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治疗性血管新生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到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占全球总患病人口的5.9%,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将占到11.2%[1].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患者不适用冠状动脉搭桥术、血管内成形术及心肌内激光打孔等治疗,例如广泛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病变,以及PTCA术后半年内约25%~50%的再狭窄率,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
辛味化瘀通络之机理研究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决定了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面性弥散的特性,因此各种病因伤及络脉而导致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人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等变化[1],即络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病理改变,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化瘀通络法对于络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医药基于治疗性血管新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促进血管新生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基于治疗性血管新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取得了较大进展,药理及临床研究均表明中医药可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改善脑缺血及神经功能.本文对该领域现况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参考.
-
中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遗留的器质性损伤和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内皮祖细胞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出生后血管新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对修复缺血区域组织损伤,恢复损伤组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概念的提出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中医药在治疗缺血导致的心脑血管损伤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量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而其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增加血管新生调节因子,促进EP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方面.该综述检索近期文献,总结具有促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传统中药复方或单体成分,并进行归纳分析其不同的作用途径,以期为今后中医药促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提供参考.
-
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
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治疗的新策略.而活血化瘀治法对于CAH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均有肯定疗效.用活血化瘀治法研究CAHD治疗性血管新生这一新的命题,可能会为CAHD的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笔者回顾活血化瘀药对CAHD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相关理论及新近研究,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从活血化瘀复方、单味药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等角度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CAHD治疗性血管新生现状与成就,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
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临床研究新进展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研究的新领域,包括血管新生因子蛋白、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3种途径.目前细胞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并获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
具有血管新生作用的中药与血管新生
动脉闭塞性疾病如冠心病、下肢动脉闭塞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药物治疗、传统的介入以及手术等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
-
血管生成素1,2/Tie2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概括血管生成素1,2/Tie2系统的生物学效应,阐述该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脉侧支循环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血管生成素1,2/rie2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寻求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靶点提供方向.
-
超声微泡介导VEGF基因转染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进展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利用外源性血管生长因子或基因促进缺血部位新生血管形成,达到改善缺血部位血液供应而起到治疗的目的,该方法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研究的多种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公认的具特异性且作用强的促进血管生长因子.但由于外源性血管生长因子重组蛋白在体内半衰期短,试验中难以长时间持续给药起到刺激新血管生成及成熟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超声破坏微泡技术可使基因转染的靶细胞持续表达该基因.因此,应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使VEGF基因在缺血部位持续表达,可起到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本文将就超声微泡介导VEGF基因转染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从治疗性血管新生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于药物多靶点作用的思考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
-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治疗性血管新生
冠心病是西方国家常见的导致死亡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不外乎内科药物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但是对于冠状动脉呈弥漫性狭窄的病人,手术往往不能起到再血管化的作用,而且许多病人由于心功能差,甚至无法耐受手术.
-
祛瘀生新法对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以傅氏生化汤为代表,探讨祛瘀生新法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傅氏生化汤采用水提醇沉法制成100%口服液(简称SHT).复制大鼠下肢缺血模型.实验组给予SHT灌胃30天后,取大鼠手术侧内收肌制成冰冻切片,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HT能促进大鼠下肢缺血模型的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尤其是SHT中剂量和大剂量能明显增加缺血区骨骼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同时,SHT各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均明显增强,SHT中剂量组的血管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增强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祛瘀生新法用于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诱导是可行的,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对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上调来实现的.
-
血管生成及靶向治疗
血管是胚胎发育第一器官并形成人体大网络系统.正常血管生成受到各种细胞因子的严格控制.异常的血管生成导致各种疾病,例如肿瘤、糖尿病、免疫病、先兆子痫、肢体缺血等.因此,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靶点.2004年,第一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结肠癌的治疗,标志着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成功.然而,随着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应用,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不仅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展现出新的希望.
-
治疗性血管新生:防治心肌无复流的新策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后,由于微循环功能障碍常会发生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性血管新生通过多种机制修复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为心肌无复流的防治带来新启示.本文就无复流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防治效果和机制进行讨论.
-
益气通脉汤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后肢缺血的影响
严重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变范围广泛,传统手术或者介入治疗无法实施,截肢率高.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等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出现给这些患者来了新的希望[1],MSCs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性血管新生细胞,其促血管新生的效果和其数量有关,但是增加MSCs的数量并不能无限制地增加MSCs的治疗效果[2],联合其他治疗措施以进一步增加MSCs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益气通脉汤对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后肢缺血的影响.
-
化瘀通络法对脑梗死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的理论研究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在一定的时间后神经纽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缺血周围区(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转归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供的恢复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缺血脑组织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改善缺血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是治疗脑缺血的根本目的之一.
-
中医药对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冠心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影响,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医院收治的5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痛患者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活血化瘀与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
活血化瘀已被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在防治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的急性血栓及远期再狭窄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近来活血化瘀在冠心病药物搭桥术的治疗性血管新生方面引起了人们关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
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的若干进展
当前治疗性血管新生正在从实验研究向临床治疗过渡,为了进一步改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治疗方法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从临床病理生理学角度,结合作者实验室的部分研究以及当前该方面的研究近况,总结治疗性血管新生中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受体的数量与活性、多种因子的联合应用以及血管内皮祖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的影响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诱导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Matrigel检测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的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Flt-1mRNA的表达量.结果 应用Matrigel可诱导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随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升高(0、5、10和20 μg/L),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逐渐增多,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 μg/L时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有所减少(P<0.05).Flt-1 mRNA的表达量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浓度的升高(0、5、10和20 μg/L)而逐渐增高,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达到40 μg/L时其mRNA水平有所降低(P<0.05).结论 应用Matrigel可在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有促进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关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受体Flt-1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亦呈剂量依赖性,且这种剂量依赖性同微血管内皮细胞管腔样结构形成的数量一定范围内呈现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