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碘营养状况评价以及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
目的:调查成人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情况,分析尿碘、膳食碘摄入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招募2015年1月至3月上海地区健康营养专业人员30名,在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下以“称重法”连续记录3d膳食情况,于膳食第2、3天收集空腹及三餐后2h清洁中段尿(n=240),检测尿碘含量并计算膳食碘摄入量。完成近3个月食物频率表和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空腹及三餐后2 h尿碘中位数为137.56μg/L (91.4~211.5μg/L),碘缺乏、碘充足、碘超足量或过量者分别为20.0%、56.7%和23.3%。个体间尿碘中位数差异较大36.31~359.20μg/L,但空腹与三餐后2 h 尿碘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389)。膳食碘摄入量平均值为(197.2±74.2)μg/d,其中食盐和饮用水所提供的碘元素所占比例分别为70.2%和5.4%。膳食碘摄入量与当天尿碘值中位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6, P=0.019)。甲状腺结节检出组尿碘均值明显高于未检出组[(194.0±101.5)μg/L比(135.7±72.9)μg/L, P<0.001)]。结论在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下,不同个体碘营养状况差异明显。尿碘值升高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有关。重复随机尿碘检测结合膳食记录能够减少单一尿碘检测产生的误差,适用个体碘营养状况评价。
-
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评价指标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包括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比、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根据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A、B、C三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营养状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采用人体测量指标BMI、TSF、AMC测定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未见明显营养不良存在;生化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90%、72%、78%,其中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Child-Pugh C级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分别为84%和92%.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Child-Pugh A、B、C三级间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均逐渐升高,不同分级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常规营养学评价指标如体重、TSF、AMC在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中存在局限性,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是判断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之一,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状况需多项指标综合判定.
-
B型超声在测量机体瘦体组织含量中的应用
瘦体组织含量是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其测量方法较复杂.B型超声是近年来用于测量机体瘦体组织含量的一种新方法,具有无创、方便、经济的特点.现就B型超声在测量瘦体组织含量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肝硬化患者的营养评价、膳食摄入和肠内营养支持
早期正确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够早期预防和纠正此类患者的营养不良并发症;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以膳食摄入和肠内营养支持为主,营养处方需要个体化.
-
胰腺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胰腺癌患者术前的营养状况.方法对21例胰腺癌患者术前进行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结果营养评价结果显示,有相当比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摄入的总热量和各营养素亦存在着明显不足和不合理现象.结论术前应及时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膳食调查结果合理调整患者饮食.
-
术前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0PD)患者入院时的营养状况.方法对30例COPD人院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和膳食调查.结果部分COPD患者存在营养失调.蛋白质、热能供给基本满足需要,脂肪热能<25%,糖量热能>60%,不符合COPD的膳食要求,膳食结构有待改进.结论临床医师要善于发现营养失调的患者,营养师应定期进行膳食调查,根据不同疾病调整营养素的供能结构.
-
预后营养指数在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
预后营养指数(PNI)是由Mullen等对4种营养状态评价参数与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统计之后提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营养评价方法.本研究探讨PNI作为一种综合评价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营养状况的指标在预测手术危险性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
83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评价
本院于1998年对河南安阳地区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食管拉网普查,共检出早期食管癌患者83例,并进行了营养状况分析和评价.
-
高职在职人员饮食调查与营养评价
高职人员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栋梁,其健康和营养状况更应该得到关心和重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饮食营养知之甚少,或了解却不够重视.对836名在职高职人员用24小时回顾法进行饮食、营养状况及有关疾病的调查.
-
终末期肝病临床营养评价及20例干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并进行营养评价,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方法:用称重记账法分别对4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和2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并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用SPSS11.5统计处理并对照比较两组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再将40例终末期肝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0例在普通肝炎饮食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支链氨基酸型营养要素"加餐;另一组非干预组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炎饮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及措施均相同.结果:终末期肝病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人数为(36.23±1.92)人(占90.57%±3.15%),其中摄入严重不足的人数为(29.10±7.24)人(占72.76%±9.78%);而20例代偿期肝硬化对照组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和摄入严重不足的人数分别为(7.96±3.25)人(占39.82%±12.43%)和(1.62±3.68)人(占8.12%±16.87%),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测量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Ca的检测值显著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前白蛋白(PA)和运铁蛋白(TRANS)检测值亦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各种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严重不足,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消耗过度,以及VC、VB1、VK、矿物质(Ca、Fe)和微量元素硒摄入不足.采取在普通肝炎饮食基础上给予患者营养加餐,补充营养要素进行干预等措施,可提高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
佳木斯农村膳食调查及评价
目的:了解佳木斯农村地区膳食营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农村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法,整群抽取星火村、建国村443户居民计1 383人,连续3天调查膳食状况,评价各营养素的摄入水平.结果:佳木斯农村地区营养素摄入,除碳水化合物、硫胺素、核黄素与我国农村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外,其他营养素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朝鲜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某些营养素摄入量也存在着差异.结论:北方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应加强营养教育,指导合理膳食.
-
4702例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对4702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16.76%(788/4702)的患者NRS2002评分≥3分,≥60岁的患者的营养风险高于其他患者(P<0.05),重症监护室、血液内科、康复科的患者营养风险较高.结论 住院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尤其要关注老年人和高危科室,应及时制订和实施营养支持计划.
-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微型营养评估表和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膳食知识、信念和行为调查问卷对176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76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58例(32.95%)发生营养不良,118例(67.05%)潜在营养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信念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OR=0.907,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不佳,医护人员应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
-
恶性肿瘤患儿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
恶性肿瘤患儿的营养不良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常见问题,它会影响肿瘤患儿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增加患儿感染风险[1],使其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2],并会导致复发率增高、生存率降低等不良预后[3].护理人员在营养筛查、干预及教育等营养支持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营养评价工具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因机体组织贮存的脂肪迅速丢失,继而肌蛋白过度分解,造成营养不良,有的甚至发展成恶液质.据报道[1-7],门诊和住院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2.0%~33.8%[1-2],47.7%~49.0%[3-4],而恶性或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比例高达68.0%~76.5%[5-7].严重的营养不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器官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增加,甚至威胁生命[8].大约20%~50%的肿瘤患者死于营养不良或恶液质,而非肿瘤本身[9].有研究者[10-11]认为,护士在患者的营养管理中承担重要责任,早期筛选出营养状况恶化的肿瘤患者及监测营养支持的效果,已成为肿瘤专科护士的护理目标之一.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营养评价方法包括传统单项指标测定和综合性营养评价法两大类,其中综合性营养评价工具已被逐渐认同并应用于临床,它又分为普适性营养评价工具、肿瘤患者营养评价工具和特异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价工具.本文就近年来综合性营养评价工具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评价与护理对策
目的 评价老年喉癌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探索改善老年喉癌患者营养状况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65例60-82岁拟行部分或全喉切除术的喉癌住院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体质指数(BMI)、营养状况综合评价法(SNA)对65例患者在术前1d,术后3、7、14d进行营养评估.结果 老年喉癌患者手术前营养不良率10.8%,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不良率7.37%-50.8%;手术后营养不良加重;与手术前相比较,患者手术后体BMI明显下降(P<0.001);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运铁蛋白、上臂肌围值明显下降(P<0.05-0.001).结论 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部分或全喉切除手术后营养不良显著加重,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支持不能迅速完全纠正,在老年喉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简单的营养评估和有针对性的饮食护理指导非常重要.
-
心力衰竭患者微型营养评价量表的改良及其信效度检验
目的 根据心力衰竭患者体液潴留的疾病特点,研制适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特异性微型营养评价量表(Mini-Nutrition Assessment Special for Heart Failure,MNA-HF),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连续纳入2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Mini-Nutrition Assessment,MNA)的基础上研制MNA-HF:以备选条目为自变量,MNA评价结果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每个条目的权重(回归系数),删除无统计学意义的条目,并重新赋予剩余条目相应分值.以白蛋白为参照,根据ROC曲线划分MNA-HF营养评价的临界值,形成终版的MNA-HF.后评价MNA-HF的信效度,包括对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价的准确性及不良临床结局的预测性.结果 经过统计测试,确定了15个佳条目,总分为0~29分;f营养状态临界值划分如下:评分≥22分表示营养正常,16分≤评分<22分表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评分<16分表示存在营养不良.信效度分析示,MNA-HF在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筛查中的准确性较MNA高,约登指数为0.875;COX回归显示,MNA-HF对再入院率合并死亡率有独立预测作用.结论 本研究改良形成的MNA-HF能够提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营养评价的准确性,对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具有预测作用.
-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营养风险状况,分析营养风险相关因素。方法方便取样方法选择2012年2月1日至4月20日在北京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及胸外科住院拟行根治性手术的22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与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营养风险得分为2.9±1.2,有109例术前发生营养风险,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为年龄≥60岁( OR=1.080)和有更多症状( OR=1.157)。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症状越多的患者越容易发生营养风险,对老年人及入院症状多的患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
-
利用微型营养评价法评估住院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目的 利用微型营养评价法(MNA)评价住院老年人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MNA量表对306例住院老年人进行营养评估.结果 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1.1%,营养不良危险患病率为46.7%,营养良好为42.2%,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增加.内科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6.3%,外科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6.7%,内科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高于外科住院老年人.住院老年人患有肺部感染、消化性溃疡、帕金森、肾功能不全、痴呆、骨折疾病者营养不良患病率分别为30.8%、35.3%、33.3%、33.3%、50.0%、33.3%,显著较高.结论 住院老年人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危险的患病率高,应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尤其要加强高龄住院老年人、内科住院老年人及患有肺部感染、消化性溃疡、帕金森、肾功能不全、痴呆、骨折的住院老年人的营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