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治哮喘之"伏痰"
"宿痰内伏"是导致哮喘缠绵难愈之关键所在,应当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在缓解期调治"伏痰",以期减少哮喘发作,改善患者预后及转归.本文主要从历代医家对"伏痰"的论述、"伏痰"的形成及"伏痰"的治疗三方面对哮喘之"伏痰"进行阐述.
-
郑小伟教授论治哮喘经验采撷
哮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郑小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勤求古训,融汇古今,尤擅于辨治哮喘.郑教授从经典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哮喘相关理论,认为哮喘疾病的病因病机为“伏痰夙根”,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论治经验,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
小儿哮喘从痰论治六则
小儿哮喘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痰饮内伏为其宿根,感受外邪,接触异物,饮食劳倦,七情所伤均可引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逆而发为哮喘.治哮必治痰,为哮喘治疗的关键.笔者临证谨守病机,辨证治痰,配合宣肺、理肝、祛瘀、通腑、消导、扶正等法,取得较好疗效.现采撷病案六则.
-
伏痰与高脂血症相关性初探
长期以来,诸多医家从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高脂血症与痰浊的关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的"痰浊"范畴已基本得到公认.本文依据伏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对高脂血症和"伏痰"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高脂血症除具"痰浊"的典型特征外,其"伏痰"特征更加明显,故将其归属于中医"伏痰"范畴更具科学性.
-
中医内科学试题解析(摘编)
A1型题1 哮证发作的主因是A 外邪B 饮食C 情志D 伏痰E 风邪
-
汪受传从伏邪学说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
伏邪是指人感受邪气,藏匿于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伏邪学说的提出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伏邪特点与伏邪学说,以小儿支气管哮喘为例,提出“伏风”与“伏痰”为小儿支气管哮喘之宿根,论述如何使用伏邪学说指导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以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治提供范式.
-
任继学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总结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观点、用药特点.内伤伏邪之伏热(火)、伏痰、伏瘀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痰、热、瘀三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髓,遇其他诱因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认为邪之去路必当通过二便而逐,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不仅重视给伏热(火)、伏痰以出路,而且重视伏瘀的祛除,针对祛除脑髓伏瘀的方药,提出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为法,以三化汤或抵当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
基于"伏痰"理论干预肥胖型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伏痰"方对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肥胖型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非诺贝特0.1g,3次/d口服及空白对照胶囊2 g,3次/d口服,对照组在非诺贝特基础上配合伏痰胶囊2 g,3次/d口服;1个月后观察两组甘油三酯水平、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结果 服药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身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及肾功能等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在配合伏痰胶囊治疗下,有加强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
-
从"宿根"理论辨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思路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其特点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哮病患者发作时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症状明显,临床治疗以急则治标为原则,以祛痰平喘为法.哮病缓解后病情平稳,临床医家多以补益脏腑虚损、调理体质作为治疗原则.
-
邵经明教授"五针法"治疗哮病的方法简介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中医认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挛急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
哮病的中医辩证论治
1 治疗原则
1.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 “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
1.2扶正固本 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 -
从伏痰论治痛风
中医认为湿热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前提条件,湿热痹阻关节是本病的病机.伏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饮食、外邪、瘀血、体虚均可触动伏痰,痰动闭阻经络关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分期论治是主要治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健脾、益肾、祛湿、化痰,且针药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
郑心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郑心教授提出支气管哮喘以肺脾虚为本,寒痰、热痰、痰浊、风痰为标,并确立补虚宣肺、化痰平喘的治疗原则;对哮喘发作期在整体观念的前提下,根据证型、证机的不同,分别应用哮喘1号、2号方药加减辨证论治、化裁治之.
-
针药并用排痰治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的病病.笔者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针对该病"内有伏痰、外有所感"的病机,以排除痰浊为主要环节,采用著名老中医陈苏生先生之经验方二麻四仁汤为主内服,和穴位注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刘桂颖治疗哮喘1则
刘桂颖主任主任医师,在治疗哮病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风”“痰”“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而痰为其夙根.故而多采用“宣”“降”“清”“润”之法,祛痰活络贯穿其中,强调搜剔伏邪,并兼顾脾胃.
-
中医药对哮喘嗜酸粒细胞凋亡及白细胞介素-5影响的研究概况
支气管哮喘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一种慢性疾病,是以嗜酸性粒细胞(eosiniphil,EOS)、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AAI)和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征的疾病[1].在过去的20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儿童中[2].近年来有关哮喘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认为:哮喘是T细胞与多种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与细胞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5(IL-5)介导及抗体(特别是IgE、IgG4)介导的慢性非特异型气道炎症,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是效应细胞,T淋巴细胞起重要调节作用.
-
基于痰瘀伏邪理论探讨冠心病的防治
冠心病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发为冠心病.本文论述了伏邪理论的源流,通过伏痰、伏瘀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伏痰、伏瘀阻于心络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因此,在邪气伏而未发的未病阶段应积极通过调理饮食,调畅情志,提高人体正气,早期筛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在邪气伏而已发的已病阶段应根据伏痰、伏瘀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在邪气伏藏的"瘥"后阶段应继续调理脏腑,杜绝伏痰、伏瘀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