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戊己丸不同配伍组方体内对CYP1A2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内CYPIA2酶活性的影响,从药动学角度探讨戊己丸配伍机理,为临床优化给药提供借鉴.方法:以非那西丁为CYP1A2酶活性研究探针药,HPLC测定大鼠体内非那西丁及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变化,间接反映CYPIA2酶活性的大小;以正交法设计戊己丸3因素3水平交互的9个实验点,考察所选取实验点对应的9种戊己九配比方对CYPIA2酶活性的不同影响.结果:9种戊己丸配比复方,组成戊己丸的黄连、吴茱萸、白芍3单味药及对照组动物中,CYPIA2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8#方、白芍、9#方、7#方、6#方、1#方、2#方、4#方、对照组、3#方、黄连、吴茱萸,5#方;随着复方中黄连剂量水平的增大,酶活性呈增高趋势,复方中引入小、中剂量水平的吴茱艾或白芍可以增高CYPIA2酶活性,但高剂量吴助于或白芍对CYPIA2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戊己丸各因素水平变化均可能对CYP1A2酶活性造成影响,此种影响有可能是戊己丸药效学差异的原因之一;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优化戊己丸的临床应用.
-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液质联用技术( LC-MS)以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分析快速且方便的特点,而广泛用于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该文主要介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液相色谱-质谱(包括四极杆质谱、离子阱质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在确定中药血中移行成分及其结构、中药药动学及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等方面的应用,并列举了目前LC-MS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为LC-MS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和推进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探讨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与技术,以及提出新的药动学方法 如血清药理学、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微透吸技术及分子生物学在药动学中的应用.展望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前景.
-
中药药动学血样预处理方法回顾与展望
综述了以血药浓度法研究中药药动学中的血样预处理方法并作简要评价,特别介绍了水浴法作为方剂血样预处理的新方法,为中药药动学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体液药物浓度检测方面,使中药药动学有很大的发展.本文试对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在中药药动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近年中药药动学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我国传统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其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药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这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成熟,使传统复杂方剂体系走向国际系统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剂型筛选中的应用
药物需制成适宜的剂型,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作用于机体,才能发挥临床疗效.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对指导临床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展.这里的复方,具有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单味中药含多种成分的"小复方",也包括2味或多于2味的"大复方".
-
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和药物浓度的线性关系及其在中药药动学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和药物浓度的线性关系,用于测定组分中药的总含量,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研究. 方法 通过配制系列浓度的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对照品溶液,以及二者不同配比的混合溶液,在200-800 nm下进行全波长扫描,观察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和浓度的线性关系,并对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及其混合溶液开展尾静脉注射后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研究. 结果 中药单一成分和混合成分的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和浓度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阿魏酸钠和盐酸川芎嗪浓度比2∶1的线性关系为AUC =0.8289C-0.1857 (r=0.9997).大鼠体内,阿魏酸钠溶液注射后,分布和消除迅速,第2h已消除完全;盐酸川芎嗪溶液在第2h出现浓度低值后,第8h出现双峰现象,说明存在肠肝循环;阿魏酸钠和盐酸川芎嗪2∶1混合溶液的药时曲线基本同盐酸川芎嗪溶液趋势,但血药浓度小于后者. 结论 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和浓度成线性的关系可用于测定组分中药的总合量,结果可靠,重现性好,为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为今后中药的体内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复杂成分 吸光度-波长曲线下面积 含量测定 中药药动学 -
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微量物质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临床药理学中广泛而成功的应用.结合文献.该文系统阐述了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认为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必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成为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领域.
-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目的:综述近十几年来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新理论与新方法及其应用作较详细的介绍.结果:证治药动学、胃肠药动学、特征图谱药动学等是近十年来出现或发展较快的中药药动学理论;中药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等是应用较多的方法和技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提升了中药体内变化的研究水平.结论:中药药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方药理论,为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液—质(LC-MS)联用技术将LC的高分离能力与MS的结构鉴别功能结合起来,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成分的定性、定量和药动学等研究.简要综述了LC-MS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代谢研究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概况
目的:了解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情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文献,对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进行整理、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在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中药药动学方面都有应用,已取得显著成绩.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协同中药化学、中药血清药理学、中药药动学一起推动着中药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向着明确化、清晰化方向发展,故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广阔.
-
中药临床药动学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目的:加强中药临床药动学的研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近年来中药药动学、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中药临床药动学的思考与展望.结果与结论:中药临床药动学的研究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量化的数据和证据,深入开展该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