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西省2000年乙类传染病疫情特点分析
1.2000年疫情概况:据全省11市地、119县(区)上报的疫情校正数据统计,2000年全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37 336例,死亡28例.总报告发病率117.60/10万,比1999年下降12.32%.总报告死亡率0.09/10万,比1999年下降13.79%.在乙类法定传染病中,除脊髓灰质炎、白喉、钩体病、登革热4种病外,其它均有病例报告.
-
浙江省1999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提高钩体病防制水平,控制本病的流行,根据<1999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预防和控制计划>和<1999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计划>,我们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
吉水县钩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
199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省吉水县水田乡发生一起钩体病暴发流行,我们进行了调查处理,结果分析如下.
-
山东省200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2003年山东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0种,报告发病总数91 121例,发病率100.88/10万.报告死亡101人,死亡率0.11/10万,病死率为0.11%.本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较上年上升4.94%、46.20%、38.85%.与上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上升的病种有肝炎、伤寒、艾滋病、淋病、百日咳、流脑、狂犬病、布病、乙型脑炎、疟疾、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13种;报告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痢疾、梅毒、麻疹、猩红热、出血热、炭疽、斑疹伤寒等7种.鼠疫、霍乱、脊灰、白喉、钩体病、黑热病、登革热元病例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2003年新增乙类传染病,济南市报告1例.
-
福建省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历年是福建省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虽近10年疫情趋于平稳,但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且时有局部流行或暴发流行甚至发生死亡病例.
-
南康市1996-2001年钩体病调查分析
钩端螺旋体病以前在我市北片山区8个乡(镇)每年均有发生,且1998年以前基本处于流行状态.我市是一个拥有30个乡(镇)的大市,其它乡(镇)无病例出现.多年来,由于我们采取了以灭鼠,人群接种钩体苗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2001年我市没有发生钩体病.为了分析我市钩体病的流行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6-2001年我市钩体病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
2006-2010年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全国钩体病监测哨点的病例信息,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 -2010年,中国钩体病病例报告数继续减少,年均719例,合计病死率为2.47%.南方长江、珠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6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74.58%.发病高峰为8、9月,占全年病例的38.96%.病例中农民占75.24%,学生占11.01%,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66.82%.10 ~ 15岁的儿童发病率出现小高峰,进入成年后发病率再次上升至中老年达到高峰.4年来我国共报告34起钩体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174例,死亡39例.2006-2010年,监测点搜集的1020例钩体病病例中62.94%发病前1个月有可疑疫水接触史,其中91.74%为田间劳动或游泳戏水史.10种常见鼠类及蛙、猪、牛、犬和小麂等检出带菌.黄疸出血群赖型、秋季群秋季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临海型和澳洲群澳洲型5种菌型的抗体近年来在人群中的为常见.结论 近年来我国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且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南方地区疫情较重、夏秋之交高发、以“稻田型”疫情为主的流行特点没有改变,但中老年已取代青壮年成为我国钩体病主要危害人群.局部钩体病暴发风险仍存在,医务人员培训和大众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省市流行,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钩体病以来,累计发病近15万例,病死近2 500例,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危害性极大[1].
-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群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龙游县钩体病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及流行规律,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菌率、菌群的分布与更迭,现场观察钩体菌苗的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为今后预防与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制订防制对策,改进防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浙江省1997-200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曾是严重危害浙江省农村广大人群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进一步探讨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分析疫情动态,控制本病的流行,我们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1997-2002年的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重灾区之一,为此就广西近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1990~2001年全区累计发病8 381例,死亡408例,病死率为4.78%,年发病率在0.26/10万~5.0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55/10万.
-
五十年来中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发现和研究[1-5]我国汤泽光(1937年报告)在广州一个多鼠的监狱中观察到了3例Weil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经豚鼠动物试验,肝脏组织切片涂银染色,其中1例发现了典型的钩端螺旋体.1939年钟惠澜报告,观察2例脑膜炎症状的钩体病患者,该病人的血清对大型钩体呈阳性反应.
-
非典型钩端螺旋体病与肾综合征出血热46例临床分析
宜城地区是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疫区,在非流行季节的不典型病例常以发热为主诉入院,早期难以鉴别.收集1996年9月~1998年12月于钩体病或/和HFRS非流行季节以发热为主诉而其它症状不典型的入院者46例,分析临床特点.
-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1998年6~10月,我们在荆州市荆州区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区对国产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钩体外膜菌苗)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效果进行了现场评价,现报告结果如下.
-
四川省1997~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分析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1997~200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流行特征:全省累计发病4 412例,死亡42例;平均发病率为1.314/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0.95%.除甘孜、阿坝2州外,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雅安市(7.982/10万),乐山市(4.762/10万),宜宾市(3.761/10万),眉山市(2.867/10万),绵阳市(2.322/10万),凉山州(2.262/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开始逐渐增多,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开始下降,11~12月为低水平.发病小年龄为1岁,大为85岁,其中15~39岁组占发病数的69.73%.男性占66.70%,农民占82.26%.
-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5年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探讨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流行菌型分属12个群、24个血清型。1998年,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将我省1994~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 2.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1994~1998年全省共发病13 224例,年发病率4.96/10万~9.07/10万,死亡290人,死亡率0.12/10万~0.48/10万。1998年发病3 702人,发病率达9.07/10万,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一些历史老疫区出现钩体病爆发流行。 (2)地区分布:1994~1998年全省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市,几乎均为历史上的老疫区。其中,宜春、萍乡、吉安3个地区流行较为严重。1998年上饶地区流行为严重,7~8月间该区横峰县由于连降暴雨,山洪暴发,当地居民在农田打捞庄稼,接触疫水而引起钩体爆发流行。 (3)时间分布:发病高峰在7~10月份,所占比例平均为95.90%(12 682/13 224),5年中8月份发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2.13%(8 216/13 224)。这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多为汛期,人们易于接触疫水。 (4)人群分布:13 224例患者中,男性9 054例,女性4 170例,男女发病之比为2.17∶1;农民5年发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12%(10 330/13 224),学生为14.19%(1 916/13 224);10~45岁年龄组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2.61%(10 924/13224),这也与青壮年尤其是男性农民易于接触疫水有关。
-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库首地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自1958年8月在黄陵庙发现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人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建坝前许多学者对库区钩体病的感染、发病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三峡工程开始蓄水投入使用,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鼠类种群密度重新分布,对钩体病的流行规律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
浙江省199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1997年开展了人群病原学、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疫情监测.
-
常山县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自1952年在临海首发以来,疫区逐年扩大,曾发生几十次暴发疫情.1998年8月,浙西常山县又发生一起暴发疫情,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仙居县1987至2000年鼠类钩端螺旋体带菌调查分析
1987年8月初,因台风洪水原因,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暴发性流行,共有200多人发病,并有数例死亡,严重危害仙居县人民身体健康.因此,为预防与控制钩体病发生,从1987年就开始寻找钩体病传染源,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调查,其中鼠类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宿主动物之一,经过14年连续监测,发现鼠类具有一定的带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