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作者:张兆杰

    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督脉失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外感风寒湿邪为外在诱因,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督脉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病.可分为以下5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痰瘀互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督脉痹阻型.总体以补肾通督为基本治则,多选用补肾壮骨通督的药物如鹿胶、补骨脂、桑寄生、生地黄、熟地黄、骨碎补、菟丝子、枸杞子、羌活、独活等,并随证加减.

  •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春虹;闫兵山;徐宝山;马信龙;杨强;刘越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控制术后疼痛,必要时使用吗啡控制爆发性疼痛;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42例.tDCS组22例,平均年龄(56.7±10.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0.3±9.2)岁.2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4 h及出院时疼痛VAS评分、ODI与同组内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tDC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2.0±1.7)、出院时VAS评分(2.1±0.9)以及出院时ODI(20.9±6.5)明显低于对照组(3.3±1.4,2.9±1.3,25.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DCS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术后暴发性疼痛,可减少约25%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P<0.01),而并发症仅为电极粘贴部位的瘙痒、疼痛、灼热及刺痛.结论 在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中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降低患者疼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替代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潜在可能性.

  • 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郑豪芬;陈其福;郑豪侠;邓宇

    目的:探讨脊柱退变性疾病术后感染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脊柱退变性疾病变行内固定物植入术的患者121例,依据患者有无术后感染,把所有患者分为感染组( n =102)和非感染组( n =19),非感染组依据其手术创伤分为B组(B1组:术中出血量≤400 ml;B2组:术中出血量>400 ml)和T组(T1组:手术时间≤180 min;T2组:手术时间>180 min),在术前、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清晨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患者CRP、ESR和WBC值。结果2组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感染组患者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05);术后5 d感染组WBC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 P <0.01)。 B2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 CRP、ESR和WBC水平明显高于B1组( P <0.05);T2组术后1 d、术后2 d和术后5 d CRP、ESR和WBC水平明显高于T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脊柱术后WBC、CRP和ESR值会不同程度地增高,WBC的诊断价值较低,而CRP和ESR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骨错缝筋出槽”、椎间盘退变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关系探讨

    作者:莫灼锚;张人文;唐树杰

    椎间盘退变作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和病理因素,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骨伤科特色理论之一,是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分析三者的病因和病理基础,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防治.

  •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相关理论论述

    作者:莫灼锚;张人文;舒新农;陈金凤;张英杰;唐树杰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渊源久远,是中医骨伤科经典理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与《医宗金鉴》等古籍已阐述“骨错缝,筋出槽”的病因、分类与表现[1].“骨错缝、筋出槽”可发于任何关节,脊柱因其特殊结构与位置,是“一身之要也,屈伸俯仰,无不由之”[2],所以感受风寒或经受跌打,更易“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或“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或“仆伤面仰头不能垂,或筋长骨错,或筋聚,或筋强者”[3].古籍记载表明,“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表现符合现代脊柱退变性疾病.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程少丹;梁倩倩;施杞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疾病观念的高度概括[1],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组成,具有运动、支撑人体、吸收震荡、保护脊髓、保护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等作用.由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形成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本文就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论述.

  •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伟;杜增峰;马江卫

    目的 探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JOA和ODI评分、手术各阶段的椎间隙高度及丢失高度,评价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对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JOA和ODI评分没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升高,而ODI评分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和6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均增加,但在术后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更高,丢失高度更小(P<0.05).结论 可注射骨水泥型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患者脊柱功能改善明显,慢性疼痛症状减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唐龙;张智

    脊柱退变性疾病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所发生的一系列异常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腰腿痛。该类疾病以腰椎居多,颈胸椎次之。主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及胸椎间盘突出等,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微创技术由于具有创伤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本文主要对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进展进行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