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自我和谐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志峰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相关因素.方法 对840名不同年级大学生采用自我和谐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在性别、文理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非贫困生、学生干部、城市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对人群(P<0.01);四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显著降低;运动时间和生活支出的提高伴随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和贫困生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显著回归作用,年级对灵活性有显著回归作用. 结论 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社会经历和运动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贫困生和毕业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应引起各高校部门的关注.

  • 营养不良对大学生生理健康与智力的影响

    作者:李从松

    必要的食物和合理营养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发育良好,体质强壮,情绪乐观,并能预防成年期的某些严重疾病,继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食物简单,甚者食不果腹,更不用说平衡营养了.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部分贫困生患上了严重的生理和营养性疾病,智力发展受到影响.

    关键词: 营养 贫困生 健康 智力
  • 184名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甘金莲;梅金姣

    贫困生是高校校园里安静又与众不同的一个群体.在都市的繁华与自身的困窘之间,在内心的渴望与条件的局限之间,在别人的援助和尊严的捍卫之间,在校园的热闹与心头的落寞之间,他们在尴尬地行走,小心地应对.贫困没有成为奋发进取的心理动力,反而成为不少贫困生难以消解的心理负担,有些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笔者采用90项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184名医学专业贫困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贫困医学生的心理状况、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 中医学硕士生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强;刘步平;刘凌云

    快乐感是衡量个体自身快乐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积极情感指标[1].社会支持则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与积极情感呈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2].国内虽见研究贫困生快乐感及医学生社会支持的报道,但未见研究生快乐感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报道.为提高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笔者在2007年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生的快乐感和社会支持进行了调查.

  • 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艾萍;陈长玲

    作者对某医学院105名贫困生进行了2年的跟踪调查,对他们面临和处理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发现:低年级贫困生表现出负性心态的机率愈大,高年级贫困生处理此类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正性心态的机率愈高;还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状况呈正相关。

  • 80例贫困护生心理压力源调查与分析

    作者:刘薇;张丽伟;杨肖妮;彭歆华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源,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抽样法抽取我校大学一年级在读的护理专业学生160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80例贫困生作为实验组,80例非贫困生作为对照组.根据自制的大学生压力源测量表,从家庭、经济、学习、人际关系及就业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经济方面压力较大的贫困生(实验组)占61.25%,非贫困生(对照组)占8.75%;实习就业方面压力较大的贫困生(实验组)占71.25%,非贫困生(对照组)占47.5%;学习方面压力较大的贫困生(实验组)占53.75%,非贫困生(对照组)占28.75%;人际关系方面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的贫困生(实验组)占35%,非贫困生(对照组)占61.25%;家庭因素方面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贫困生(实验组)占21.25%,非贫困生(对照组)占41.25%.结论:贫困护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家庭、经济、学习、人际关系及就业等五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倍加关注贫困护生的心理,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贫困护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 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

    作者:郭运涛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原因使他们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解决贫困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消除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及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 关于我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思考

    作者:赵兰芳;王凤仪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扩招,教育成本提高,高校贫困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家庭都存在贫富差异,目前我校家庭困难的学生占10%~20%,其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15%~30%.从80年代以后,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产生轻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贫困生 心理问题
  • 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探讨

    作者:王春花;冼锦华

    高校贫困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向大众教育阶段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到2005年,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1].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引人注意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承载着更重的压力,在综合素质方面和发展机会上都与别人存在着差距.所以,如何对待贫困生,如何更好地扶助这一弱势群体,成了高校教育中体现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浅见.

  • 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蓝琼丽;韦成全;秦小云;赵世英

    自从"马家爵事件"后,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 我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作者:廖赞勇;黄曲云;肖刚;赂秀勤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巳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扶持力度.我校在和谐理念指导下,对贫困生开展以人为本,亲情扶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一些理性探索.

  • 对医药院校贫困生实施精神扶持的几点思考

    作者:黄月圆;阳素娥;龙亮

    政府及高校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临时补助、缓交学费、勤工俭学、寻求社会援助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济负担.

  • 我校2005级贫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作者:蓝琼丽;覃远生;秦小云;赵世英

    目的:了解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UPI对285名医专2005级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专2005级贫困生中一、二类学生占38.25%(109/285).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民族、家庭结构等因素有关,与生源地因素无关.结论:医专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女生、少数民族学生和特殊家庭的学生,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 浅谈班级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作用

    作者:张震

    贫困生群体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重,对贫困生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引导在校园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这个层面去认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全文重点讨论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作用.

  • 体育干预对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周忠林;路宗霞;王培育;邱良武;刘晓鹏

    目的:探讨体育干预对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以体育手段给予干预.结果:体育干预后,医学院校贫困生与全国常模相比在人际关系、敌对、抑郁、偏执等4个因子上由极显著差异降至显著差异,恐怖因子有显著差异降至无显著差异.贫困生自身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后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5因子产生了极显著差异,强迫因子产生了显著差异,只是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体育活动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 浅谈高等医科学校班主任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的作用

    作者:杨继文;黄诗寓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高校贫困生资助比例及金额,高校资助工作的状况正在不断改善,资助政策得到了有力的贯彻落实,取得了显著效果.班主任是国家助学金评定的中坚力量,应注意做好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诚信教育;(2)加强心理辅导;(3)规范贫困生资格认定.

  • 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3年追踪观察

    作者:张庆吉;涂叶满

    目的 探索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连续3年的追踪调查.结果 (1)贫困和非贫困生入校3年的人格特质发生的变化都具有统计学差异,共同趋势是外向性和掩饰性均分增加(F=13.10~44.32),神经质均分减少(F=49.43,544.58);内外向得分的高分组人数比例呈增多趋势,神经质的低分组人数比例呈增多趋势.(2)贫困和非贫困生的人格特质在每年的横向EPQ平均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t=0.07~ 1.95,P>0.05),在EPQ高中低得分组的人数比例上也无统计学差异,呈现共同特征是精神质得分的中间组人数较多(83.4%以上),内外向的高分组人数比例大于低分组,神经质的低分组人数比例大于高分组.(3)不同性别贫困生人校3年性格特质无统计学差异(F=0.31 ~ 1.89),而男女非贫困生间有统计学差异(F=16.36 ~ 48.07).结论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校后,人格特征会有所变化,外向性会增加,情绪稳定性会增强,但2类人群间的人格差异不明显.

  • 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者:贺斌

    目的 探究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89名高职高专贫困生和309名非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及各维度得分与非贫困生相比均显著偏低,且在自信维度上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及其4个子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均表现出正向预测作用;贫困生积极应对方式在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结论 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及4个子维度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差异,在自信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起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 浅析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喻静昭;胡昌标;林梅

    [目的]调查分析某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的现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某高校442名贫困生,并访谈其中部分对象;资料的分析用SPSS11统计软件包.[结果]贫困生的SDS标准评分为59.49±6.234,高于非贫困生的55.42±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抑郁症患病率分别为34.8%和9.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业对SDS标准评分和抑郁症患病率也有一定影响.但父母职业、家庭居住环境却没有影响.[结论]贫困生抑郁症明显高于非贫困生,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高校贫困生应对贫困的自身优势探析

    作者:郭晋;龙兴跃;阮鹏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近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中国高校在校生约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到20%,特困生约占8%;在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而贫困大学生在西部高校的比例则更大.贫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工作一个长期和艰巨的难题.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仅仅靠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利用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救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近两年来,对我院大学本科2年级以上约400多名贫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初步探明贫困大学生在贫困环境下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应对方式.这有助于我们在节省财力与人力的效益下,有效引导更多贫困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力更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138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