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现场流行病学 第二讲 生物恐怖及其应对

    作者:倪大新;宋铁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根据有关报道,在这次事件中,总共造成了3 646人死亡.自此,恐怖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危害给全世界一切善良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其后发生的由白色粉末邮件引起的炭疽恐怖事件,则使人们对生物恐怖及化学、核恐怖的危害有了更高的警惕和更加清醒的认识.曾有学者估计,如果恐怖分子不是使用飞机撞击世贸大楼,而是成功地使用天花作为生物武器对世贸大楼进行袭击,则其影响可能要延续数个月,终导致约40万人生病,15万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所以进一步认识生物恐怖,做好生物恐怖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也就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

  • 现场流行病学 第一讲 现场流行病学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作者:曾光

    一、现场流行病学概论1.现场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流行病学起源于现场,从Snow的对霍乱调查开始,人类的流行病学工作一直围绕着"到现场去解决现实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主线,离开了现场,流行病学家的灵感和流行病学的成就都无从谈起.

  • 现场流行病学 第六讲 电话调查

    作者:李群

    电话调查是指调查者通过电话号码簿查找电话号码或直接设计电话号码,用电话的形式向被调查者进行询问,以达到搜集调查资料目的的一种调查方式.随着面访成本(人力、经费、时间、交通)越来越高,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人们治安意识(调查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被访者的戒备心理)不断提高,电话普及率越来越高,以及电话调查技术和电脑辅助电话调查技术不断发展,电话调查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成为易接受的调查方式之一.

  • 现场流行病学及其特征

    作者:张顺祥

    现场流行病学正受到我国流行病学同行的热情关注.虽然现场观念和现场调查历来就是流行病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疾病爆发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已经记载了流行病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由于微观流行病学方法的出现,对宏观流行病学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也由于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燃,以及生物恐怖等重大公共问题的应急应对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多位知名教授呼吁重视现场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研究[1-3],结合<现场流行病学>[4]一书的翻译,对现场流行病学的概念和特征作进一步思考.

  • 一起蓄意投放亚硝酸盐引发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李刚;李斌;林琳;张茂棠;刘渠;黄薇;谢显清;陈林;张顺祥

    目的 通过对一起蓄意投放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刑事侦查比较,加强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方法 按照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完成所有病例或知情者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和饮食史等面对面调查,获取食品原料、加工和销售等情况;采集样本检测亚硝酸盐.查阅有关资料和知情访谈,了解刑侦和司法调查结果.结果 中毒总罹患率为56.25%(63/112),其中疑似和确证病例罹患率分别为41.96%和14.28%,病死率为3.17%(2/63).临床表现和疗效符合亚硝酸盐急性食物中毒特征;发病时间集中,与年龄、性别和职业无关.病例呕吐物、食物和环境样品共7批次191份,亚硝酸盐检测阳性率为18.84%.现场环境、食品经销和加工流程调查结果,支持亚硝酸盐经蓄意性投放的结论.刑事侦查结果表明,疑犯意图源于市场经营之争,购买亚硝酸盐在饮食摊档投放.结论 该起蓄意投放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经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刑事侦查密切配合,获得充分的证据.刑事侦察与现场流行病学的配合在此类事件中的应用值得重视.

  • 大众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道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张顺祥;李雪梅;罗念慈;梅树江;蒋丽娟

    目的 分析《南方都市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道的特征,为公共卫生工作者与媒体沟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传播学案例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参照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由2名专业人员分别搜索和同一性比对2008-2012年刊发的《南方都市报》,确定和分类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道,并建立EpiData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以篇次数作为分析指标,比较不同年份各类事件的数量变化.各类相关报道的特征包括报道时间、消息来源、事件发生地点、新闻文体和篇幅、是否配发社论等,运用SPSS 18.0软件分析相关特征.结果 2008-2012年《南方都市报》报道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998篇次.其中以传染病疫情(35.3%)和食品安全(34.1%)多,疫苗或药物安全(8.9%)、环境污染事件(8.0%)次之,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生化恐怖及其他公众健康事件较少.2008年和2009年报道篇次数较多,与三聚氰胺污染事件和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相关;而2010-2012年各年份报道篇次数相近.事件发生地除广东省(34.3%)外,还包括国内其他地区(50.9%)和港澳台地区(9.5%),但国外(5.2%)信息较少.大篇幅报道占17.6%,配发社论等形式的深度报道占11.5%;与传染病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多来源于官方发布不同,职业病和职业中毒、疫苗或药物安全、环境污染事件的报道主要来源于记者主动采访,并多见以大篇幅形式报道.近5年来《南方都市报》持续关注的题材为手足口病、流感、奶粉安全、艾滋病和铅污染.结论 《南方都市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道包括了卫生部规定的所有10大类相关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汲取传播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整个过程中均应该主动发布信息,并与大众媒体采取良性互动.

  • 现场流行病学新解

    作者:曾光

    一、历史沿革1951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为了解决流行病学人才奇缺的问题,在CDC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并后发展成为国际"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干预培训项目网络"(TEPHINET).

  • 我国已建立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作者:曾光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FETP) 是世界卫生组织(WH 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创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igence service,EIS).其特点是,不但可以培训高级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 应对疾病爆发性流行和其他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 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的发达国家,也包括 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总共已培养出2 300 多名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其中在美国,50年来FETP项目培养出的毕业生达1 700多名 ,他们中大多数成为美国CDC和各州公共卫生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核心骨干.对中国而言,FETP是一项新事物.

  • 甲型(H1N1)流感现场流行病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张顺祥

    甲型(H1N1)流感曾被称为人感染猪流感,早发生于墨西哥和美国.WHO于2009年4月24日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4月23日分别在其网站上做了正式报道.该型流感由包含少见基因片段复合体的新病毒引起,甲型(H1N1)病毒此前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和猪体内从未被发现[1,2].从甲型(H1N1)流感暴发的短短几天时间内,即被WHO确定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并将大流感预警级别由开始的3级提升为4级后,再提升至5级.目前全球已经进入流感大流行的边沿[3-5].

  • 一起由夹板虾引起的甲型肝炎爆发

    作者:贾秀岩;刘丹;李玉飞;史俊英;刘绘园

    1999年5月1日起,大连庄河市甲型肝炎(甲肝)疫情骤然上升,数日之内发病数成倍增长.至6月30日止,共发生甲型肝炎1 334例,平均罹患率151.51/10万,为常年同期发病率的 9倍,无死亡.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为生食夹板虾引起的甲肝爆发,结果如下.

  •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曾光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何在?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现场流行病学监测与质量评价

    作者:梅志强;张俊书;范富云;徐健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现场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内容,是评价AFP病例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和前提。据此,对山西省1993~1999年AFP病例监测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山西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从1995年起已>1/10万,1999年为1.51/10万;现场监测的5项指标,从1996年起都达到了规定的要求,1999年都>96.0%。后1例病毒学确诊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发生于1992年4月。1993~1999年697例AFP病例,临床诊断以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多,占43.33%;其次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占27.12%。表明山西省AFP病例监测的质量是好的。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判定依据的探讨

    作者:甘启芦;李辉;吴景文;胡茂红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判定依据进行探讨.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所得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组织专家论证,进行病因的因果推断.结果 此事件中共确认病例7例,病例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2名患者粪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综合可疑食品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暴露因素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专家论证,定性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在食物中毒事件调查中有确认地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作为食物中毒判定主要依据应得到法律的支持.

  • 一起学生中发生癔病的调查分析

    作者:赵启英;李荣

    2006年5月24日,贵德县某中学发生一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群体性癔病,现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 1例实验室确诊的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调查与处理

    作者:刘富强;陈长;李俊华;高立冬;张红;黄一伟

    目的 探讨1例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病原体及死亡原因,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死者的亲属及相关医务人员等,查阅临床资料及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等.结果 2008年5月6日湖南省报告1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病程6 d,采集肛拭子经RT-PCR检测确诊为EV71感染,合并脑炎、心肌炎、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该病例先后在村卫生室、县人民医院、市一人民医院就诊,转诊不及时.结论 该病例系感染EV71死亡,暴露了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对手足口病的防治警惕性不高、转诊不及时等问题.必须认真贯彻手足口病防控和治疗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病例指导及时就医,避免病情的延误.

  • 湖南省道县一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调查与处理

    作者:何庆;胡建湘;刘富强;何卿龙

    目的 调查一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发生的原因,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死者的亲属及相关医务人员,查阅临床资料,开展宿主动物的相关调查、密切接触者和高危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8年7月湖南省道县报告2例HFRS死亡病例,经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测死者的血清样品,IgM抗体阳性,确诊为HFRS感染.检测病例工作场所及居住地周围的宿主动物鼠肺44份,汉坦病毒感染率为6.82%.检测患者同事血清标本14份,IgM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认为,HFRS疫情传染来源可能是由于洪水后鼠类迁移至室内引起人的感染,应采取灭鼠和免疫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HFRS.

  • 军队现场流行病学教学与培训新模式

    作者:龙泳;张维璐;苏海霞;张磊;王安辉;高洁;吉兆华;邵中军

    为积极有效应对传染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军队卫生防疫人员的理论水平及现场技能需全面提升.本文报告一套现场流行病学教学与培训新模式.该模式下,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独立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的能力及经验.以教师亲历应急处置事件为案例,结合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全方位突出实训教学,以应急演练和模拟处置为平台,考核学习效果,实现学员从课堂理论到现场实践的无缝链接.课后学员反馈,此培训模式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教师也得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提升,实现了教学相长.

  • 现场流行病学在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吴海磊;钱吉生;张纯;陆永昌

    中国开放口岸多,传染病、食品、水和环境等领域公共卫生事件对口岸威胁不断发生,口岸卫生检疫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应对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评价口岸公共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中现场流行病学能力是关键.现场流行病学能力关系到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推崇和应用.在口岸卫生检疫实践工作中,需要大力倡导和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其目的是尽可能快速的提供信息以选择、采取干预措施,达到减轻或预防疾病、伤害或死亡[1].

  • 现场流行病学技术在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中应用概述

    作者:胡学锋;吕永生;吴海磊;凌刚;罗建国;谢海洋

    2014年开始发生于西非地区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是截止目前为止全球大规模的一次暴发.本文从阐述了疫情态势,分析疫情暴发原因,并概述现场流行病学技术在历次暴发疫情中的应用.后总结出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借鉴措施.

  • 苏州市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周丽鸿;张钧;余洪杰;高刚;张宏;滕臣刚

    目的 对苏州市某酒店食物中毒原因开展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采集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搜索到99例病例,罹患率为6.75%(99/1 466).调查到的64个病例主要表现为腹泻100.0%(64/64)、腹痛92.19%(59/64)、恶心56.25%(36/64)、呕吐48.44% (31/64)等.食用冷盘盐水猪肝是发病危险因素(OR=17.25,95%CI:3.31~89.97),制作过程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肝是导致该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11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