟与失事潜艇对接,先后4批共救出33人,充分显示了救生钟的价值和生命力[1].为增加我海军援潜救生手段,我国研制了移动式救生钟.生命支持系统是为移动式救生钟在实施常压干法援救时提供钟内常压空间人体生存环境或在实施高压湿法援救时提供钟内高压空间人体生存环境,以保证钟内人员生命安全的仪器设备系统.为了检验该救生钟生命支持系统的性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
-
模拟153m深度快速上浮脱险潜艇艇员心电图的变化
1962年英国海军首次采用了快速上浮作为潜艇艇员单人脱险的方法.此后,美、法、德和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海军相继引入了这一技术.我国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快速上浮脱险已成为潜艇失事后艇员单人脱险的主要方式.快速上浮脱险具有调压快、高压暴露时间短和脱险深度大等特点,但在快速上浮脱险的快速加减压过程中,机体处于较强的应激状态.我们对参加模拟153 m快速上浮脱险实验的艇员进行了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快速上浮脱险对艇员的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规律,为提高快速上浮脱险医学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
对失事潜艇艇员援潜救生技术的评估
俄罗斯Kursk号核潜艇于2000年8月12日在军事演习中,因故沉没在巴伦支海的108 m海底,118名艇员不幸全部遇难,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失事原因迄未透露。这一悲剧引发了各国有关专家对援潜救生问题的思考。当年9月4日,北约国家海军为检验其援潜救生能力,组织了一次名为“Sorbet Royal 2000”的海上应急演练,对坐沉在146 m海底模拟失事潜艇内的艇员实施援救,反映了对这一综合技术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初潜艇成为一种有力的海军战斗武器以来,应急援潜救生问题就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潜艇失事后条件复杂,诸如固壳有无破损、舱室进水程度、舱内压力大小、暴露时间长短、呼吸气体质量以及艇的内外环境条件等,不仅影响着艇员生存的可能性,还决定着可能采用的脱险方法、途径和器材、装备。援潜救生能否取得成功与技术设备条件、艇员训练水平、医学保障能力等都有直接关系。近百年的研究发展虽有很大进步,但尚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亟待解决,才能适应客观需要。
-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启示
潜艇因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极大的攻击力而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成为海军的主战装备。但是由于材料破裂、操纵错误、碰撞、天灾、爆炸等原因造成的潜艇失事事故时有发生。在1900~1989年中,国外大约发生了495起潜艇非战斗海损事故,导致84艘潜艇沉没,其中核潜艇7艘。今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造成118名艇员遇难的惨案。"库尔斯克"号潜艇的性能"库尔斯克"号潜艇为奥斯卡Ⅱ型巡航导弹核潜艇,由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加入现役。巡航导弹核潜艇为俄罗斯特有,主要用于对付航母编队和大型舰船,装备新型远程巡航导弹后也可对陆地进行攻击。它代表了俄罗斯攻击型核潜艇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