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加门诊统筹医疗服务的三种形式比较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模式主要有4种,大病补偿、大病加门诊指定病种补偿、大病加门诊统筹、大病加家庭账户[1-2].本文重点分析大病加门诊统筹模式中的3种不同补偿制度运行的情况,为将来采用大病加门诊统筹模式的新试点提供参考依据.
-
贫困妇女住院分娩费用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分析
安徽省岳西县于2003年11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家庭账户与大病统筹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并利用合作医疗基金对住院分娩的妇女实行定额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的经济负担,鼓励农村妇女住院分娩.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要符合实际民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制度)要持续发展,要尊重实际,选择农民喜欢的、符合基层卫生现状的合适的发展模式,现阶段笔者认为试行搞门诊统筹条件不成熟.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做到避免家庭账户基金过多沉淀,需要抓好村级新农合网络建设,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提高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应该做到提高大病重病保障水平,提高大病重病的补助比例和封顶线,才能充分体现新农合大病统筹、互助共济的宗旨,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补偿比例测算模型构建与应用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费用的补偿模式存在家庭账户和门诊统筹两种,但两者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家庭账户式的基金划拨方式比门诊统筹模式更能减少参合农民基金的损失风险,但是家庭账户模式有较多的基金沉淀情况,门诊统筹模式会出现超支现象[1].
-
一个解决合作医疗个人筹资和补偿问题的好方法--介绍西藏乃东县合作医疗家庭账户的运作模式和作用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合作医疗是1998年7月开始建立的,以后逐年普及、推广.2001年年底合作医疗覆盖率乡(镇)达100%,村达92%,农牧户达81%.
-
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变迁与模式总结
对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的总结能够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各地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的演变过程,将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家庭账户的建立及拓展阶段、由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阶段和门诊统筹方式主导下的多元化阶段.而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可划分为门诊统筹、医保统筹、“家庭账户+门诊统筹”和个人账户等4种模式.各地补偿政策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资金来源单一、保障水平低和支付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应该从推进门诊统筹、增加政府门诊补贴、合理设计报销方式并严格实行按人头付费等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
-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家庭账户的保险经济学分析
应用医疗保险经济学有关原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家庭账户的设计进行分析,认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设立自筹式或共筹式家庭账户是增强筹资吸引力的有效策略.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模式与家庭账户模式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门诊资金、门诊卫生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比较,分析门诊统筹与家庭账户模式的优缺点.
-
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模式的分析
合理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切实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在试点的新型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借助保险学原理及相关的经济理论,结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新农合的补偿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新农合补偿模式的选择应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此提出一些建议.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制度转向门诊统筹制度:特征、问题与政策启示
目的:总结门诊补偿从家庭账户转向门诊统筹过程中呈现的特征与趋势,揭示制度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以时间序列为基础,运用Excel 2007统计图表开展比较分析,利用SPSS 13.0开展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新农合的门诊受益面大幅度提高,村级医疗机构的次均费用高于乡级,门诊就医人群和补偿资金更多的流向乡级,村级医疗机构更易存在道德风险,门诊受益推动住院率持续增长.结论:门诊统筹较家庭账户更能激发门诊需求,需要管控村医在门诊服务中的道德风险,应该关注村医在基本医疗与公卫服务之间的功能定位,探索延伸门诊统筹至县级医院日间手术以降低住院率.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家庭账户分析
通过对我国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试点县门诊家庭账户的现况分析,发现门诊家庭账户对吸引农民参合、鼓励农民利用门诊服务、鼓励和发展新农合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筹资水平较低、管理成本较高、纵向积累功能缺失等问题,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设置家庭账户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很多试点单位和专家学者认为设置家庭账户的做法值得推敲.在这种情况下,寿光市以家庭账户为载体,建立了让群众放心、信任和满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试点两年来,全市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7.6%、受益率达到88%、满意率达到96%,成效显著.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补偿模式对卫生服务利用和管理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7个试点县的抽样调查,比较门诊统筹模式与家庭账户模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发现门诊统筹能刺激农民有病及时治疗,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小病发展成大病的危险,调查结果也表明门诊统筹模式的住院率低于家庭账户模式.不同模式门诊管理各有特点,门诊统筹模式更注重规范医生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等.
-
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的理论思考
适应我国城乡分治、二元经济的现实,确立政府对农民医疗保障经济责任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观念;适应我国医疗费用上升,医疗风险日益突出的现状,确立农村医疗保障的重点是缓解因病致贫;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优化的趋势,确立农村医疗保障供方多元化的观念;同时应建立家庭账户和统筹基金相结合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背景.
-
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以西部某省A、B县为例
通过回顾性数据调查法,对西部某省两县2009-2012年新农合门诊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县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以来,均提高了门诊基金的使用率和受益面,提升了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效激发了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但是同时,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方案仍受家庭账户模式的影响、门诊补偿的公平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
凉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进展分析
一、背景2006年,内蒙古凉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开始,为兼顾受益面,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设置了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补偿模式.随着新农合的不断运行,家庭账户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农民小病不去治疗,门诊基金大量沉淀,2009年凉城县门诊家庭账户基金310.87万元,到年底基金支出总额为176.75万元,结余134.12万元.大量资金沉淀,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与制度设计的初衷相违背.2008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基本否定了家庭账户,推行门诊统筹.门诊统筹模式是指将门诊的补偿费用集中起来由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统一支付,用来补偿门诊医疗费用,其优点是提高农民互助共济的意识,鼓励及时就医.2010年,凉城县在部分乡镇试点门诊统筹补偿模式.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模式分析
2003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开始,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大部分地区为兼顾受益面、调动农民参合积极性,同时也设置了家庭账户,形成"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的补偿模式.随着新农合的不断运行,家庭账户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为此,部分地区开始试行门诊统筹的模式,如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吉林、浙江、江苏、河南等.数据显示,2009年初全国有30%的县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目前采取这种模式的地区越来越多.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建立家庭账户的理论依据
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在门诊基金的管理模式上,大多数地区借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了家庭账户.但在各地家庭账户的实施中出现不少问题,使许多学者及政策执行者对建立家庭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能否达到门诊补偿的目标等方面心存疑虑.从理论背景对家庭账户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家庭账户出现的问题不是因为制度本身设计的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建立家庭账户的必要性.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的实证分析
目的:分析新农合门诊统筹的实施效果及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农合进一步开展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从A县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收集2009-2011年新农合运行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和比较不同年度参合率、门诊基金使用率、受益率、补偿比及次均补偿费用的变化情况.结果:与2009年比较,该县在2010年实行门诊统筹后参合率下降;2011年门诊基金使用率提高到83.43%(χ2=37.33,P=0.000),门诊受益率增加至333.89%,门诊补偿比均低于30.00%,次均补偿费用约为10元.结论:总体来说,该县新农合门诊统筹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需继续提高门诊补偿水平.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参保动机经济学分析
深入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账户的概念以及三种补偿模式的特点及利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金用途的建议,并从我国农村社区卫生建设角度出发以及通过对新农合中家庭账户的分析,通过参保动机的经济学分析,试图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