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
通过论述“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简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治疗肝脏病提供理论参考。
-
《黄帝内经》之“肝主生发”
一般认为“肝主升发”与“肝主生发”二者之间意义相同,常常出现相互代用的现象.然而从象思维的角度分析“升”“生”二字,其本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升”与“降”相对,指位置的提升;而“生”除了有向上位移之意外,还有生机化育之意.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肝与“生发”的条文进行分析与讨论,挖掘“肝”与“生发”的密切关系.同时说明了《黄帝内经》中“肝主生发”的内涵更为广阔,更加适合描述肝复杂的生理特性.
-
李瀚旻教授对“肝肾同源”理论的继承创新
“肝肾同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乙癸同源”的调控机制和“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李瀚旻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继承“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工作.重点阐发肝主藏血与肾主藏精相生、肝主疏泄与肾主闭藏统一、肝主生发与肾主涵养协调的“乙癸同源”调控机制和维持“肾精-肝血相生”、“闭藏-疏泄统一”、“生发-涵养协调”的“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下丘脑-垂体-肝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肝再生调控网络、髓-肝转化和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创新“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根据肝损伤与肝再生失衡是“肝肾精虚”诸证生物学基础的新认识,揭示补肾“开源节流”的配伍规律.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标准,确定“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强调早期干预的临床应用时机.
-
虚证本质与生机学说
指出现代虚证本质研究的哲学误区,根据中医"生机"、"维护生机"的核心理论,结合多年对虚证的研究成果,从生机学说的新视角探讨虚证本质.论述虚证的共同本质是组织结构毁损导致的功能衰退、缺失或各种病因导致的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平衡失调,即再生不及时、不有序和不足以修复损伤和功能衰退、缺失;揭示肝主生发与虚证本质的相关机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客观童化及标准.
-
论"肝主生发"
将"肝主生发"定义为:肝脏具有独特的再生修复能力,其再生修复能力在直接或间接受全身脏腑组织调控的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脏腑组织的再生修复.系统论述了"肝主生发"的理论渊源、解剖基础、科学内涵("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理机制、"补肾生髓成肝"的治疗法则)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论“肝主生发”的养生观
论述“肝主生发”养生观的基本养生思想与方法:“肝主生发”与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顺应自然运动;营养均衡,顺应自然饮食;七情合和,顺应自然社会),“肝主生发”与心理调适(情志变化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再生网络功能),“肝主生发”与“滋水涵木”(“滋水涵木”维持生发-涵养调控体系的协调统一),“肝主生发”与“春病冬治”(“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敷贴养生”、“膏方养生”的理法方药),提倡维护“生机”的养生理念.
-
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
系统地论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继承“生机学说”、创新“肝主生发”的理论基础,“髓生肝”的生理机制、“髓失生肝”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探讨了“补肾生髓成肝”早期干预、全程监控、动态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运用时机,以“形质毁坏”(组织损伤)、“形质衰败”(功能衰竭)、甚或整体“形体衰败”为基础的客观量化标准,“中间指标”结合“结局指标”的临床疗效考核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防治肝病的研究进展,推动中医药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
基于“肝主生发”理论治疗斑秃的临床治疗
斑秃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反复,临床上西药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肝主生发”理论是肝脏系统重要的理论之一,临床上通过观察运用此理论,辨证分型地运用中药治疗斑秃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