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瘅理论与肥胖刍议

    作者:郑玉娇;逄冰;刘文科;全小林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 论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

    作者:刘文科;倪青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 脾瘅源流考征

    作者:林轶群;逄冰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关键词: 脾瘅 源流 口甘
  • 糖尿病中医认识及研究进展述评

    作者:仝小林

    糖尿病是一个既“老”又“新”的疾病,说其“老”是因为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已有几千年,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说其“新”,是因为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飙升,从1994年到2008年,糖尿病患病率从2.5%升至9.7%[1],并且出现了新的临床特征.近10余年,中医对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由过去散在的、相对滞后的逐渐发展为系统化、规范化的.

  • 健脾调糖方治疗痰湿体质IGR者临床观察

    作者:张海生;薛京花;魏伟

    目的 探讨健脾调糖方应用于痰湿体质血糖调节受损者(IGR)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痰湿体质IGR患者70例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卡波糖片治疗,治疗组35例,给予健脾调糖方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症状积分、BMI、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积分、BMI、血脂等方面均明显优对照组(P<0.05),在降低FPG、2hPG及HbA1c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健脾调糖方应用于痰湿体质IGR者治疗,可明显改善IGR者痰湿症状积分、体质量、血糖及血脂控制.

  •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粤文;杨磊

    目的 将血府逐瘀口服液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血瘀证的治疗,明确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A组在对B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结果 .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症状、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优于B组.而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明显下降,较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异常的状态.

  • 葛根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分析

    作者:李杭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糖类、脂类、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发生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的发病率已达20%左右.中医对该病治疗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分析葛根的传统中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探讨葛根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理论优势及临床可行性.

  • 金广辉主任医师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一得

    作者:刘景全;金广辉

    金广辉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观察,从肝脾论治糖尿病前期各种症候,中医称"脾瘅"代谢综合症.用直觉体悟,取类比象的中医形象思维观点,从血管疾病入手,通过对肝脾郁热,脾胃阴伤血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的分型论治,以使血糖血脂降到正常水平,通过临床医案观察疗效满意.

  • 中医五音疗法干预糖尿病前期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朱玲;富晓旭;李安石;彭思涵

    针对目前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较差与个体化不足的现状,作者提出采用中医五音疗法能够充分体现中医学未病先防、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针对性地治疗糖尿病前期人群.作者通过分析糖尿病前期(脾瘅)的中医病机,提出以宫调式为主的五音疗法契合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病证特点,且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优势,能够令庞大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群体将得到广泛获益,值得在医院、社区中推广应用.

  • 仝小林"态靶结合"论治代谢性高血压验案一则

    作者:杨映映;李青伟;刘彦汶;张海宇;赵锡艳

    代谢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其治疗需将改善代谢与降低血压同步执行,顾此失彼,均不能良好地控制血压.中医药在这方面恰好可以发挥其"异病同治"的特色和优势,肥、糖、脂、压、酸同步调理.仝小林教授以"调态"为先,结合"打靶",运用中药治疗一代谢性高血压患者10个月,终将该患者的血压由160/100 mmHg降至正常范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该案例,以简单介绍仝小林教授对该病的治疗理念及用药经验,为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文章所讨论的糖尿病前期中医诊疗标准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研究、整合、优化以往中医糖尿病标准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际,研究而形成的能够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诊疗标准.文章确定了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范畴,对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鉴别诊断、处理原则、辨证施治、成药治疗、辅助疗法、西医治疗、病情监测等分别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广和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前期时的特色与优势,规范糖尿病前期的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前期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

  • 吕仁和教授分期辨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探微

    作者:傅强;王世东;肖永华;赵进喜;张华;杨涛;邵凡;张函菲;李佳月;国凤霞

    文章通过对吕仁和教授对糖尿病(消渴病)的内涵、表现、演变规律及治疗方法的学术思想的疏理,结合吕老师临证医话,初步探索和分析了吕仁和教授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吕仁和教授提出的脾瘅期、消渴期、消痒期分期思想、“微型癥瘕”病机理论和治则治法,既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发掘和弘扬,又切合现代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理念,对拓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治思路很有指导意义.

  •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生物学基础研究

    作者:周丽波;李敏;李修洋;仝小林

    目的: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从人体测量学、血液代谢学、脂肪因子等3个层次进行探讨.结果:肥胖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组(25例)与阴虚热盛证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某些代谢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抵抗素分泌水平显著增高,与阴虚热盛证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抵抗素可作为区分两个证型的指标;脂联素、瘦素、IL-6、E-选择素、TNF-α、GLP-1、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水平、胆同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糖蛋白和β 2-微球蛋白,血压、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各项指标中痰热互结证组较阴虚热盛证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皆有明显变化趋势.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从脾瘅来认识,其代谢存在异常,其不同证型生物学基础可能存在差异,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糖耐量低减治疗的中医组药举隅

    作者:谷英敏;柴可夫

    糖耐量低减(IGT)是介于正常糖代谢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代谢失调状态,本阶段经有效的治疗调理可逆转,对降低糖尿病等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IGT属于中医学“治未病”范畴,特征与《黄帝内经》中的“脾瘅”病证相类似.此期主要的病机特点是“中满内热”,但其致病因素复杂、虚实互见,故治疗方法只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文章就此提出三联对药或多联对药的“组药”概念及组配特点原则,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从脾瘅论治糖耐量低减

    作者:高志生;王旭

    糖耐量低减(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患者多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等消渴病的临床表现,若将IGT辨为中医消渴病较为勉强.笔者主张IGT应属于中医“脾瘅”范畴,并依据脾瘅的病因病机特点,即过食肥甘、脾虚湿滞、湿热内蕴、阴液渐伤自拟苍连汤(苍术、黄连、玄参、佩兰)治疗IGT.

  • 中医学对糖调节受损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作者:李方旭;张争强

    本文从病因病机学总结古代及现代医家对糖调节受损的认识,从而明确脾胃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以“运化脾胃”为总纲的诊治思路,并通过总结现代中医治疗糖调节受损的基本方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茶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认为目前缺乏大规模系统性研究、中医治疗方法缺少明确和规范的适应标准等问题,并提出未来应借助大数据研究,并形成一致的中医治疗IGR临床指南标准的展望.

  • 从痰湿体质论治糖尿病前期以期预防糖尿病发生

    作者:徐艳芬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并发症亦多,现已成为世界性亟待攻克的难题.而糖尿病大多是由糖尿病前期转变而来,所以对糖尿病前期进行早期干预,将成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的重要手段.现代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糖尿病前期有共同的致病基础,所以痰湿体质之人易患糖尿病.中医理论中“脾瘅”就是糖尿病前期,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该病多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阴阳失调的综合性疾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及书籍,笔者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内热,脾不散精,浊毒,其中“内热”为病机关键,治疗上以理气、健脾除湿为主.故笔者试从痰湿体质着手论治糖尿病前期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 土木同调法防治IFG的临床观察

    作者:林永杰;谢欣颖

    目的 立足《内经》“五行圆运动”学说,观察土木同调法防治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糖尿病前期属IFG的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2组均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予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联合逍遥丸口服,治疗3个月.期间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脂指标(TG、TC、HDL-C、LDL-C).结果 除2hPBG、HDL-C外,各指标在2组治疗前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尤其在降低FBG、BMI、TG、LDL-C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且中药治疗安全性良好.结论 糖尿病前期的关键病机为土木不调,基于土木同调法能有效防治IFG,为糖尿病前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干预试验方案调查与思考

    作者:方朝晖;费倩兰;徐阳子;石国斌;赵进东;程森华;柳燕;张心怡;范青云;江婷;郭呈林;吴倩;罗源

    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范畴,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不尽相同,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糖尿病前期课题组特对安徽中医开展糖尿病前期认识的调查,旨在获得糖尿病前期认识的本底资料,为开展大样本糖尿病前期中医药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脾弱胃强恶性循环与糖尿病相关性探讨

    作者:喻国;岳仁宋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突破了传统消渴“阴虚燥热”的理论,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以“脾不散精、脾胃内热”立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一病机特点,深析其实质,即脾弱胃强。为此,诸多学者对脾弱引起胃强并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做了一定探讨。但对胃强可以反作用于脾弱,以致二者恶性循环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脾弱胃强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作更深入的探究。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