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间盘丸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组织内TNF-α的影响

    作者:饶耀剑;张红星;朱文潇;郭建武

    目的 观察椎间盘丸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组织内TNF-α的影响,探讨椎间盘丸防治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理.方法 从腹前路腰椎间盘纤维环穿刺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4周验证造模成功后应用椎间盘丸灌胃治疗4周,观察A组(正常对照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为椎间盘丸组(治疗组)椎间盘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 B组手术造模4周后椎间盘退变明显;手术造模8周后椎间盘组织内TNF-α的含量在B组表达高,C组经椎间盘丸治疗4周后椎间盘组织内TNF-α的含量较B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前路腰椎间盘纤维环穿刺可以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丸可以通过抑制椎间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合成或分泌,发挥抑制和延缓椎间盘的退变作用.

  • 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围手术期应对策略

    作者:钱志钢;卢建华;王靖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围手术期应对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4组,青霉素禁食组(A组),青霉素不禁食组(B组),非青霉素禁食组(C组),非青霉素不禁食组(D组).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后按照分组方法饲养,观察各组术后1周的预后情况.结果:围手术期不予特殊饮食管理的B、D组均出现较多肠梗阻,同时出现总计3只死亡,面A、C组出现肠梗阻只数显著少于另外2组(P<0.05),且无死亡.使用抗生素组与不使用抗生素组对术后切口感染坏死情况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围手术期的应对策略中,术前、术后的饮食管理可达到降低肠梗阻率,减少死亡率,从而降低研究成本的目的,而术后抗生素的使用与否并不影响预后.

  • 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崔运能;李绍林;周荣平;王亮;金大地

    目的:在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验证其退变过程及效果。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8只,体重2.7~3.3kg,雌雄不限,术前均行X线及MRI检查。每只兔在螺旋CT引导下,用18G穿刺针经侧方皮下穿刺兔L5/6椎间盘(穿刺组),确认刺入椎间盘纤维环深度约为5mm,并对L4/5椎间盘进行假性穿刺(穿刺达椎间盘边缘,但不刺入纤维环内;假穿刺组),L3/4椎间盘作为对照椎间盘(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随机选取6只兔行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各组椎间隙高度、邻近骨质改变及椎间盘信号改变,以“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前椎间隙高度×100”计算椎间盘高度相对值(DHRV),并进行椎间盘改良Thompson分级法分级;X线片及MRI检查结束24h内处死动物,选取对照、假穿刺和穿刺组椎间盘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术后4、8、12周,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无降低,无终板骨质硬化与骨赘形成;MRI T2加权成像图像示各椎间盘均呈高信号;组织学检查见髓核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均匀,纤维环排列呈同心圆层状;免疫组化分析髓核呈Ⅰ型胶原染色强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阴性,在各时间点表现无明显差别。穿刺组椎间盘在术后4周X线片即可见椎间隙高度轻度降低(DHRV=70.78±4.55),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轻度下降,组织学上见纤维环结构紊乱、髓核细胞轻度减少;术后8周椎间隙高度明显降低(DHRV=50.63±4.04),开始出现终板骨质硬化,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明显下降,组织学上髓核被胶原组织分裂为含较多椭圆形细胞的细胞岛,出现纤维软骨细胞,纤维环层状结构变形、部分断裂;术后12周椎间隙高度继续下降(DHRV=44.78±2.61),骨赘形成、终板骨质硬化明显,MRI示椎间盘信号强度继续减弱,组织学上见髓核被纤维软骨组织所代替,纤维环层状组织碎裂、解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示术后4、8、12周髓核Ⅰ型胶原染色逐渐增强,Ⅱ型胶原染色逐渐减弱。各时间点对照组椎间盘的DHRV及改良Thompson分级与假穿刺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DHRV降低、改良Thompson分级增高与对照组及假穿刺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穿刺时间的延长,穿刺组DHRV呈进行性降低趋势,改良Thompson分级进行性升高,两者在术后4、8、12周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纤维环穿刺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成功,操作方法简单、创伤小,经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其退变过程为渐进性。

  • 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靖;唐天驷;姚啸生;李涛;史勇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椎间盘退变建立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用持针器夹持18G皮肤穿刺针从左前外侧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mm.术前及术后3、6、10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的椎间盘(L2/3)行MRI检查,并行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周到第10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 T2WI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免疫组化及组织学观察发现髓核细胞的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较对照间盘进行性减少(P<0.01).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为研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 针刺损伤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组织病理变化及软骨样细胞的迁移规律

    作者:王诗军;李淳德;孙浩林;刘宪义;朱天岳;李文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 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 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胡新锋;王宸;芮云峰

    目的:拟建立一个有效的可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质量2.5~3.0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经腹膜外入路暴露L4/5、L5/6两个椎间隙,采用21号针头从椎间隙侧前方刺入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 mm.对照组仅分离暴露椎间盘,不做任何处理.术后1、2、4、6、8周每组随机选取4只兔子行MRI、HE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观察退变椎间盘的变化.结果:MRI观察发现,纤维环穿刺组术后椎间盘T2信号强度呈持续减弱趋势,椎间隙高度也不断下降.从术后2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观察发现,随着时间进展,纤维环穿刺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8周时组髓核组织几乎完全变性,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示,纤维环穿刺组Ⅱ型胶原表达随时间呈进行性下降,从术后第2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缓慢退变,为深入研究椎间盘退变机制及治疗手段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 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杜炎鑫;佟德民;邓晋丰;郭玉海;陈博来;禤翠玲;符路娣;谭滴清

    目的 建立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牵引组和对照组,手术组(30)只以16G针刺损伤新西兰兔腰椎椎体右前侧纤维环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对照组(10只)不予穿刺手术.分别于造模术后4、8、12周通过腰椎侧位X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椎间隙变化情况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 手术组在腰椎侧住X线片上术后4周椎间隙高度逐渐下降,椎间盘高度指数变化率(DHI)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术组椎间盘内细胞逐渐减少.结论 纤维环穿刺法可缓慢模拟人类损伤后椎间盘退变,操作安全可靠.

  • 纤维环穿刺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组织学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杨效宁;孙天威;王启明;孙一公;曹雷

    目的 探讨纤维环穿刺法诱导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 经右侧腹膜外入路用弯血管钳夹持16G 穿刺针准确刺入L3-4、L4-5、L5-6 椎间盘的纤维环, 深度控制在5 mm.于术前及术后4、8、12 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组的椎间盘(以L1-2、 L2-3、L6-7为对照) 行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MRI 检查, 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从手术后第4~12周,造模后的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呈递减趋势,MRI T2WI 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4、8周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12周组髓核细胞几乎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纤维环排列不整齐,与髓核界限不清.结论 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 为临床深入研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动物模型.

  • 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

    作者:白亦光;韩小伟;张旭乾;陈华平;赵明;刘康;陈竹;杨泽龙;倪伟

    [目的]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分析此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及特点.[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为纤维环穿刺抽吸组,利用18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刺入并抽吸髓核8~ 12 mg;B组为纤维环切开组,利用手术刀分别在兔L3、4、L4、5、L5、6椎间盘纤维环上做水平位切口;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进行MRI检查,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A、B两组退变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信号随时间延长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术后4、8周纤维环穿刺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表达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B组含量明显低于A组.[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出现较早且较为剧烈.

  • 三种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闻力;李涛;龚全;石锐;赵小丹;丰干钧;王贝宇;刘熹;刘浩

    目的 选择可靠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能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载体.通过3种不同损伤方式诱导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采用生物化学和影像学方法比较其退变过程及特点. 方法 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5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每只均选取L_(3、4)、L_(4、5)、L_(5、6)共3个节段椎间盘进行实验.其中A、B组为纤维环穿刺组,分别采用18 G和22 G针头穿刺;C组为髓核抽吸组;D组为终板破坏组;E组为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16和32周每组各取1只动物行CR和MRI检查,测量椎间盘相对高度,评估并记录各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分值;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髓核组织,测定其中的水含量和硫酸化糖胺多糖(sulfated-glycosaminoglycan,s-GAG)含量. 结果 影像学检查显示除E组外,A~D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随时间延长逐渐狭窄,上下软骨终板出现不同程度钙化,椎体前缘骨赘形成,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与E组相比,A~D组椎间隙相对高度和椎间盘分级分值分别在4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变化时间早于A、B组.A~D组髓核组织的水含量和s-GAG含量随时间延长也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与E组相比,A~D组两者含量分别在8周内不同时间点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时间早于A、B组. 结论 3种手术损伤方式均成功建立了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终板破坏法和髓核抽吸法较纤维环穿刺法所诱发的退变过程出现更早,进展较快且退变程度更重.

  • 穿刺抽吸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白亦光;韩小伟;张旭乾;陈华平;赵明;刘康;陈竹;杨泽龙;倪伟

    目的:实验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测分析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取10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12只,雌雄不限,利用21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 ~4、L4~5、L5~6节段刺入纤维环并抽吸髓核约8~10 mg;L1 ~2、L2 ~3及L6 ~7节段只暴露不做穿刺抽吸.造模完毕后,实验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各取3只进行指标检测MRI检查,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L3 ~4、L4~5、L5~6椎间盘髓核MRIT2WI信号强度在术后随时间延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外基质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