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配合透灸法治疗寒湿类病症的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高希言;王栋斌;史智君

    透灸法[1]是高希言教授在多年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总结出的有效疗法,主要强调在艾灸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和机体反应,具有灸量大的特点,适用于寒湿之邪损伤阳气、阻滞气机,表现为寒冷、凝结、收引的“寒湿”类疾病,现举例如下。

  • 三伏灸不同灸量对支气管哮喘新西兰兔肺组织TGF-β1的影响

    作者:陈铭;李淑娟;苏美玲;文婧;董亚琴

    目的 观察比较三伏灸不同灸量对哮喘型新西兰兔肺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TGF-β1在哮喘型新西兰兔气道重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体质量为(2.5±0.3)kg的雄性新西兰兔24只.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不造模,其余各组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模型造模后,模型组不干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三伏天"以隔姜灸9壮与3壮灸量加中药贴敷法干预.实验结束后,取新西兰兔肺组织,检测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及TGF-β1基因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的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的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增加三伏隔姜灸量达到9壮可以更好地下调肺组织中TGF-β1蛋白及基因表达,通过抑制TGF-β1的合成,改善哮喘型新西兰兔气道重塑,从而有效缓解哮喘症状.

  • 不同取穴不同灸时温和灸对局灶硬化性肾炎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林;孙玉霞;马家怡;张春伶;李屹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不同灸时温和灸对局灶硬化性肾炎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及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局灶硬化性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氯沙坦组、肾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和膈俞灸法(短时、中时、长时)组,通过单肾切除加尾静脉重复注射阿霉素复制局灶硬化性肾炎大鼠模型.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50 mg/kg)灌胃,每日1次;肾俞灸法组和膈俞灸法组按短时(10 min)、中时(20 min)、长时(30 min),分别予温和灸大鼠”肾俞”(双)和“膈俞”(双),隔日1次,均干预12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尿系列微量蛋白(尿α 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肾功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PAS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尿系列微量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组、肾俞长时组、膈俞中时组、膈俞长时组尿系列微量蛋白和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均显著降低(P<0.05,P<0.01),肾俞中时组的尿α 1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IgG、血肌酐、尿素氮降低(P<0.05,P<0.01).不同灸时之间比较,肾俞长时组的尿系列微量蛋白及膈俞长时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较同一穴位短时组明显下降(P<0.05,P<0.01).模型组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大量胶原蛋白沉积,间质纤维化明显;肾俞长时组、膈俞长时组及氯沙坦组可明显改善病理变化.结论:艾灸“肾俞”穴、“膈俞”穴可以改善局灶硬化性肾炎模型大鼠的蛋白尿及肾功能,从而延缓病程进展,适当地延长艾灸时间保证灸量,治疗效果更佳.

  • 不同灸量悬灸“大椎”穴对哮喘大鼠细胞免疫学机制的影响

    作者:张伟;陈明人;熊俊

    目的:通过观察悬灸“大椎”穴不同灸量对哮喘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哮喘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以及佳灸量.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治疗组1(悬灸15 min)、治疗组2(悬灸30 min)、治疗组3(悬灸60 min)、治疗组4(悬灸120 min).哮喘模型采用腹腔注射致敏混悬剂并雾化吸入卵蛋白的方法制造.悬灸大鼠“大椎”穴,每日1次,共治疗7d.运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大鼠血清IL-4、IFN-γ、IgE含量,计算IFN-γ/IL-4比值.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L-4、IFN-γ、IgE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经过艾灸治疗后,各治疗组IL-4、Ig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组4 IFN-γ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2与治疗组1相比,IL-4、IgE含量显著降低(P<0.05),IFN-γ/IL-4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3与治疗组2相比,IL-4、IgE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IFN-γ/IL-4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4与治疗组3比较,各指标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悬灸“大椎”穴通过抑制血清IL-4的分泌,减轻IgE的炎性反应,提高IFN-γ/IL-4水平,从而改善哮喘细胞免疫机制;随着灸量的增加,对哮喘大鼠细胞免疫机制的改善作用也在增加,以艾灸1h效果佳.

  • 不同发泡灸量的督脉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伟;陈明人;胡锦玉

    目的::对比督脉铺灸法不同发泡灸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索佳发泡灸量。方法:将12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斑蝥剂量0 g)、治疗组2(斑蝥剂量1.5 g)、治疗组3(斑蝥剂量3 g),每组各40例,分别予以督脉铺灸法进行治疗,每隔30 d 治疗1次,共治疗2次。观察灸后24 h 背部发泡程度、24 h 内背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主要症状、体征,魏氏法(Westergren)测血沉(ESR),酶联免疫法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C 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 M(IgM)、IgG 的含量。结果:24 h 背部发泡程度、24 h 内背部疼痛程度比较,治疗组1轻,治疗组2中等,治疗组3重(难以忍受),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皆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和 ESR、RF、CRP、IgM、IgG 的含量(P <0.01);治疗组2与治疗组3的上述指标皆低于治疗组1,总有效率高于治疗组1(P <0.01);治疗组3的症状、体征积分和 ESR 及 RF、CRP 含量显著低于治疗组2(P <0.05)。结论:督脉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发泡灸的疗效远胜于非发泡灸;斑蝥1.5 g 的剂量为佳治疗方案。

  • 不同灸量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作者:张丹;任燕波;吴焕淦;杨延婷;吴丽洁;张霁;施征;马晓芃

    目的:观察隔药灸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差异,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筛选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佳灸量组合.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隔药灸1组、隔药灸2组、隔药灸3组、隔药灸4组,每组9只.采用抗原免疫加局部化学刺激法制备UC模型.隔药灸各组选取双侧“天枢”穴给予不同灸量组合(每日1壮、每日2壮、隔日1壮、隔日2壮)隔药灸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分泌情况,高铁二胺阿辛蓝(HID-AB)染色观察结肠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便稀,肛周脓血分泌,体质量增加缓慢(P<0.01);巨检显示模型大鼠结肠充血明显,严重者局部存在数个浅小溃疡;HE染色镜检显示结肠浅表性溃疡连续分布,腺腔不规则,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PAS染色、HID AB染色显示结肠肠腺黏蛋白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隔药灸各组大鼠均体质量增加(P<0.01,P<0.05),大便成形,结肠组织损伤改善,表现为黏膜愈合和炎性反应减轻,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PAS染色、HID-AB染色显示隔药灸各组大鼠结肠腺体分泌黏蛋白增加(P<0.01).两因素两水平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隔日灸对组织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每日灸(P<0.05),隔日灸2壮对黏蛋白硫酸化程度的调节效应优于1壮(P<0.01).隔药灸壮数与频次对结肠组织评分、黏蛋白分泌均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灸效.结论:隔药灸“天枢”穴具有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及黏液分泌作用,隔日2壮灸为佳灸量组合.

  • 热敏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付勇;章海凤;熊俊;张波;李林;陈日新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PTN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以下简称饱和灸量组)32例和传统灸量组31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试验组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每次15min,共治疗35次,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生活质量问卷(MSQ)量表计分等变化.结果:饱和灸量组总有效率78.13%,与传统灸量组(41.9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饱和灸量组VA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SQ(即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3部分)计分有明显差异(P<0.01,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PTN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 试析艾灸的质与量

    作者:张田宁;吴生兵;朱咏梅;田千慧;曹健;吴杰;周美启

    艾灸作为古老的一种中医疗法,以丰富的作用形式、突出的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实践证实,艾灸治疗如同药物疗法,存在着量与效的关系,不同的艾灸参数,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众多学者围绕艾灸的作用形式、作用特征、治疗参数、临床效应及作用机制等各方面,研究颇丰.笔者结合近年相关报道,围绕艾灸疗法的质与量的关系,试作总结探析.

  • 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周小平;林华;付勇;万晓勇;方鹏;揭建勇;邱春林;吴会平;周娟娟

    目的: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强的2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4天,第5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56.7%(17/30),6个月后随访时愈显率为60.0%(18/30),均优于常规灸量组的26.7%(8/30)与30.0% (9/30) (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灸量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22.32±4.64 vs 17.43±3.21,随访:23.01±4.76 vs 18.32±2.13,均P<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

  • 浅谈对艾灸灸量的认识

    作者:刘兰英;雷玉婷;王和生

    艾灸灸量直接影响疗效,不仅与施灸方法有关,而且与灸感密切相关.影响艾灸灸量大小的因素不仅有艾炷大小、艾炷的壮数、艾灸施灸的时间、艾灸施灸的频次等量学要素,还包括患者的灸感.本文分别从艾灸的量学要素、艾灸时患者的灸感等不同方面来探讨灸量与疗效的关系.

    关键词: 灸量 艾灸 灸感 疗效
  •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付勇;章海凤;熊俊;李林;康明非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 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 vs 1.27±0.21,P<0.01;1.12±0.41 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 浅述透灸技术与应用经验

    作者:高希言;王栋斌;郭娅静;高崚;马尚;位梦霞;葛淑琦

    笔者在总结古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多年的实践提出透灸技术.从透灸法的定义、作用特点、不同部位的操作方法等方面论述了透灸法的优势和应用经验.透灸一是要求灸量充足,二是要求灸感透达,即以43 ℃左右恒温施灸,持续20 min以上,灸后局部出现汗出、潮红、花斑或全身汗出灸感透达机体的一种灸法.不同的人,由于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的差异,出现透灸效果的量也不相同,临床施术不宜刻意追求灸量或灸疮,应以机体的反应和患者的感觉为准,要求无灸疮、水泡出现,多用于腹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

  • 古代灸法操作技术的探讨

    作者:王琳;陈岩;高希言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探讨古代灸法操作技术.古人根据艾炷大小、施灸壮数的多少、灸时病者的感觉及灸后出现的反应来判断用灸剂量.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是凭医者自身经验而定,而以患者的反应(疼痛、灸疮、汗出、花斑等)来判断灸量,更加客观、更加适合患者机体需要.重视患者自身的这些反应和现象,结合把握艾炷大小、壮数多少、施灸时间,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对艾炷直接灸的贡献

    作者:周攀;王玲玲;张建斌

    围绕承淡安《中国针灸学》所论述的艾炷直接灸法,分析艾炷直接灸具有“热刺激”和“火伤毒素”的灸法本质,因此被承淡安认定为传统的经典灸法.同时分析了承淡安通过艾绒的选择、艾炷大小、多少、松紧等途径,使艾炷直接灸灸量更可控制.总结了承淡安把艾炷直接灸用于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表明只有掌握灸法的作用特性和适宜病症的关键病理,才能正确选用艾炷直接灸并操作适宜的施灸方法.承淡安肯定了艾炷直接灸治疗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效力,优化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操作方案,启示我们应更加深入研究灸法,使灸法广传后世、造福人类.

  • 灸随年壮探析

    作者:王洪彬

    通过对“灸随年壮”施灸壮数、适宜人群、适宜腧穴、适宜疾病和在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探讨,明确“灸随年壮”为实施灸法时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灸量,即根据不同年龄的人体体质选择适宜的施灸剂量,为临床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因人施灸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灸随年壮 灸量 体质
  • 不同灸量隔姜灸对脾虚证大鼠胃组织丝裂原细胞外激酶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贲定严;宁炯杰;徐寅;罗燕;李木清;王云辉;易展

    目的 观察不同灸量隔姜灸对脾虚证大鼠胃组织丝裂原细胞外激酶(MEK)1/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隔姜灸治疗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及量效特征.方法 将7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隔姜灸3壮组、隔姜灸6壮组、隔姜灸9壮组,每组15只.200%大黄浓缩液4 ℃灌胃制作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隔姜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予不同灸量治疗,连续8 d.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胃组织MEK1/2及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可见较大的破损、脱落;与模型组比较,隔姜灸3壮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有部分脱落、破损情况改善,隔姜灸6壮组和隔姜灸9壮组大鼠胃黏膜表面较完整、脱落及破损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MEK1/2及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姜灸各组胃组织MEK1/2及ERK1/2蛋白明显表达升高(P<0.01);与隔姜灸3壮组比较,隔姜灸6壮组和隔姜灸9壮组胃组织MEK1/2及ERK1/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但二者作用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通过提高胃组织MEK1/2及ERK1/2的蛋白表达,激活MEK/ERK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促进脾虚证大鼠胃黏膜的修复.

  • 灸法量学要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许静;蔡荣林;胡玲

    灸法疗效与施灸用量密切相关,不同灸量影响着艾灸的疗效。笔者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近五年的全部医学期刊,对所获有效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施灸佳用量提供借鉴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灸量 疗效 研究概述
  • 《备急千金要方》灸法灸量应用浅探

    作者:张绍华;符文彬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有大量的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根据相关文献和论述,对孙思邈在灸法灸量方面的问题进行概要总结.

  • 艾灸疗法中灸感、灸温、灸量与灸效关系

    作者:王桂英;王耀帅;王玲玲

    通过梳理古医籍中关于灸感、灸温、灸量及灸效的记载,探讨其相关关系,提出艾灸的温通作用与灸感、灸温、灸量、灸效等密切相关,灸感、灸量和灸温相互影响,艾灸临床要严格操作,控制好灸量、灸温、灸感,才能取得佳灸效.

    关键词: 灸感 灸温 灸量 灸效
  • 不同温针灸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虹;赵淑英

    目的 探讨不同温针灸量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四组,各30例.其中A组、B组和C组均采取温针治疗,A组为艾灸1壮,B组为艾灸2壮,C组为艾灸3壮.D组采取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治疗后B组、C组的Lysholm评分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C组的Lysholm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其中以艾灸2壮效果佳.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