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牵引术在骨折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作者:江艳滨

    骨牵引是治疗下肢骨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临床常用方法包括股骨踝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等.由于牵引时间一般较长,患者须长期卧床休息,生活上不能自理,容易发生多种生理或心理不适,也容易产生许多并发症,因此,做好骨牵引患者的护理对骨折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本科收治骨牵引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推拿牵引配合中药透入治疗颈椎病126例临床观察

    作者:高新明

    本文按随机分组方法 ,将218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126例,以中药透入配合推拿、牵引治疗:对照组92例,以推拿、牵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平均治疗时间为9.7天;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2%,平均治疗时问为14.4天,2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中药透入配合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优于仅用推拿、牵引治疗者,并可缩短疗程,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

  • 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

    作者:范海东;王兴;林野;周彦恒;伊彪;李自力

    目的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牵引方式的选择.方法 8例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11~25岁.其中不全腭裂1例,单侧完全腭裂4例,双侧完全腭裂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7例患者采用改良高位台阶式Le FortⅠ型截骨术,1例儿童患者行Le FortⅠ型截骨后采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完成牵引.手术前术后均投照定位头颅正位、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并在模型外科上准确测量牵引距离,设计牵引方向,牵引完成后即开始术后正畸4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果 8例患者均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定牵引.除1例右侧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处约有1 cm×0.5 cm的骨缺损外,其余病例牵引区均有致密新骨生成,术后咬合关系稳定,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平均20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上颌骨及咬合关系均稳定,无明显复发.8例患者平均牵引上颌骨向前达12 mm(5~15 mm),患者的上牙槽座角由术前的平均71°增加到术后的79°,所有病例均达到容貌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全畸形的有效方法,且不需植骨、效果稳定、对腭咽闭合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 应用四联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甘志勇

    通过观察四联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得出结论:四联综合疗法治疗膝关节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 多发伤致后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过张力牵引术的护理

    作者:沈玉琴;殷秀娟;徐志红

    总结26例多发伤致后尿道断裂行尿道会师过张力牵引术的护理特点.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过张力牵引护理、心理护理、出院后随访,减少并发症发生.

  • 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后尿道断裂24例

    作者:罗良禄;罗宝华;朱炳荣

    我院1988-2001年采用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断裂2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矫形贡献率分析

    作者:张宏其;余洪贵;王昱翔;唐明星;郭超峰;刘少华;邓盎;高琪乐;吴建煌

    目的 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矫形贡献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采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的27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均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Halo-双侧股骨髁上牵引2~4周,术中维持牵引下行一期后路松解内固定矫形植骨融合术.通过测量术前全长站立正位、仰卧位Bending像、支点加压位、牵引后及术后X线片的侧凸Cobb角,对各矫形要素(即Bending、支点加压、牵引、手术)的绝对和相对贡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0~68个月,平均(51.8±7.7)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105.1°±11.1°(88°~131°),Bending像平均为84.6°±12.6°(69°~115°),支点加压位平均为75.8°±10.5°(62°~97°),牵引后平均为66°±11.7°(50°~90°),术后平均为43.1°±8.8°(23°~58.1°).牵引后矫正率平均为37.5%±6.4%(28.6%~54%),终矫正率为57.2%±6.7%(51.5%~67.7%).Bending的绝对及相对贡献率平均为19.8%±4.4%(12.2%~28.1%)、33.8%±7.6% (21.4%~46.2%);支点加压的绝对及相对贡献率平均为8.2%±4.3%(2.9%~24.8%)、13.3%±6.9%(1.1%~35.5%);牵引的绝对及相对贡献率平均为9.5%±4.7%(2%~20%)、16.2%±8.2%(3.4%~36.5%);手术的绝对及相对贡献率平均为21.7%±7.0%(5.9%~37.2%)、36.7%±10.7%(1 1.6%~55.6%).牵引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右手小指麻木、2例患者出现膝、髋关节僵硬,未出现钉道松动、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均无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断钉、断棒现象发生.结论 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中采用湘雅阶梯渐进式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其矫形贡献率相对突出,同时使矫形风险分散,可有效地避免很多不必要的VCR截骨矫形术,降低了手术风险,是治疗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一期后路Ponte截骨置钉二期后路矫形术

    作者:谢丁丁;朱泽章;邱勇;刘臻;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Ponte截骨置钉二期后路矫形在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接受一期后路Ponte截骨二期后路矫形治疗的Cobb角大于100°的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4~30岁,平均(21.4±4.1)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106°~156°,平均125.8°;后凸角59°~141°,平均100.1°.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术后Halo-股骨髁上牵引,再行二期后路置棒矫形融合术.比较术前站立位、后路松解牵引后仰卧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结果 术前仰卧Bending位主弯侧凸柔韧性为14.8%±7.5%;后路松解牵引后主弯侧凸柔韧性为29.1%±9.9%;较术前平均提高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矫形术后主弯Cobb角平均74.4°±14.5°,矫正率平均41.0%±8.1%;与术前仰卧Bending位和松解牵引后比较矫正率分别提高了26.2%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4.0±5.9)个月.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平均丢失1.4°.术后后凸角平均53.0°±13.7°,较术前(100.1°±23.7°)明显改善,矫正率平均46.1%±11.9%,末次随访时无矫正丢失.牵引中1例发生左侧股骨髁上钉道感染,2例发生左下肢静脉血栓.结论 后路Ponte截骨松解+Halo-股骨髁上牵引能够使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获得满意的矫正率,但应注意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体内撑开技术与传统前路松解后路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比较

    作者:周春光;刘立岷;宋跃明;李涛;龚全;曾建成;杨曦;汪雷

    目的 比较体内撑开技术与传统前路松解后路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40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体内撑开技术分为:体内撑开组20例,采用前路松解体内撑开、二期后路矫形,男5例,女15例,年龄(17.5±2.8)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6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4例;传统手术组20例,采用传统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男4例,女16例,年龄(17.2±2.6)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3例.比较体内撑开组和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评价疗效.结果 体内撑开组一期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手术组,二期后路矫形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总体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24~36个月,平均(28.1±5.7)个月,传统手术组和体内撑开组术前主弯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及末次随访,传统手术组主弯Cobb角明显大于体内撑开组,体内撑开组主弯矫正率73.7%,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49.8%).传统手术组1例在后路矫形上棒时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取下矫形棒后恢复,加大矫形棒弯度后重新上棒,顺利完成手术;体内撑开组1例在撑开4.5 cm时出现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缩短撑开距离后恢复.两组各有2例于前路松解后出现肺不张,经呼吸功能锻炼后成功复张.传统手术组2例、体内撑开组1例出现顶椎区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4 mm.体内撑开组2例在一期手术后出现远端代偿弯凹侧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体内撑开技术可提高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不会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 大重量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100°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张宏其;郭超峰;陈凌强;刘少华;王永福;陈静

    目的 探讨大重量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100°以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etic scoliosis,A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我科共收治29例Risser征3~5级、主弯100°以上的AIS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2例,先行前路松解,后行头环+双侧股骨髁上牵引,2周后二期行后路钉(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B组17例,先行头环+双侧股骨髁上牵引,2周后在牵引下行一期后路广泛松解、钉(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9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2~3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9例患者无一例死亡,3例发牛背部压疮、l例发牛前路松解术后暂时性肺功能严重下降.术后12个月内所有病例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断棒(钉)发生,至未次随访所有病例矫形较术后均无明显丢失.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于术时年龄、侧凸类型、术前主弯Cobb角、柔软件、末次随访矫形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B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显著小于A组(P<0.01).结论 对Risser征3级以上、主弯大于100°的AIS患者,通过火重量牵引辅助及后路的广泛松解、单纯后路手术即可达到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的矫形效果;同时单纯后路手术可明显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天数.

  • 可调式颈椎牵引器复位颈椎脱位的效果

    作者:陈仲;陈科;靳安民;周初松;陈银海;张积利;宋德勇

    目的 观察可调式颈椎牵引器复位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1月治疗4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36例,女11例;年龄7~62岁,平均35岁.伤后到就诊时间0.5~72 h,平均8.6 h.脱位节段:寰枕关节2例,C1.22例,C2.3 5例,C3.42例,C4.59例,C5.6 13例,C6.7 14例;其中30例伴骨折.16例无关节突绞锁,10例为单侧关节突绞锁,21例为双侧关节突绞锁.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标准,术前A级4例,B级10例,C级18例,D级10例,E级5例.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术前JOA评分为2~14分,平均9分.采用可调式颈椎牵引器复位,复位后行支具或内固定治疗.结果 47例患者均成功复位,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加重.牵引重量为7~60 kg,平均25.6 kg;牵引时间为3~10 min,平均8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椎体排列、椎间高度均恢复正常;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1例椎弓骨折患者术后1年仍未愈合,但无特殊不适,未再处理.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4例,D级8例,E级31例;JOA评分为2~17分,平均12分.结论 可调式颈椎牵引器使用简便、安全,可实现即时复位,且复位成功率高.

    关键词: 颈椎 脱位 骨折 牵引术
  • 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在治疗颈椎外伤中的应用

    作者:邓树才;赵合元;周静;马毅;王晓刚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23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随机采用两种方法治疗,65例行头环牵引外固定(头环组);58例行颅骨牵引(颅骨组).结果:头环组与颅骨组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头环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组.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组要短于颅骨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 股骨大粗隆牵引治疗中心型髋脱位临床应用

    作者:孙波;李贺达

    关键词: 髋脱位 股骨 牵引术
  •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35例

    作者:张波;阚世廉;韩力

    Bennett骨折是发生在第1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合并第1腕掌关节脱位,为拇指远端受到暴力沿长轴方向传向第1掌骨基底部引起的经关节的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表现为第1腕掌关节处隆起、压痛和拇指功能障碍.笔者自2007年9月-2009年10月收集Bennett骨折35例,利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闭合复位失败者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 尺骨上端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作者:龚仁钰;蔡少华;王敏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常见骨折,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常以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治疗。对于手法复位失败、肿胀严重、水泡形成、伴有血管神经症状或粉碎骨折较难处理。我院自1985年5月~1995年5月对上述骨折采用尺骨上端骨牵引治疗208例,随访15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随访158例,男106例,女52例,致伤原因均为跌伤。年龄1.5~14岁,平均6.5岁。骨折类型:伸直型149例,屈曲型9例;尺偏型134例,桡偏型24例。开放骨折5例,粉碎骨折6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7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3例,合并桡动脉搏动消失9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小时~5天。80%伤后6小时入院,93例手法复位失败后入院。骨牵引均在人院后4小时内进行。

    关键词: 肱骨骨折 牵引术
  • 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后尿道断裂疗效观察

    作者:陈太权

    我院1988年1月-2003年1月应用尿道会师牵引术治疗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断裂伤40例.其中16例采用常规方法牵引,24例采用改进的牵引法牵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

  • 牵引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作者:杨孟林;华刚;刘守新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有腰部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病史,有典型的腰腿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的症状,以脊柱侧弯畸形,腰部活动受限和腰椎旁压痛点的存在等为主要体征.

  • 牵引配合中医正骨并磁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5例

    作者:罗孟辉;马明祥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颈椎是活动量大的脊柱节段,因而易产生劳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损伤的积累而发生颈椎退行性变,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头痛、眩晕,以及视觉、听觉、咽部症状等,严重者有猝倒症状.2007-01-2009-01,我们运用牵引配合中医正骨并磁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5例,结果如下.

  • 推拿与腰椎牵引、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

    作者:庞素敏;郭大江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法疗效明确,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且费用较高,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非手术综合疗法大限度地保留了各自治疗的特点,容易被患者所接受.2007-09-2008-12,我们采用推拿与腰椎牵引、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并与单纯推拿治疗4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41例

    作者:潘月勤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或骨折伴掌腕关节脱位,治疗不当易造成断端向桡背侧成角,拇指外展、对掌功能受限.1998~2003年,笔者运用拇指外展牵引固定器(以下简称固定器)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41例,现报告如下.

690 条记录 9/35 页 « 12...6789101112...34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